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
次編輯
變更
肺炎黴漿菌感染症
,更多資料
'''肺炎黴漿菌感染症''' 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是一種非典型的細菌,透過飛沫傳播,常造成呼吸道的輕微感染,亦為社區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因其造成的肺炎和一般的肺炎不一樣,通常症狀較輕微,所以又稱為「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ref>[https://smallcollation.blogspot.com/2013/01/mycoplasma-pneumonia.html#gsc.tab=0 Mycoplasma(黴漿菌) ]小小整理網站 SMALLCOLLATION</ref>
== 致病原 ==
致病原為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它是目前發現最小且可自行複製的病原體,和一般細菌不同的是,它沒有細胞壁,許多常見的抗生素對它無效。黴漿菌是一類無細胞壁結構、介於獨立生活和細胞內寄生生活之間的最小的原核生物。許多種類可使人和動物致病,有些腐生種類生活在土壤、污水和堆肥中。
== 黴漿菌特性 ==
Mycoplasma Pneumonia為黴漿菌科(Mycoplasmataceae);屬名為黴漿菌屬(Mycoplasma),早期發現於氣管內的上皮,懷疑可能是引起肺炎的一種病原菌,故稱之為類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onia- like organisms)(PPLOs)。屬名裡,myco來自於myces,也就fungus(真菌)的意思﹔plasma來自於plassein,也就是mold(黴)。其命名原因來自於此屬的菌因缺少細胞壁,可以伸出如菌絲般的觸手(組成由類似高等生物肌動蛋白的細胞骨骼纖維,能幫助移動)。
此屬的菌具有以下之特徵:最小之生殖單位可以通過一般的濾菌器,大小有如大型的病毒;可於培養基上培養,因為如此小的菌常會缺乏完整的生理特性,必須藉由寄生在細胞上以獲得完整的生存要素。生長可被特殊之抗體抑制。缺乏細胞壁,可伸出如觸手的構造。完全抵抗盤尼西林(penicillin),因為此抗生素作用在細胞壁上。對細胞膜具有親合力,指此菌通常會聚在一起。種名為pneumoniae,因為此菌會引起非細菌性肺炎(nonbacterial pneumonia),亦稱為[[非典型肺炎]],故如此命名。可由動物、人的黏膜及組織中分離出,其主要的生存環境在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口腔。也屬於人體中的正常菌叢。
Mycoplasma pneumoniae的細胞非常小,其最小的繁殖單位為125~330nm,有著細菌當中最小的遺傳因子。直徑僅0.1~0.6 μm,大小有如大的病毒,可以通過普通的濾菌器(0.4 μm)。形成的菌落大小約比1 mm直徑還小,有著重要的菌落特徵,就是會形成煎蛋形態的菌落(fried egg)。Mycoplasma pneumoniae因為缺少細胞壁,所以它對外在的滲透壓十分敏感,也不易維持穩定。為此,Mycoplasma pneumoniae發展出一種有別於一般細菌的細胞膜,其膜穿插固醇(sterols),形成三層膜,這樣形式的膜,較一般雙層膜具韌性。這類菌缺少細胞壁而能存活下來,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一滲透壓穩定的環境裡-就是它寄生在動物細胞裡。因為它缺少了細胞壁,故對penicillin類的抗生素具有抗性(penicillin抗生素主要作用在細胞壁,以達成殺菌的功效)。
在溫度方面,M. pneumoniae可生長的範圍在30℃~39℃,最理想之生長溫度為36℃~38℃。生長通常在有氧的環境中較好,不過也可以生存在低氧或無氧的環境中。至於生長時所需要之營養成分既多也複雜,使其培養較為困難,其中較為特殊的是在其生長中,需要固醇來合成細胞膜。適合生長的pH值大約在7.0~7.4左右。對紅黴素(erythromycin)高度敏感。在蒸鎦水、生理食鹽水及表面活性劑內,較其他菌不易生存。
在培養時,通常會加入盤尼西林(penicillin),和濃度1:10000以下之醋酸鉈,由於其他菌種對於此具有比較高之敏感度,故可用於分離出我們要的菌。培養時所需之培養基相當複雜,最廣用的為基礎培養基(Basal media),每公升中含10gm蛋白凍,500gm牛心粉,5gm食鹽,14gm瓊脂。在每一培養基內再加200ml的馬血清及100ml的25﹪酵母菌抽取液,調成PH7.6~8.0,培養時為需氧性或微需氧性(95﹪N2+5﹪CO2)。培養時我們是以厭氧培養,其目的是為了使耗氧的菌無法生存,而分離出此菌。菌在培養基上所形成之菌落形狀為煎蛋狀,且深入培養基內。此菌生長的速度並不快,一般最快需要七天才能發現菌的生長,通常需要半個月。<ref>[https://www.scmh.org.tw/dept/lab/bing/Preview/page-126.html 黴漿菌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
