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赵凤昌

大小無變化,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张之洞起初迟疑不决,赵凤昌派人赴武昌面陈,又向张发电报说:"李鸿章、刘坤一在原则上已完全同意,而英国驻上海总领事,亦由盛宣怀接洽谈妥,只希望武昌方面出而主持。"于是,张与刘、李联衔通电各省将军、都统、总督、巡抚,电称:北京义和团作乱,完全由于端王、刚毅所指使,蒙蔽两宫,袭击各使馆,擅发对各国宣战之上谕,均不能承认,望各省当局切勿轻信,竭力维持地方秩序,保护外人生命财产。
 
===通天彻地===
 
1911年10月10日晚上,赵凤昌正在上海一家酒楼中宴请客人。席间,一个商人忽然接到了一封电报,随即对赵凤昌简短地说了几句。赵凤昌神色平静,起身告诉大家,自己另有邀约,先行离去。
 
他得到的,正是武昌新军起义的消息。
 
出了酒楼,他立刻奔赴电报局,给汉口电报局局长朱文学拍了一封密电,询问当地情况。第二天早晨,他接到复电,得知鄂督瑞澂已经逃走,起义取得成功。
 
当天,他紧急约见上海各界名流探讨时局,其态度很明确,“上海据长江下游,集人力物力,足为武汉之声援也。”
 
快速介入,快速判断。当所有人都关注于武昌战事时,赵凤昌已经开始从全局考虑问题。他首先注意的,是列强对此次革命的态度。他要下的第一局棋,就是解决外交上的麻烦。
 
彼时,列强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革命均绷紧了神经,动荡时期的中国又极容易被趁虚而入。一旦情势失控,非但缔造不了共和,酿成第二个“庚子之乱”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鉴于此,10月27日,赵凤昌从上海给两位朝中重臣发出了电报。
 
一封发给了刚刚被任命为邮传部尚书的唐绍仪,在信中,赵凤昌劝唐绍仪“宜缓到任”,如果真的到任了,要特别注意和列强周旋,不要损害中国的利益。
 
在给外务部大臣梁敦彦的另一封电报中,赵凤昌提醒他提防日本的动向。随后的电文中,赵凤昌力劝其反对摄政王为镇压革命向列强借款。
 
在这两封电报中,赵凤昌均期待他们“保将来之中国”。
 
果然,唐绍仪最终没有接受清廷的任命,而梁敦彦则公开对借款一事表示了反对。两位高官,对一位在野人士的建议,竟然言听计从。
 
除了在朝中的布局,赵凤昌也直接对列强展开了公关。武昌首义的第二天,赵凤昌便委托上海商会董事苏宝森,给外商们带了个话,大意是,现在列强们的当务之急,是保护商人们的利益不受损害,千万不要为清廷提供援助,否则“地方必须致靡”。
 
外商们将此意见转达给各国公使,在多方考量之下,列强均“认民军为交战团体, 各国严守中立”。自此,革命军不再是外人眼中的“匪寇”,而成为了一支获得列强认可的政治势力。赵凤昌没费太大力气,就把外事上的潜在祸患消弭于无形。
 
至于军事上,赵凤昌也有一套办法。彼时,清廷急令荫昌及萨镇冰分别率领北洋军和海军镇压起义,赵凤昌得知后,直接委托退隐上海的郑孝胥给萨镇冰写了封信,劝他不要炮击武汉。果然,萨镇冰在规劝下按兵不动,后来索性离开部队养病去了。借此机会,海军官兵一举反正,将炮口转向了大清。
 
武昌起义爆发一月,赵凤昌在幕后运筹帷幄,施展出一套通天彻地的本领。这一年,他55岁,身无一官半职,却尽揽全局。
 
===惜阴堂的诞生===
 
“四十年间,东南之局,有大事,必与老人有关。”同盟会会员黄炎培曾经如此评价赵凤昌。事实上,赵凤昌的“奇人奇事”,并非始于辛亥革命。
 
1884年,朝廷重臣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后不久,赵凤昌即进入张之洞的幕府,相处数年后,赵凤昌竟然能够帮助张之洞代拟公牍,而且模仿张之洞的笔迹几可乱真。张之洞对他愈加信任,每逢有要事必与其商量。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着“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的说法。
 
这段体制之内的传奇,终结于1891年。随着张之洞被弹劾,赵凤昌一并受到陷害,被光绪皇帝批示革去官职、永不叙用。
 
事后,张之洞对赵凤昌感到很过意不去,特意在湖北电报局为他找了个挂名支薪的差使,令其常驻上海,办理运输通讯、搜集情报等事务。
 
1894年,赵凤昌搬入上海南阳路10号的一所英式洋楼,他将其定名为“惜阴堂”。
 
六年后,赵凤昌悄然导演了另一段传奇。
 
1900年,慈禧太后唆使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枪杀德国公使,并下诏向11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两宫仓皇西逃。赵凤昌虽已下野,却心忧国事,他会同盛宣怀等人分头游说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等督抚,倡议拒绝宣战上谕,以免战火侵袭东南各省。
 
