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地道战

增加 1,30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
==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战战法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34/ed23yz8JIEOIWPulplEaUiIwWy2ewFI3JVD_WDCbxPTU4UgRIVS_20M-0gCTLDjEIdjdOcUq2-afY95iqGkztl8iAECSyR8AfZtdkJwq6DTefFN3RB7oFKXdWT4 真实的“地道战”比电影残酷的多,丰富的多 ] ,人民网.2018-01-15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战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作战区域 。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地道战曾在北京也有发现,说明这个战术,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File:地道战1.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战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作战区域 。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地道战曾在北京也有发现,说明这个战术,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基本信息==
<p style="text-indent:2em;">中文名称;地道战
==历史背景==
<p style="text-indent:2em;">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 [[ 清苑 ]] 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p style="text-indent:2em;">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 [[ 地道 ]] 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2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
==战法沿革==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年初,日军侵占了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个好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
<p style="text-indent:2em;">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当时 [[ 河北 ]] [[ 保定 ]] 市蠡县的县委书记 [[ 王夫 ]] 指示,选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File:地道战2.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后来,经过县委决策,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的各抗日村镇发展起了网络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还发明了连环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缭乱。在战斗中,这种被改进的地道很快发挥了它的威力。
<p style="text-indent:2em;">1941年春天,蠡县辛桥据点有30多名日伪军出动"五一大扫荡"。已经挖好地道的游击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地等着敌人来较量一番。当敌人来到时,埋伏在村口的游击队一阵排子枪和手榴弹打倒了七八个,敌人措手不及,待拉开架势要进攻时,游击队员已经钻入地道无影无踪。当敌人撤退时,游击队员又从野外的地道钻出,在背后又是一阵猛打,包括一名日军小队长在内的这股敌人几乎全部被歼灭。这一仗打得神出鬼没,一时间,当地抗日军民士气大振,昔日大摇大摆地出来扫荡的日伪军的气焰也不再嚣张了。
<p style="text-indent:2em;">不久,冀中根据地领导 [[ 黄敬 ]] [[ 吕正操 ]] 把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地道战这个新生事物向 [[ 刘少奇 ]] 同志作了汇报。少奇同志对地道战很感兴趣,指示他们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地道战的战术发扬光大。于是,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政委 [[ 程子华 ]] 决定将这一经验向整个根据地推广。
<p style="text-indent:2em;">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根据地的抗战形势空前严峻,地道战便在各个抗日村镇广泛展开,清苑县 [[ 冉庄 ]] 村的地道战就是在这次扫荡中打出了名的。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的分布范围大概是北起 [[ 北京 ]] 南郊,西到河北省 [[ 保定 ]] 中部偏南,东到沧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庄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区。面积大概是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方圆直径为130公里。
===战将领导===