林泰嶽 ]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ref>
== 傳染方式 ==
肺炎黴漿菌可經由人傳人傳播,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沒有症狀的人也可能在鼻腔或喉嚨帶有此菌。潛伏期約1至4週。各年齡層均有感染之風險,但較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家戶內的傳播最常見,於學校、大學宿舍、軍隊、護理之家及醫院等場所生活或工作的人感染風險較高。原先患有其他呼吸道疾病仍在恢復期或免疫功能較差的病人,其發生嚴重感染之風險較高。肺炎黴漿菌一年四季皆可能感染,但夏天及初秋較常見。依據美國資料顯示,約3至7年會有一波大流行。<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IJdbbqfuYQG9IfiWaKk3yQ 肺炎黴漿菌感染症 ]三軍總醫院</ref>
== 臨床症狀 ==
黴漿菌肺炎感染可以從毫無症狀,到上呼吸道感染、咽炎、肺炎甚至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病童剛開始會感覺到全身疲倦無力、頭痛、咽喉痛及輕微發燒,接著2-4天會出現乾咳,年齡越小的病童症狀越輕微,反而是年齡較大的學齡兒童或是青少年,症狀反而較明顯且嚴重;接著病童可能會有陣發性的咳嗽甚至有痰。除此之外,還可以引起其他的併發症如[[中耳炎]]、[[頸部淋巴腺炎]]、[[扁桃腺炎]],甚至可以引起身體重要器官如中樞神經、心臟、肝臟、腸胃道、血液、肌肉及關節病變。另外有一些病人也會出現全身性皮疹,或多形性紅;斑有些氣喘的病童,可以因為黴漿菌感染而使氣喘發作症狀變的更嚴重。<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IJdbbqfuYQG9IfiWaKk3yQ 黴漿菌肺炎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ref>
最常見的疾病型態為支氣管炎,特別是孩童,常見的症狀為喉嚨痛、倦怠、發燒及長達數週甚至數月的咳嗽。小於5歲的孩童感染時發燒較少見,但可能會有喘嗚(wheezing)、嘔吐或腹瀉等症狀。估計約有10%的人會得到肺炎,常見的症狀為黏液痰、發燒和發冷、呼吸困難、胸痛及倦怠。少數病人會有嚴重肺炎、氣喘發作、腦炎(大腦腫脹)、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多形性紅斑、毒性表皮溶解症)等嚴重併發症。<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IJdbbqfuYQG9IfiWaKk3yQ 肺炎黴漿菌感染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ref>
== 預防方法 ==
* 如有呼吸道症狀(尤其是咳嗽)時須戴口罩。
*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丟棄,若無紙巾可改以上臂或手肘代替,切勿直接用手。
* 用肥皂勤洗手且至少搓揉20秒,沒有水時,可改以乾洗手液代替。
* 肺炎黴漿菌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
== 治療 ==
黴漿菌肺炎,目前仍然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可使用紅黴素治療10-14天,治療後可以減輕病童的症狀及減緩病情,但卻無法改變傳染的能力,因此病童在治療中或治療後仍具有傳染力。另外病童在疾病過程中,會有疲倦、頭痛現象,因此要多休息,並補充適度的營養;如有較高的發燒時,也可以使用退燒藥及多補充水分。但病人最好避免使用冰枕或冰毯控制體溫,因為有時身體在對抗黴漿菌時的抗體在低溫下會引起紅血球凝集及溶血,使病童發生嚴重貧血。整個發病過程,尤其是咳嗽,可以持續數週之久。<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IJdbbqfuYQG9IfiWaKk3yQ 肺炎黴漿菌感染症 ]三軍總醫院</ref>
== 資料庫 ==
醫用微生物學 丁明哲編著 合記圖書出版社發行 P.419-420
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 蔡文城編著 九州圖書文物有限公司 P.1017-1024
