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傅承义

增加 30 位元組, 4 年前
人物生平
大学四年,傅承义以自学为主,从教师之讲解获益不多。虽考试成绩仍能保持在中、上之间,却因不重视教师的启发,多走了许多弯路,事倍功半,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后检查,追悔不已。
1933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傅承义先做一年研究生,后因教学工作需要,当上助教,从事核物理教学实验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分别与 [[ 黄子卿 ]] [[ 赵忠尧 ]] 合作,完成有关热力学研究和核物理实验方面的论文共4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举校南迁,在 [[ 昆明 ]] [[ 北京大学 ]] 、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傅承义应邀到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任教。
1939年,傅承义考取英“庚款”公费留学,在当时是全国少数优异学生才享有的殊荣,而地球物理专业仅此一个名额。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40年,傅承义与林家翘、郭永怀、钱伟长等一行24人才转赴加拿大。傅承义进入麦吉尔大学物理系,师从当时最有声望的地球物理探矿学权威D·A·基斯(Keys)教授,进修地球物理勘探。
傅承义字
又赶上腰病发作,医生建议傅承义不要做野外工作,傅承义放弃了地球物理探矿专业。1942年,基斯教授又把傅承义推荐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近代地球物理学泰斗B·古登堡(Gutenberg)教授,攻读地球物理学及地震学。古登堡对傅承义在学习中和在学术论坛上表现出来的才能极为赞赏,将自己没能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从理论上证明沿分界面传播的所谓“折射”地震波的存在,让傅承义去解决。傅承义凭借着深厚的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从数学上严密地论证了首波的存在,并从物理学上解释了首波与折射地震波之间的区别。此项研究成果得到古登堡高度评价,他也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1944年获该校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受聘于几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做技术咨询工作。
 傅承义以对地球物理学发展所作的贡献,赢得地球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1946年被聘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在此期间,傅承义在地震波传播的研究领域里,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成为地震波研究的先驱。傅承义发表在 [[ 美国 ]] 《地球物理》杂志上一组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地震体波、面波及首波的传播等问题。这些论著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前苏联等国家都引起极大的重视。在1960年纪念该杂志创刊25周年之际,这组论文被评为地球物理学经典著作。
1947年春天,傅承义收到大学时同窗好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的来信,希望傅承义能回国主持气象研究所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傅承义毫不犹豫,两周之后便启程回国,到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
 1948年, [[ 国民党 ]] 当局责令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台湾,傅承义与赵九章、陈宗器一起予以抵制,为新中国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保存了力量。
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傅承义任研究员。
1952年,国家决定从大学物理系抽调一批优秀毕业生,从事地球物理探矿工作,由傅承义主持对他们进行培训。
1953年,中国科学院接受 [[ 北京 \\ 地质学院的请求,委托傅承义去该院任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主任。当时物探教研室初建,傅承义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傅承义不仅要向大学生讲授“地球物理勘探”课,而且还要给教师(全部是物理系毕业生)系统讲课。为了使教师能尽早走上讲台,傅承义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每一位
北京地质学院
100,04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