<p style="text-indent:2em;">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的抗日游击战,特派程子华到冀中军区任政治委员,旷伏兆奉命跟随 [[ 程子华 ]] 到冀中担任冀中军区第一分区政治委员。旷伏兆到达所辖部队后,经过一段时间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冀中地区地处平原,几乎无险可守。因此,要尽快使习惯打山地游击战的八路军适应这个不利地势,开展地道战是很好的作战方式。
<p style="text-indent:2em;">提起 [[ 旷伏兆 ]] 与地道战的渊源,还要从一次与敌人的遭遇说起。一次,旷伏兆正在村里调研,敌人突然来袭,旷伏兆临时躲到老乡挖的"蛤蟆蹲"里,躲过搜捕。这种消极被动的躲藏方式,让旷伏兆感触良多,这种简易地道,一旦被敌人发现,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他在召集分区领导人开会时说:"这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只靠'蛤蟆蹲'被动躲避是不行的,必须另想能藏、能打的有效办法。"他要求将各"蛤蟆蹲"连接起来成为地道呢?一个村里的可以连接,几个村里的也可以连接。一个村里遭到敌人袭击,完全可以躲到另外的村子里去;敌人发现了一个,还有很多个,有百个、千个;地道既然可以藏人,那也完全可以做运兵、储藏弹药、作战等其他用途……
<p style="text-indent:2em;">因此,旷伏兆要求各村的党团员、民兵和广大群众配合特派工作人员挖掘地道。要求他们根据村庄的地形,把全村主要道路的地下用"中"字型通道连接起来,在地道内还修筑了防烟、防火、防毒和防水的四防设施。旷伏兆不仅对于修筑地道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予以一一解答,还亲自设计地道挖掘图:将地道挖下一段后,再往下挖1米多深,又向前挖1米多长,再往上拉,形成"凹"字形状;往下挖的洞口,是用坚实的"预制构件"木匣子制作成的,预制的木匣子里装满和地道一样颜色的土作为伪装,游击队员只要从下面一推,既可以爬出来,也可以让外面的人进入地道;若敌人发现洞口,进入地道,地道内的人可以利用内部设置的观测系统,通过枪眼观察敌人的动向,找机会消灭敌人,让进入地道内的敌人无路可逃。
<p style="text-indent:2em;">射击孔分布于地道支线连通的墙基下、夹墙里、门槛后等交通要道处,备有立射或坐射的单人射击设备,为保证射击准确还备有掩体。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入口的下端往往设有陷阱,陷阱上面覆盖一块活动翻板,底部倒插着尖刀或埋着 [[ 地雷 ]] 等爆炸物。翻板平时用木棍支撑,可以走人,但敌人进入地道时就将支撑翻板的木棍抽开,敌人踏上翻板则掉入陷阱。[[File:地道战3.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两条或多条地道的连接处设有翻口,即带轴的木板或石板盖,当翻口翻过一定角度后,即堵死某地道而开通另一地道。利用翻口,可诱导敌人进入陷阱或死胡同,再通过两侧的枪眼狙击敌人 。
===战法运用===
<p style="text-indent:2em;">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 [[ 锅台 ]] [[ 水井 ]] 、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 [[ 高平 ]] 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击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4枚地雷,炸死20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响了9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34/1048m3sJc6_id7VVvawhBfMdubLkvcd9zKHVPcUXczDzqOe-ck5xB_IHnyEcVrPvBYiuYeP3WiBis72x0ltNCKpx-DmjoEH3wMW1xGAz7it4rwS__3HQpWid 地道战:“地下长城”抗敌寇 ] ,人民网.2015-08-14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 [[ 冉庄 ]] 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了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
<p style="text-indent:2em;">日伪军又调集2000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就便器材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其5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战法推广===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战开展以后,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派工作组到蠡县考察,随后冀中党委书记黄敬、司令员 [[ 吕正操 ]] 把蠡县地道战向时任政治局委员、华东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作了汇报。
<p style="text-indent:2em;">刘少奇对地道战大加赞赏,指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把地道战战术发扬光大。1942年3月,冀中军区发布 [[ 《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信》 ]] ,在冀中全区推广地道战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冀中军区在1944年全面推广地道战。党领导下的英雄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将一马平川的冀中变成森严壁垒的战场。田村地道就是那时挖的,宋振刚还记得,当时挖出的土把村里几千米的路垫高了一尺多。据当时统计,到1944年冬,全冀中共挖地道1.25万公里 。