黴漿菌性肺炎 臺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 唐偉峰、陳伯彥
周德慶. 吳雪梅, 編. 微生物學教程 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45–46. ISBN 7040111160
== 參考文獻 ==
{{reflist}}
== 致病原 ==
致病原為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它是目前發現最小且可自行複製的病原體,和一般細菌不同的是,它沒有細胞壁,許多常見的抗生素對它無效。黴漿菌是一類無細胞壁結構、介於獨立生活和細胞內寄生生活之間的最小的原核生物。許多種類可使人和動物致病,有些腐生種類生活在土壤、污水和堆肥中。
== 黴漿菌特性 ==
Mycoplasma Pneumonia為黴漿菌科(Mycoplasmataceae);屬名為黴漿菌屬(Mycoplasma),早期發現於氣管內的上皮,懷疑可能是引起肺炎的一種病原菌,故稱之為類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onia- like organisms)(PPLOs)。屬名裡,myco來自於myces,也就fungus(真菌)的意思﹔plasma來自於plassein,也就是mold(黴)。其命名原因來自於此屬的菌因缺少細胞壁,可以伸出如菌絲般的觸手(組成由類似高等生物肌動蛋白的細胞骨骼纖維,能幫助移動)。
此屬的菌具有以下之特徵:最小之生殖單位可以通過一般的濾菌器,大小有如大型的病毒;可於培養基上培養,因為如此小的菌常會缺乏完整的生理特性,必須藉由寄生在細胞上以獲得完整的生存要素。生長可被特殊之抗體抑制。缺乏細胞壁,可伸出如觸手的構造。完全抵抗盤尼西林(penicillin),因為此抗生素作用在細胞壁上。對細胞膜具有親合力,指此菌通常會聚在一起。種名為pneumoniae,因為此菌會引起非細菌性肺炎(nonbacterial pneumonia),亦稱為[[非典型肺炎]],故如此命名。可由動物、人的黏膜及組織中分離出,其主要的生存環境在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口腔。也屬於人體中的正常菌叢。
Mycoplasma pneumoniae的細胞非常小,其最小的繁殖單位為125~330nm,有著細菌當中最小的遺傳因子。直徑僅0.1~0.6 μm,大小有如大的病毒,可以通過普通的濾菌器(0.4 μm)。形成的菌落大小約比1 mm直徑還小,有著重要的菌落特徵,就是會形成煎蛋形態的菌落(fried egg)。Mycoplasma pneumoniae因為缺少細胞壁,所以它對外在的滲透壓十分敏感,也不易維持穩定。為此,Mycoplasma pneumoniae發展出一種有別於一般細菌的細胞膜,其膜穿插固醇(sterols),形成三層膜,這樣形式的膜,較一般雙層膜具韌性。這類菌缺少細胞壁而能存活下來,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一滲透壓穩定的環境裡-就是它寄生在動物細胞裡。因為它缺少了細胞壁,故對penicillin類的抗生素具有抗性(penicillin抗生素主要作用在細胞壁,以達成殺菌的功效)。
在溫度方面,M. pneumoniae可生長的範圍在30℃~39℃,最理想之生長溫度為36℃~38℃。生長通常在有氧的環境中較好,不過也可以生存在低氧或無氧的環境中。至於生長時所需要之營養成分既多也複雜,使其培養較為困難,其中較為特殊的是在其生長中,需要固醇來合成細胞膜。適合生長的pH值大約在7.0~7.4左右。對紅黴素(erythromycin)高度敏感。在蒸鎦水、生理食鹽水及表面活性劑內,較其他菌不易生存。
在培養時,通常會加入盤尼西林(penicillin),和濃度1:10000以下之醋酸鉈,由於其他菌種對於此具有比較高之敏感度,故可用於分離出我們要的菌。培養時所需之培養基相當複雜,最廣用的為基礎培養基(Basal media),每公升中含10gm蛋白凍,500gm牛心粉,5gm食鹽,14gm瓊脂。在每一培養基內再加200ml的馬血清及100ml的25﹪酵母菌抽取液,調成PH7.6~8.0,培養時為需氧性或微需氧性(95﹪N2+5﹪CO2)。培養時我們是以厭氧培養,其目的是為了使耗氧的菌無法生存,而分離出此菌。菌在培養基上所形成之菌落形狀為煎蛋狀,且深入培養基內。此菌生長的速度並不快,一般最快需要七天才能發現菌的生長,通常需要半個月。<ref>[https://www.scmh.org.tw/dept/lab/bing/Preview/page-126.html 黴漿菌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
林泰嶽 ]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ref>
