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42
次編輯
變更
作曲家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作曲家1.jpg|缩略图|[http://img4.imgtn.bdimg.com/it/u=2501311971,1338597979&fm=26&gp=0.jpg 原图链接] 作曲家 [http://www.jianpu.cn/Article/200705/9…”
[[File:作曲家1.jpg|缩略图|[http://img4.imgtn.bdimg.com/it/u=2501311971,1338597979&fm=26&gp=0.jpg 原图链接] 作曲家 [http://www.jianpu.cn/Article/200705/9919.html 来自歌谱]]]
'''作曲家'''(英语'''composer'''),指从事音乐创作有成就的人,是专门创作音乐的[[音乐家]]。
==简介==
这是一种艺术称谓,其国际共识的观念和传统[[西方音乐史]]的观念是要写作[[交响乐]],[[歌剧]],室内乐等等古典音乐作品的专业作品的作者。
而仅仅写歌曲的作者,国际(英语)称为songwriter,中译为歌曲作者,就是如[[美国]]的[[福斯特]]这样自己能写作钢琴伴奏的作家。对于作曲家composer,国际上都是以交响乐作品多少,室内乐作品和歌剧作品多少和水准来衡定的。
作曲家是作谱曲音乐人的总称。即专门创作音乐的音乐家。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谱曲。音乐家的一种,代表人物:][[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冼星海]]等。作曲家必须了解视音乐的型式和配合不同效果的作曲方式。像是为了戏剧而作曲,要考量到演员发声,演唱音域,音响效果等;而为了流行歌曲而作曲,就要了解歌词,了解目前流行的趋势;要为交响乐作曲,不了解各种乐器是不行的。
在过去,大部分的音乐家都会作曲,但在分工细密的现代社会,作曲家、[[演奏家]]甚至[[指挥家]]等,已经成为截然不同的音乐家类型。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与相关联。
历史上有许多创作的类型,像是[[钢琴]][[奏鸣曲]]或[[交响乐]]等等,[[古典主义音乐|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往往各种类型都加以尝试,但[[浪漫主义音乐|浪漫时期]]则出现较多专作钢琴曲或[[歌剧]]的作曲家;而[[流行歌曲]]中写[[爵士乐]]和写[[摇滚乐]]亦不相同。作曲家必须了解视音乐的型式有不同的作曲方式,像是为了[[戏剧]]而作曲,要考量到歌唱者发声,音响效果等。
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者有些只会创作旋律但对乐器不够熟稔,故会再安排编曲者编制乐器,许多偶像歌手为了给人多才多艺的感觉也热衷词曲创作,但对乐器不够熟稔的半吊子音乐水平同样只能将曲交由编曲者润饰。
==作曲家举例==
===外国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 [1]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的音乐作品包罗万象,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这一点同亨德尔截然不同,亨德尔成功的道路正是从歌剧起始)
他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魏玛时代(1708-1717),可以说是创作臻于成熟的阶段;
柯登时代(1717-1723)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许多贡献卓著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个阶段;
莱比锡时代(1723-1750),是巴赫将宗教艺术推至最高境界的时期。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
代表作品
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马太受难曲》(Matthauspassion)、《b小调弥撒曲》等。
BWV的来由:由于巴赫的作品实在太多,没有索引很难完整理解,所以一位名叫Wolfgang Schmieder的人为巴赫编辑了按音乐体裁分类的作品目录,并编号从1-1080。作者schmieder称此目录为Bach,Werke,erzeichnis (意思是巴赫作品索引)。因此我们看到的BWV是来自于此名称缩写。
朗兹·约瑟夫·海顿
朗兹·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有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代表作品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露出很高的音乐才能。
他的创作领域非常之广阔,包容了当时各种体裁形式,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英年早逝,逝世于维也纳,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代表作品
《G大调弦乐小夜曲》、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安魂曲》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体现出人类的情感。
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被尊称为乐圣。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
代表作品
交响乐《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欢乐颂》,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幻想》、《致爱丽丝》,弦乐四重奏《大赋格》,《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爱格蒙特序曲》、《维尔纳斯》序曲《柯奥兰》、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月光曲》的创作背景曾被世人猜想,于是被有的人编成故事,收录于小学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26课。
他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在世界交响音乐界,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舒伯特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被誉为“歌曲之王”,奥地利的作曲家。他31岁夭折,却创作了近千首作品。其中歌曲500多首,此外还有交响曲、歌剧、合唱曲等。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
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
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
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
代表作品
钢琴:《魔王》、《野玫瑰》、《鳟鱼五重奏》、《未完成交响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小夜曲》等。
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就已出名。
他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因而在国外度过余生。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富有波兰民族音乐的特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2010年为肖邦诞辰200周年,被波兰命名为“肖邦年”。
代表作品
《c小调革命练习曲》、《降b小调奏鸣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降B大调玛祖卡舞曲》、《英雄波兰舞曲》等。
马勒
古斯塔夫·马勒(德语:Gustav Mahler,德语发音:[ˈɡʊstaf ˈmaːlɐ],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作为作曲家,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桥梁。马勒之后,十二音和无调性音乐等先锋理念崛起,传统调性音乐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他的指挥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因其犹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因指挥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广而得到复兴,其音乐价值方为人所周知。到如今,马勒的音乐是演出和录音最频繁的作品。
马勒是犹太人,出生于波希米亚喀里斯特(今捷克境内),出身并不显贵,但在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才华。1878年,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在欧洲众歌剧院中担当过指挥;并于1897年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现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总监。在维也纳的十年里,马勒从信仰犹太教转变为信仰天主教,但由于其犹太血统,还是颇受反犹舆论的攻击和排挤。然而他的演出不仅水平优异,而且具有创新性,使他至今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歌剧指挥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对瓦格纳和莫扎特舞台作品的演绎最为突出。晚年他也短暂地担任过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总监。