张之洞起初很犹豫,赵凤昌急中生智,走了一招险棋。他发了一个电报给张之洞,称“洋电,两宫西幸,有旨饬各督抚力保疆土,援庚申例,令庆邸留京与各国会议云”。这个电文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旦宫内日后追究下来,顶多只是误传了洋人电报的罪名,而不是抄家灭门的“假造圣旨”。
 
最终,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协作,一起发动了“东南互保”。
 
名声在外的奇谋妙断、体制内外游走的经历、以及寓居“十里洋场”的独特优势,带给赵凤昌的最大好处,是丰富的人脉资源。辛亥前夜,赵凤昌的朋友几乎遍及朝野内外,政商两界。张謇、汤寿潜、唐绍仪、梁敦彦、胡元倓、熊希龄、郑孝胥等闻人都是他的好朋友,在家乡常州,东南名士庄蕴宽、武昌新军创始人吴殿英又都是他的姻亲。革命党一边,赵凤昌早在1907年便结识了同盟会骨干胡汉民。
 
更重要的是,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和赵凤昌一样,“感怅清政之不纲, 非改弦易辙无可救治。抑且非一二长吏所能祸为福也”。
 
1911年5月8日,清廷“皇族内阁”的出台,意味着立宪化作泡影。赵凤昌“乃更断言清廷之无可期望,谋国必出他途以制胜矣”。
 
对于他而言,武昌首义的爆发,或许是意料之外,却显然是情理之中。
===假造圣旨===
===退位===
1912年1月10日(旧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张謇向袁世凯发电报,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事向袁释疑:"南省先后独立,事权不统一,暂设临时政府,专为对待独立各省,揆情度势,良非得已。孙中山已宣言,大局一定,即当退位。北方军人,因此怀疑,实未深悉苦衷。"不久,张謇向袁世凯建议,由他赴汉口见段祺瑞,说服他用军人名义通电拥护共和,以促使清帝早日退位。大约在1月下旬,张謇再次致电袁世凯,为袁出谋划策:"设由前敌各军以同意电请政府,云军人虽无参与政权之例,而事关全国人民之前途,必不可南北相持,自为水火。拟呈办法,请政府采纳执行,否则军人即不任战斗之事云云。如是则宫廷必惊……而大事可定矣。所拟办法如下,公如以为可行,须请密电段芝泉等。謇观大势,失此机会,恐更一决裂,此后愈难收拾,幸公图之。"十二月初五(1912年1月23日),段祺瑞果然致电内阁:军心动摇,共和思想有难遏之势。十二月初七,段祺瑞再电内阁:各将领力主共和,闻溥伟、载泽阻挠,愤愤不平,拟即联衔陈请。十二月初八,段祺瑞领衔四十七名将领电请清廷明降谕旨,立定共和政体。从段祺瑞这一连串的逼宫动作来看,张謇致袁世凯的两封密电显然起了作用。张謇是否去汉口游说段祺瑞,他的《自编年谱》和《张謇日记》中均无记载,这两封电报,《张季子九录》也未收录,而是保存在《赵凤昌藏札》第一百零八、第一百零九册里,很有可能是赵凤昌所拟而以张謇名义致袁的电稿。《赵凤昌藏札》中有一篇《对全国财政预算估计》,看似张謇《对于新政府财政之意见书》的草稿,但不知出自赵、张谁手。
 
===通天彻地===
 
1911年10月10日晚上,赵凤昌正在上海一家酒楼中宴请客人。席间,一个商人忽然接到了一封电报,随即对赵凤昌简短地说了几句。赵凤昌神色平静,起身告诉大家,自己另有邀约,先行离去。
 
他得到的,正是武昌新军起义的消息。
 
出了酒楼,他立刻奔赴电报局,给汉口电报局局长朱文学拍了一封密电,询问当地情况。第二天早晨,他接到复电,得知鄂督瑞澂已经逃走,起义取得成功。
 
当天,他紧急约见上海各界名流探讨时局,其态度很明确,“上海据长江下游,集人力物力,足为武汉之声援也。”
 
快速介入,快速判断。当所有人都关注于武昌战事时,赵凤昌已经开始从全局考虑问题。他首先注意的,是列强对此次革命的态度。他要下的第一局棋,就是解决外交上的麻烦。
 
彼时,列强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革命均绷紧了神经,动荡时期的中国又极容易被趁虚而入。一旦情势失控,非但缔造不了共和,酿成第二个“庚子之乱”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鉴于此,10月27日,赵凤昌从上海给两位朝中重臣发出了电报。
 
