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43
次編輯
變更
穴果棱脉蕨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ff00" align= center| '''<big>穴果棱脉蕨</big> ''' |- | File:棱脉蕨1.jpg|缩略图|居中…”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ff00" align= center| '''<big>穴果棱脉蕨</big> '''
|-
| [[File:棱脉蕨1.jpg|缩略图|居中|发现于云南文山中新统小龙潭组的大孢子棱脉蕨(Goniophlebium macrosorum C.L. Xu et Z.K. Zhou sp. nov.) [http://www.xtbg.ac.cn/xwzx/kydt/201705/W020170517571103181532.jpg 原图链接][http://www.xtbg.ac.cn/xwzx/kydt/201705/t20170517_4793456.html 来自中国科学院网]]]
|-
| style="background: #0080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穴果棱脉蕨
拉丁学名:Schellolepis
subauriculata (Blume) J. Sm.
拼音:xueguolengmaijue
门:[[蕨类植物门]]
纲:[[薄囊蕨纲]]
目:[[水龙骨目]]
科:[[水龙骨科]]
属:[[棱脉蕨属]]
别名:截头石蕨截,头棱脉蕨
|}
'''穴果棱脉蕨''' (Schellolepis subauriculata (Blume) J. Sm.)附生蕨类。根茎长,横走,径6-8毫米,密被鳞片,鳞片脱落露出白粉,鳞片窄披针形,深棕色,毛状尖头,具锯齿。叶疏生;叶柄长25-35厘米,禾秆色或深禾秆色,基部密被鳞片,向上无毛;叶片一回羽状,披针形,长0.8-1米,宽30-40[[厘米]];[[羽]]片30-40对,下部近对生,上部互生,披针形,长14-20厘米,宽约2厘米,基部心形,两侧或上侧耳状并覆盖叶轴,有粗锯齿;叶脉网状,中脉粗,侧脉和小脉纤细,在中脉两侧各具2-3行网眼;叶干后黄绿色,草质,叶轴和羽片中脉基部疏被棕色毛状小鳞片,叶片幼时疏被柔毛,老时近光滑。孢子囊群圆形,在羽片中脉两侧各成1行,着生内侧网眼内藏小脉顶端。<ref>[http://www.iplant.cn/info/Schellolepis%20subauriculata 穴果棱脉蕨 Goniophlebium subauriculatum], 植物智网,</ref>
==形态特征==
株:附生[[蕨类]]。
茎:根茎长,横走,径6-8毫米,密被鳞片,鳞片脱落露出白粉,鳞片窄披针形,深棕色,毛状尖头,具锯齿。
叶:叶疏生;叶柄长25-35厘米,禾秆色或深禾秆色,基部密被鳞片,向上无毛;叶片一回羽状,披针形,长0.8-1米,宽30-40厘米;羽片30-40对,下部近对生,上部互生,披针形,长14-20厘米,宽约2厘米,基部心形,两侧或上侧耳状并覆盖叶轴,有粗锯齿;叶脉网状,中脉粗,侧脉和小脉纤细,在中脉两侧各具2-3行网眼;叶干后黄绿色,草质,叶轴和羽片中脉基部疏被棕色毛状小鳞片,叶片幼时疏被柔毛,老时近光滑。
果:孢子囊群圆形,在羽片中脉两侧各成1行,着生内侧网眼内藏小脉顶端。
==新闻资讯==
===棱脉蕨属化石===
[[File:棱脉蕨2.jpg|缩略图|右|250px|大孢子棱脉蕨(Goniophlebium macrosorum C.L. Xu et Z.K. Zhou sp. nov.)化石结构重建线图 [http://www.xtbg.ac.cn/xwzx/kydt/201705/W020170517571103195478.jpg 原图链接] [http://www.xtbg.ac.cn/xwzx/kydt/201705/t20170517_4793456.html 来自中国科学院网]]]
水龙骨科是现代蕨类中最大的一个科,约35个属,1200种。棱脉蕨属(Goniophlebium)是其中的一个大属,主要分布于东亚和澳大利亚的热带地区,具有明显的特征而易于辨认:叶尖圆钝,叶边缘全缘或偶有缺刻,羽片下沿未完全分裂有交联;叶脉形成1-2列有规律的五边形网眼;单沟孢粉,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豆形,瘤状表面纹饰。随着近年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水龙骨科的系统关系逐渐完善。但是由于化石记录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其多样性及演化历史的认知。
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组博士研究生徐聪丽在周浙昆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对在云南文山发现的棱脉蕨属化石的深入研究,首次报道并建立了化石新种:大孢子棱脉蕨(Goniophlebium macrosorum C.L. Xu et Z.K. Zhou sp. nov.)。本研究表明水龙骨科星蕨亚科棱脉蕨属在文山地区的出现不晚于中中新世(~15 Ma),同时表明中中新世的文山温暖、湿润,与古生态组已有的古气候重建结果相吻合。另一方面,结合化石的现代最近相似种假友水龙骨(G. subamoenum)的生境特征及文山植物群物种组成推测,附生植物伴随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结构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中中新世就已经出现。
该项研究成果以 The first megafossil record of Goniophlebium (Polypodiaceae) from the Early/Middle Miocene of Asia and its pal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为题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期刊Palaeoworld。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372035, No. U1502231)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与地层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 153107)的共同支持。 <ref>[http://www.xtbg.ac.cn/xwzx/kydt/201705/t20170517_4793456.html 我国西南地区新近纪蕨类多样性新证据:棱脉蕨属化石],中国科学院网, 2017-05-17</ref>
==产地分布==
分布:[[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太平洋岛屿。产于,云南南部。
生境:林内树干。
海拔:500-1300米。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学总论]]
|-
| style="background: #00ff00" align= center| '''<big>穴果棱脉蕨</big> '''
|-
| [[File:棱脉蕨1.jpg|缩略图|居中|发现于云南文山中新统小龙潭组的大孢子棱脉蕨(Goniophlebium macrosorum C.L. Xu et Z.K. Zhou sp. nov.) [http://www.xtbg.ac.cn/xwzx/kydt/201705/W020170517571103181532.jpg 原图链接][http://www.xtbg.ac.cn/xwzx/kydt/201705/t20170517_4793456.html 来自中国科学院网]]]
|-
| style="background: #0080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穴果棱脉蕨
拉丁学名:Schellolepis
subauriculata (Blume) J. Sm.
