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983
次編輯
變更
血小板
,無編輯摘要
血小板(英语:platelet),也称血栓细胞(英语:thrombocytes,源自于希腊语的θρόμβος“凝块”以及κύτος“细胞”),为血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与凝血因子一起,借由结块作用,对血管受伤而出血的部位进行反应,进而形成凝块[1] 。血小板没有细胞核:它们是细胞质的一部分,分离自骨髓当中的巨核细胞[2] ,然后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系统中未激活的血小板,为双凸盘状(透镜状)结构,最大的血小板直径约为2-3微米[5] 。血小板只有在哺乳动物当中发现,其他动物(如鸟类、两栖类)循环系统中的血栓细胞则为完整无缺的单核细胞[4]:3 。
在染色过的血涂片中,血小板会呈现出暗紫色的斑点,直径约为红细胞的20%。血涂片主要用于检验血小板的大小、形状、数量以及凝结能力。一般来说,健康成人的血小板与红细胞的比率为1比10至1比20。
==功能==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对于止血而言具有贡献,具体而言就是在血管内皮被截断的部位执行止血的功能。血小板会聚集在内皮被截断的部位;除非该部位实际上非常大,它们就会堵住其洞口。首先,血小板会紧贴被截断内皮的外侧,称为“黏附”。其次,血小板会改变形状,开启受体并分泌化学传讯者,称为“激活”。第三,血小板会透过受体互相桥接,称为“聚合”[6] 。血小板栓子的形成(主要止血作用)与凝血因子的激活,以及纤维蛋白的产生、沉积与连结(次要止血作用)有关。这些过程可能会有所重叠,可能会形成大多数血小板栓子,或是由大多数纤维蛋白凝块组成的“白色凝块”,也可能是更多典型混合物所组成的“红色凝块”。上述作用最后产生的结果就称为“凝块”。部分论述会将随后的凝块收缩以及血小板抑制作用作为止血的第4与第5步骤[7] ,还有部分论述则是将伤口修复作为第6步骤。
=== 黏附 ===
==产生==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的细胞质脱落而成的,每个巨核细胞可产生2000~7000个血小板。一个健康人每天生成血小板约1200亿个。根据《自然》杂志Mark R. Looney教授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证实,肺是血小板生成的主要器官,有超过 50% 的血小板都是在肺里生成的。[8]
==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