909
次編輯
變更
中正紀念堂
,無編輯摘要
</div>
'''中正紀念堂'''是為[[紀念建築|紀念]]已故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而興建的[[建築]],位於[[臺北市]][[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 ,也是眾多紀念蔣中正的建築中規模最大者 。全區250,000[[平方公尺]],主樓高76公尺 ,管理機關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 而 園區廣場的南北側,另建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管理的[[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落成以來成為臺北市及臺灣在國際上最著名[[地標]]之一。園區廣場除了供民眾休憩外,也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常舉辦展覽;邦交國元首訪華歡迎儀式(軍禮)也在此舉行。園區主體建築及牌坊等以「臺灣民主紀念園區」之名義,被登錄為國定古蹟<ref name="臺灣民主紀念園區">{{cite web |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71109000001 |title=臺灣民主紀念園區 |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accessdate=2019-04-08}}</ref>
;園區及園區周邊以「中正紀念堂」之名義被登錄為文化景觀<ref name="中正紀念堂">{{cite web |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culturalLandscape/20080317000001 |title=中正紀念堂 |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accessdate=2019-04-08}}</ref>。
== 歷史 ==
中正紀念堂現址的土地, 為1905年(明治38年)啟用的[[台灣日治時期]][[台灣軍]] 原為 山砲隊基地, 以及1944年(昭和19年)11月啟用的 步兵第一連隊基地 。1945年[[臺灣戰後時期|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兩者廢除。 1950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遷來臺後,建物拆卸,此地曾成為[[國防部陸軍司令部|陸軍總司令部]]、[[聯勤總司令部]]與[[憲兵司令部]]所在地。[[林森南路]]原從中穿越,後改為地下道通過。 1971與1972年聯勤與陸總分別遷到南港與桃園龍潭,[[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計劃於此設置現代化商業經貿中心。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投資150億元新台幣,以雙塔為軸心,興建5棟18至50層樓不等的辦公大樓、3座24至30層樓高的國際觀光旅館及公寓、4棟百貨商場以及國際會議廳、世界貿易中心、文化中心和遊樂設施等,大樓間以履帶運送之輸送系統連結<ref>{{cite news |title=228解謎!信義計畫區的高樓 差點蓋在中正紀念堂… |url=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3/3669468 |work=udn聯合新聞網 |date=2019-02-28}}</ref><ref>{{cite journal |title=〈計劃闢建中的北市第二商業中心〉 |journal=台北畫刊 |date=1979 |issue=六十七期 |publisher=臺北市政府}}</ref>。為包含商務、會展、藝文、娛樂、休閒等各種機能之「營邊段計畫」副都心。然而1975年總統蔣中正去世,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主政之[[行政院]]於同年7月決議在上述用地建造中正紀念堂,原訂的商業經貿計畫胎死腹中<ref>{{cite web |title=基地歷史 |url=https://www.cksmh.gov.tw/content_274.html |website=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access-date=2019-05-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17213355/https://www.cksmh.gov.tw/content_274.html |archive-date=2019-05-17 |dead-url=yes }}</ref><ref>{{cite journal |author1=廖淑婷 |title=權力與空間形塑之研究-以台北市都市公園為例 |url=https://hdl.handle.net/11296/d72n8b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地政研究所}}</ref>。大部分功能則轉移至[[興雅]]地區原作住宅及區域副都心規劃的「信義社區」(後稱[[信義計畫區]])<ref>{{cite news |title=中正紀念堂「差點成為現在的信義區!」 當年商業區設計草圖曝光 |url=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312/1397733.htm |work=ETtoday東森新聞雲 |date=2019-03-12}}</ref><ref>{{cite web |title=信義計畫區細部計畫 |url=https://mail.tku.edu.tw/094152/xy2.htm}}</ref> 。 時任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因[[心臟病]]逝世後,行政院成立治喪委員會,並於當年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茲紀念 ,並聘請[[俞國華]]、[[林金生]]、[[蔣彥士]]、[[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名湯]]、[[謝東閔 (台灣)|謝東閔]]、[[蔡鴻文]]、[[周宏濤]]、[[秦孝儀]]、[[張豐緒]]、[[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慶]]等16人為中正紀念堂籌備小組籌備委員,後又於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聘請[[張群]]、[[何應欽]]、[[陳立夫]]、[[倪文亞]]、[[王雲五]]、[[于斌]]、[[錢思亮]]、[[黃少谷 (政治人物)|黃少谷]]、[[谷正綱]]、[[黃杰 (將軍)|黃-{杰}-]]、[[林伯壽]]、[[吳經熊]]、[[連震東]]、[[陳啓天]]、[[徐慶鐘]]、[[張寶樹]]、[[謝東閔 (台灣)|謝東閔]]、[[孫亞夫]]、[[劉闊才]]、[[戴炎輝]]、[[劉季洪]]、[[周百鍊]]、[[蔡鴻文]]、[[林挺生]]、[[林洋港]]等為指導委員 。籌建小組成立後,行政院擇定臺北市[[城中區 (臺北市)|城中區]](今[[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東門里 (臺北市)|東門里]][[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 (臺北市)|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 (台北市)|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並對外徵件。經評選後,決定採用[[圓山大飯店]]設計者[[楊卓成]]之設計,其[[建築]]設計融合[[南京市|南京]][[中山陵]]許多元素。隨即於1976年10月31日動土,1977年11月施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行政院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籌備處」。
1980年4月4日上午十時,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與蔣中正逝世五週年紀念大會舉行,各界人士四千餘人參加,並有外賓約四百人觀禮。典禮肅穆隆重,情況為國人所「共贊」<ref>[[周美華]]、[[蕭李居]]編,《蔣經國書信集——與宋美齡往來函電》下,台北「[[國史館]]」出版,2009年,第84頁。</ref>。隔日對外開放。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臺北市政府]]。
1990年3月發生[[野百合學運]],學生集結於今日自由廣場靜坐,並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
2008年[[馬英九]]總統就任後,行政院在該年8月21日的[[行政院會議]]中,直接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同日恢復「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2009年7月17日,文建會公告,國定古蹟名稱由「台灣民主紀念館」變更為「中正紀念堂」。2009年7月20日,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但在大門口牌樓上的匾額題字仍維持「自由廣場」,並未將原本的「大中至正」掛回<ref>{{cite news|url=http://news.yam.com/rti/politics/200808/20080821277083.html|title=行政院撤回中正紀念堂廢止案 強調是為依法行政|author=歐陽夢萍|publisher=[[中央廣播電台]]|date=2008年8月21日}}</ref><ref>{{cite news|url=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808/20080821280941.html|title=民主館換牌匾?教部:公民討論半年內確定|author=陳蓉|publisher=[[中央社]]|date=2008年8月21日}}</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