== 傳染方式 ==
肺炎黴漿菌可經由人傳人傳播,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沒有症狀的人也可能在鼻腔或喉嚨帶有此菌。潛伏期約1至4週。各年齡層均有感染之風險,但較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家戶內的傳播最常見,於學校、大學宿舍、軍隊、護理之家及醫院等場所生活或工作的人感染風險較高。原先患有其他呼吸道疾病仍在恢復期或免疫功能較差的病人,其發生嚴重感染之風險較高。肺炎黴漿菌一年四季皆可能感染,但夏天及初秋較常見。依據美國資料顯示,約3至7年會有一波大流行。<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IJdbbqfuYQG9IfiWaKk3yQ 肺炎黴漿菌感染症 ]三軍總醫院</ref>
== 臨床症狀 ==
黴漿菌肺炎感染可以從毫無症狀,到上呼吸道感染、咽炎、肺炎甚至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病童剛開始會感覺到全身疲倦無力、頭痛、咽喉痛及輕微發燒,接著2-4天會出現乾咳,年齡越小的病童症狀越輕微,反而是年齡較大的學齡兒童或是青少年,症狀反而較明顯且嚴重;接著病童可能會有陣發性的咳嗽甚至有痰。除此之外,還可以引起其他的併發症如[[中耳炎]]、[[頸部淋巴腺炎]]、[[扁桃腺炎]],甚至可以引起身體重要器官如中樞神經、心臟、肝臟、腸胃道、血液、肌肉及關節病變。另外有一些病人也會出現全身性皮疹,或多形性紅;斑有些氣喘的病童,可以因為黴漿菌感染而使氣喘發作症狀變的更嚴重。<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IJdbbqfuYQG9IfiWaKk3yQ 黴漿菌肺炎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ref>
最常見的疾病型態為支氣管炎,特別是孩童,常見的症狀為喉嚨痛、倦怠、發燒及長達數週甚至數月的咳嗽。小於5歲的孩童感染時發燒較少見,但可能會有喘嗚(wheezing)、嘔吐或腹瀉等症狀。估計約有10%的人會得到肺炎,常見的症狀為黏液痰、發燒和發冷、呼吸困難、胸痛及倦怠。少數病人會有嚴重肺炎、氣喘發作、腦炎(大腦腫脹)、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多形性紅斑、毒性表皮溶解症)等嚴重併發症。<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IJdbbqfuYQG9IfiWaKk3yQ 肺炎黴漿菌感染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ref>
== 預防方法 ==
* 如有呼吸道症狀(尤其是咳嗽)時須戴口罩。
*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丟棄,若無紙巾可改以上臂或手肘代替,切勿直接用手。
* 用肥皂勤洗手且至少搓揉20秒,沒有水時,可改以乾洗手液代替。
* 肺炎黴漿菌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
== 治療 ==
黴漿菌肺炎,目前仍然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可使用紅黴素治療10-14天,治療後可以減輕病童的症狀及減緩病情,但卻無法改變傳染的能力,因此病童在治療中或治療後仍具有傳染力。另外病童在疾病過程中,會有疲倦、頭痛現象,因此要多休息,並補充適度的營養;如有較高的發燒時,也可以使用退燒藥及多補充水分。但病人最好避免使用冰枕或冰毯控制體溫,因為有時身體在對抗黴漿菌時的抗體在低溫下會引起紅血球凝集及溶血,使病童發生嚴重貧血。整個發病過程,尤其是咳嗽,可以持續數週之久。<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IJdbbqfuYQG9IfiWaKk3yQ 肺炎黴漿菌感染症 ]三軍總醫院</ref>
== 資料庫 ==
醫用微生物學 丁明哲編著 合記圖書出版社發行 P.419-420
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 蔡文城編著 九州圖書文物有限公司 P.1017-1024
黴漿菌性肺炎 臺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 唐偉峰、陳伯彥
周德慶. 吳雪梅, 編. 微生物學教程 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45–46. ISBN 7040111160
== 參考文獻 ==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