一封发给了刚刚被任命为邮传部尚书的唐绍仪,在信中,赵凤昌劝唐绍仪“宜缓到任”,如果真的到任了,要特别注意和列强周旋,不要损害中国的利益。
 
在给外务部大臣梁敦彦的另一封电报中,赵凤昌提醒他提防日本的动向。随后的电文中,赵凤昌力劝其反对摄政王为镇压革命向列强借款。
 
在这两封电报中,赵凤昌均期待他们“保将来之中国”。
 
果然,唐绍仪最终没有接受清廷的任命,而梁敦彦则公开对借款一事表示了反对。两位高官,对一位在野人士的建议,竟然言听计从。
 
除了在朝中的布局,赵凤昌也直接对列强展开了公关。武昌首义的第二天,赵凤昌便委托上海商会董事苏宝森,给外商们带了个话,大意是,现在列强们的当务之急,是保护商人们的利益不受损害,千万不要为清廷提供援助,否则“地方必须致靡”。
 
外商们将此意见转达给各国公使,在多方考量之下,列强均“认民军为交战团体, 各国严守中立”。自此,革命军不再是外人眼中的“匪寇”,而成为了一支获得列强认可的政治势力。赵凤昌没费太大力气,就把外事上的潜在祸患消弭于无形。
 
至于军事上,赵凤昌也有一套办法。彼时,清廷急令荫昌及萨镇冰分别率领北洋军和海军镇压起义,赵凤昌得知后,直接委托退隐上海的郑孝胥给萨镇冰写了封信,劝他不要炮击武汉。果然,萨镇冰在规劝下按兵不动,后来索性离开部队养病去了。借此机会,海军官兵一举反正,将炮口转向了大清。
 
武昌起义爆发一月,赵凤昌在幕后运筹帷幄,施展出一套通天彻地的本领。这一年,他55岁,身无一官半职,却尽揽全局。
 
===惜阴堂的诞生===
 
“四十年间,东南之局,有大事,必与老人有关。”同盟会会员黄炎培曾经如此评价赵凤昌。事实上,赵凤昌的“奇人奇事”,并非始于辛亥革命。
 
1884年,朝廷重臣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后不久,赵凤昌即进入张之洞的幕府,相处数年后,赵凤昌竟然能够帮助张之洞代拟公牍,而且模仿张之洞的笔迹几可乱真。张之洞对他愈加信任,每逢有要事必与其商量。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着“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的说法。
 
这段体制之内的传奇,终结于1891年。随着张之洞被弹劾,赵凤昌一并受到陷害,被光绪皇帝批示革去官职、永不叙用。
 
事后,张之洞对赵凤昌感到很过意不去,特意在湖北电报局为他找了个挂名支薪的差使,令其常驻上海,办理运输通讯、搜集情报等事务。
 
1894年,赵凤昌搬入上海南阳路10号的一所英式洋楼,他将其定名为“惜阴堂”。
 
六年后,赵凤昌悄然导演了另一段传奇。
 
1900年,慈禧太后唆使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枪杀德国公使,并下诏向11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两宫仓皇西逃。赵凤昌虽已下野,却心忧国事,他会同盛宣怀等人分头游说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等督抚,倡议拒绝宣战上谕,以免战火侵袭东南各省。
 
张之洞起初很犹豫,赵凤昌急中生智,走了一招险棋。他发了一个电报给张之洞,称“洋电,两宫西幸,有旨饬各督抚力保疆土,援庚申例,令庆邸留京与各国会议云”。这个电文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旦宫内日后追究下来,顶多只是误传了洋人电报的罪名,而不是抄家灭门的“假造圣旨”。
 
最终,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协作,一起发动了“东南互保”。
 
名声在外的奇谋妙断、体制内外游走的经历、以及寓居“十里洋场”的独特优势,带给赵凤昌的最大好处,是丰富的人脉资源。辛亥前夜,赵凤昌的朋友几乎遍及朝野内外,政商两界。张謇、汤寿潜、唐绍仪、梁敦彦、胡元倓、熊希龄、郑孝胥等闻人都是他的好朋友,在家乡常州,东南名士庄蕴宽、武昌新军创始人吴殿英又都是他的姻亲。革命党一边,赵凤昌早在1907年便结识了同盟会骨干胡汉民。
 
更重要的是,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和赵凤昌一样,“感怅清政之不纲, 非改弦易辙无可救治。抑且非一二长吏所能祸为福也”。
 
1911年5月8日,清廷“皇族内阁”的出台,意味着立宪化作泡影。赵凤昌“乃更断言清廷之无可期望,谋国必出他途以制胜矣”。
 
对于他而言,武昌首义的爆发,或许是意料之外,却显然是情理之中。
===《赵凤昌藏札》===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