<p style="text-indent:2em;">史料记载,"反扫荡"时期,地道战成效显著。至1944年底,冀中地道已达1万公里以上,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覆盖周围直径130公里。由于地道战分散于冀中8000个村庄,主要配合小股游击队作战,杀敌总数未有明确统计 。
<p style="text-indent:2em;">据统计,自地道挖成到抗战胜利两年时间里,高平军民用子弹壳制造再生子弹5000余枚,充分发挥地道战、 [[ 地雷 ]] [[ 手榴弹 ]] 的优势,先后粉碎日伪军5次大围剿,毙伤敌人2240多名。冉庄则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正规部队对敌作战85次,歼灭日伪军2100多人,自己却只牺牲了1人 。[[File:地道战4.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历史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战发源于 [[ 中国 ]] 共产党党群关系坚定的冀中地区。对于中共在敌后战场保存实力,持久抵抗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道的功能首先是隐蔽,帮助党员干部在敌后立足,同时为根据地民众提供生存环境。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中共以各种方式、不放过一切机会持续抵抗,不断牵制、消耗日军的兵力。在这样一场多方较量的国际战争中,生存就是对敌人的威胁,就是一种韧性的抵抗。而地道首先为党员、群众提供了生存条件。
<p style="text-indent:2em;">1944年后,地道开始普遍用于战斗。这时敌人的扫荡已经很少了,地道的价值主要是战略上的,它是中共在敌后战场宣传、组织、战斗等对敌战略中的一环。地道战必须与游击战、地雷战、反包围战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战斗效力,单纯利用地道进行反击的例子是很少的。
<p style="text-indent:2em;">冀中地道战的坚持更本质是一场关乎士气的较量。中共以一切方式保存自身实力,待日军调动兵力时迅速扭转局面。日军征服一个地道不难,要征服成百上千的地道就难上加难 。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战战法使冀中根据地形成了一个村村是阵地的杀敌堡垒。而这些地道设施,一旦在进行作战时,又成了军政机关领导人指挥作战的临时场所。根据地军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式作战系统,被称作"地下长城"的地道网,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 八路军 ]] [[ 日本 ]] 侵略军进行战斗的重要依托 。
==战法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在抗日战争中被发挥到了极致。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敌人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p style="text-indent:2em;">不仅仅是 [[ 中国 ]] 在二战使用了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 [[ 日本 ]] 也曾用地道来抵御过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进攻,如硫磺岛战役期间,对美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后来的 [[ 越南 ]] 战争中越共也曾用过以抵御外敌。可以看出在战争双方装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
===古芝地===
<p style="text-indent:2em;">古芝位于越南南部 [[ 胡志明 ]] 市的近郊,是一个小县城。美军入侵越南期间,在越共的统一领导下,当地军民奋起抵抗,利用开凿的总长数百公里的地道开展游击战,使美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史料记载,当地军民经过持久的战斗,阻挡了2万名美军进入古芝地区,摧毁了约5000辆坦克和装甲车,破坏了美军的270多处碉堡,更为可贵的是还击落和击毁256架美军的各类飞机。 当时的美军对待古芝的地道简直是咬牙切齿,几近到了疯狂的地步,就如同抗战中日寇拿冀中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想尽了各种办法对付,什么水淹地道、种草破坏地表植被、军犬破地道、推土机破坏地道等等,而且更是残忍的使用毒气弹残杀地道里的军民,但最后都无功而返,反而搭上了无数美军侵略者的性命。
==地道遗址==
<p style="text-indent:2em;">冉庄(地道战重要标志之一)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七七事变"后, [[ 冉庄 ]] 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地方部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p style="text-indent:2em;">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p style="text-indent:2em;">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 [[ 白洋 淀50 淀]]50 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是全国首批爱国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单位之一,应上级要求,2008年3月对外免费开放,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门票免费。[[File:地道战5.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邯郸山底村===