拼音:xueguolengmaijue
门:[[蕨类植物门]]
纲:[[薄囊蕨纲]]
目:[[水龙骨目]]
科:[[水龙骨科]]
属:[[棱脉蕨属]]
别名:截头石蕨截,头棱脉蕨
|}
'''穴果棱脉蕨''' (Schellolepis subauriculata (Blume) J. Sm.)附生蕨类。根茎长,横走,径6-8毫米,密被鳞片,鳞片脱落露出白粉,鳞片窄披针形,深棕色,毛状尖头,具锯齿。叶疏生;叶柄长25-35厘米,禾秆色或深禾秆色,基部密被鳞片,向上无毛;叶片一回羽状,披针形,长0.8-1米,宽30-40[[厘米]];[[羽]]片30-40对,下部近对生,上部互生,披针形,长14-20厘米,宽约2厘米,基部心形,两侧或上侧耳状并覆盖叶轴,有粗锯齿;叶脉网状,中脉粗,侧脉和小脉纤细,在中脉两侧各具2-3行网眼;叶干后黄绿色,草质,叶轴和羽片中脉基部疏被棕色毛状小鳞片,叶片幼时疏被柔毛,老时近光滑。孢子囊群圆形,在羽片中脉两侧各成1行,着生内侧网眼内藏小脉顶端。<ref>[http://www.iplant.cn/info/Schellolepis%20subauriculata 穴果棱脉蕨 Goniophlebium subauriculatum], 植物智网,</ref>
==形态特征==
株:附生[[蕨类]]。
茎:根茎长,横走,径6-8毫米,密被鳞片,鳞片脱落露出白粉,鳞片窄披针形,深棕色,毛状尖头,具锯齿。
叶:叶疏生;叶柄长25-35厘米,禾秆色或深禾秆色,基部密被鳞片,向上无毛;叶片一回羽状,披针形,长0.8-1米,宽30-40厘米;羽片30-40对,下部近对生,上部互生,披针形,长14-20厘米,宽约2厘米,基部心形,两侧或上侧耳状并覆盖叶轴,有粗锯齿;叶脉网状,中脉粗,侧脉和小脉纤细,在中脉两侧各具2-3行网眼;叶干后黄绿色,草质,叶轴和羽片中脉基部疏被棕色毛状小鳞片,叶片幼时疏被柔毛,老时近光滑。
果:孢子囊群圆形,在羽片中脉两侧各成1行,着生内侧网眼内藏小脉顶端。
==新闻资讯==
===棱脉蕨属化石===
[[File:棱脉蕨2.jpg|缩略图|右|250px|大孢子棱脉蕨(Goniophlebium macrosorum C.L. Xu et Z.K. Zhou sp. nov.)化石结构重建线图 [http://www.xtbg.ac.cn/xwzx/kydt/201705/W020170517571103195478.jpg 原图链接] [http://www.xtbg.ac.cn/xwzx/kydt/201705/t20170517_4793456.html 来自中国科学院网]]]
水龙骨科是现代蕨类中最大的一个科,约35个属,1200种。棱脉蕨属(Goniophlebium)是其中的一个大属,主要分布于东亚和澳大利亚的热带地区,具有明显的特征而易于辨认:叶尖圆钝,叶边缘全缘或偶有缺刻,羽片下沿未完全分裂有交联;叶脉形成1-2列有规律的五边形网眼;单沟孢粉,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豆形,瘤状表面纹饰。随着近年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水龙骨科的系统关系逐渐完善。但是由于化石记录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其多样性及演化历史的认知。
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组博士研究生徐聪丽在周浙昆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对在云南文山发现的棱脉蕨属化石的深入研究,首次报道并建立了化石新种:大孢子棱脉蕨(Goniophlebium macrosorum C.L. Xu et Z.K. Zhou sp. nov.)。本研究表明水龙骨科星蕨亚科棱脉蕨属在文山地区的出现不晚于中中新世(~15 Ma),同时表明中中新世的文山温暖、湿润,与古生态组已有的古气候重建结果相吻合。另一方面,结合化石的现代最近相似种假友水龙骨(G. subamoenum)的生境特征及文山植物群物种组成推测,附生植物伴随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结构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中中新世就已经出现。
该项研究成果以 The first megafossil record of Goniophlebium (Polypodiaceae) from the Early/Middle Miocene of Asia and its pal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为题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期刊Palaeoworld。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372035, No. U1502231)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与地层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 153107)的共同支持。 <ref>[http://www.xtbg.ac.cn/xwzx/kydt/201705/t20170517_4793456.html 我国西南地区新近纪蕨类多样性新证据:棱脉蕨属化石],中国科学院网, 2017-05-17</ref>
==产地分布==
分布:[[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太平洋岛屿。产于,云南南部。
生境:林内树干。
海拔:500-1300米。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