<p style="text-indent:2em;"> [[ 邯郸 ]] 市峰峰矿区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长的抗日战争时期地道。现存地道主巷1626米(9条大巷),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陷阱4个,直通枯井的地道2条,通向西山的地道1条,还有辐射王看、宿风等地的地道。
<p style="text-indent:2em;">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多种多样的开关盖、开关门,既能防水、防毒、防火烧,又能防破坏、防封锁。每个拐弯处都留有枪眼、陷阱、暗洞,灶底、树洞、水井、碾盘底、野地崖旁都有伪装的地道洞口,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战斗堡垒。由于该村土质较好,地道历经65年保存基本完好,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抗战时期革命先辈的智慧和伟大创举。
===焦庄户遗址===
<p style="text-indent:2em;">北京市顺义县东北 [[ 燕山 ]] 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现属龙湾屯镇。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
<p style="text-indent:2em;">1979年, [[ 北京 ]] 市政府决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焦庄户村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
<p style="text-indent:2em;">焦庄户人民同国内外敌人开展地道战斗是争从1943年春天开始的,当时只是挖了几个隐蔽洞。这种洞只能藏一两个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敌人发现只有束手就擒。
<p style="text-indent:2em;">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对人民进行传统教育,展室内以翔实的资料、珍贵的文物及真实的地道战遗址,再现了焦庄户在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英雄斗争的历史画面。供人们参观的地道遗址留着650多米。
<p style="text-indent:2em;">纪念馆参观的内容共有六项:一是参观地道遗址;二是看地道战电影;三是听抗战时期儿童团员 [[ 焦志斌 ]] 同志讲焦庄户村的战斗历史;四是吃"抗战饭"(即窝窝头、玉米渣粥和咸菜);五是看"地对空导弹基地"(即看部队内务、队列表演、通讯和指挥、导弹实物操作、导弹演习录像);六是秋季苹果熟了,观众可以亲自参加采摘苹果活动。
===西河头遗址===
<p style="text-indent:2em;">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位于 [[ 定襄 ]] 县城西2.5公里的西河头村,是与河北冉庄,北京 [[ 焦庄 ]] 地道齐名的我国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战遗址之一。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省教委命名为德育基地,1998年被省委国际委员会命名为国际教育基地。2004年被省人际办命名为人民防空教育基地。1995年在原地道战遗址前划地建设了定襄革命历史纪念,从而更增添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p style="text-indent:2em;">1940年,百团大战告捷后,惨败的日寇向我晋察冀边区军民实行了野蛮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内的日寇也对 [[ 西河头 ]] [[ 炭窖沟 ]] [[ 藏孤台 ]] 等,3个村庄进行了洗劫,先后制造了8起惨案,枪杀百姓400多人,烧毁民房2000余间。为了躲避日寇的烧杀抢掠,我抗日军民遵照毛主席"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思想,依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File:地道战6.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据统计从1942年到1948年全县157个村子,其中有80多个村庄都挖有地道,地道总长是200多公里,西河头地道战开挖于1942年,从最初只能应急藏身到1947年经全村500余劳力,突击40个昼夜,挖成南、中、北三条主干线,纵横52条支线,结构分上、中、下三层,全长10华里,开通的是其中的一面干线,全长旅游路线为1000米左右,下入到地道,闻着潮湿的泥土气息,走过一处处战斗工事,眼前的实物瞬间将人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曲阳遗址===
<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8月, [[ 河北 ]] [[ 曲阳 ]] [[ 灵山镇 ]] 郭家庄村意外发现一条抗日战争时期地道,该地道于70年前开挖,贯穿整个旧村落。
<p style="text-indent:2em;">郭家庄村83岁的 [[ 吕趁考 ]] 和80岁的 [[ 王海青 ]] 曾是该地道的开挖者。据两位老人介绍,该地道主干道呈十字状贯穿旧村落,南北迂回长500多米,东西长约750米,出口位于郭家庄村旧村落西北,大部分庭院与干道连通。地道距地表五六米,地道高约1米,宽约1.5米,成人需弯腰行进。地道备有烟道,以提防日军用烟熏。
<p style="text-indent:2em;">据 [[ 曲阳 ]] 县文物保管所所长 [[ 王丽敏 ]] 介绍,此次发现的抗战地道,再现了晋察冀抗战时期 [[ 曲阳 ]] 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曲阳县已安排灵山镇及郭家庄村的义务保护员看管该地道,并对地道进行资料整理与登记,以便日后进一步开发。
== 相关视频 ==
<center>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