马勒的创作范围较窄,作品数量不多。终其一生,作曲总是指挥之外的副业。其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交响曲和歌曲。他的十部交响曲篇幅很长,最短者也接近一个小时;规模庞大,增加了乐队编制,并在第二、三、四、八几部中加入了人声;其宏篇巨制《第八交响曲》除超大编制管弦乐团外,更动用了八位独唱家和两个混声四部合唱团,首演时乐手数达一千人以上,因而得到“千人交响曲”之别称。马勒作品的首演通常伴随着争议,很久之后才得到批评家的认可;只有《第八交响曲》在首演时就大获成功。马勒的音乐直接影响了许多第二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尤其是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此外,肖斯塔科维奇和布里顿也为马勒所影响。1955年,国际古斯塔夫·马勒学院成立,以纪念其生平与作品。
代表作品
马勒交响曲 D大调第1号“巨人” · c小调第2号“复活” · d小调第3号 · G大调第4号 · 第5号 · a小调第6号 · 第7号 · 降E大调第8号 · 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 第9号
未完成:第10号
联篇歌曲集、歌曲集及其他声乐作品
悲叹之歌(1878年原为歌剧体制,1896年改为合唱曲)
青年流浪之歌(1883年─1885年)
歌曲集:少年魔号(1892年─1896年;另两首则在1899年 与1901年完成)
吕克特之歌(1901年─1903年)
悼亡儿之歌(1901年─1904年)
室内乐
小调钢琴四重奏(未完成,大约1876年-1877年)
===中国作曲家===
华彦钧(阿炳)
华彦钧(瞎子阿炳,1893-1950)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华清和号雪海,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尤精于琵琶。
华彦钧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四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
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的器乐演奏深为群众欢迎,其超群技艺,早在十八岁时就已被当地的道教音乐界看好。
他曾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能超脱狭隘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创作、演奏各种器乐曲。
代表作品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流传于世。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乐曲曾被录音,并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将其记录整理,编成《阿炳曲集》(音乐出版社1956年出版)。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 我国著名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省江阴县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入常州中学,开始学习西洋管乐器。
1911年因学校停办而辍学,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2年赴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
1914年返回家乡,先后在江阴、常州的中学里教音乐。其间曾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州学习二胡、琵琶;专程赴河南学琴;向僧、道和民间艺人学习多种民间乐器;记录民间乐谱,并开始音乐创作。
1922年受聘赴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同年秋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教师。
192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和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直至去世。任教期间,先后学习了三弦拉戏、昆曲、小提琴、和声学、理论作曲等,在广泛学习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基础上。
代表作品
创作了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宵》、《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和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同年,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参与发起“爱美乐社”。曾用五线谱和工尺谱准确地记录梅兰芳的唱腔(《梅兰芳歌曲谱》1930)。搜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一生中总共编写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一首琵琶练习曲。奠定了二胡专业创作和演奏的基础。
任光
任光(1900-1941) 浙江嵊县人。从小喜爱民间音乐,会拉琴、吹号、弹风琴。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当过钢琴修理工人,同时学习音乐。1927年回国后,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及歌曲作者协会。
代表作品
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同名进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并主唱)而一举成名。
此后还创作了《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等电影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署名前发)、《高粱红了》等著名歌曲。此外,还创作过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
1940年起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时不幸牺牲。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代表作品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
动。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为《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他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聂耳
聂耳,(1912-1935) 原名,字子义,一作紫艺。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
代表作品
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 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
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等。
1935年,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歌曲通过站在抗日前线的东北义勇军将士,向处在“最危险的时候”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呼喊,表现出可敬可畏的民族尊严和气概。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
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王洛宾
王洛宾(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歌曲之王。20世纪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之一。1994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王洛宾1913年1月生于北京,他父亲是油漆匠,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而且十分爱唱京剧和昆曲。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洛宾自幼就喜爱上音乐,并且对音乐有着很好的感受力和记忆力。
1919年,王洛宾入小学读书这时正值“新文化运动”,王洛宾因此学会了许多学堂乐歌,同时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和日本的曲调。1924年,王洛宾入通县潞河一所教会兴办的中学读书,在唱诗班里他接触到西洋和声,并且对和弦有了初步的了解。
1931年,王洛宾考入北平师范学校艺科,随俄籍老师霍尔瓦特夫人学习声乐和钢琴,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九一八”事变以后,王洛宾希望能用音乐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忱,便为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创作了一首插曲《奴隶之爱》,这首曲子也是王洛宾的处女作。
代表作品
他的代表作有《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哪里来的骆驼队》、《大坂城的姑娘》等。
雷振邦
雷振邦,(1916--1997)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能够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协会副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于北京,满族人。由于家庭生活比较优裕的,使他很小就接触到京戏。七八岁时,便能哼唱京剧小段,还能用胡琴拉京戏以及一些歌曲。
1928年9月,雷振邦来到沈阳奉天公立学校读小学,后入南满中学。在音乐老师的熏陶下,雷振邦学会吹得一口动听的口琴,加入学校口琴队,并成为该队的指挥。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并指挥演出。
代表作品
他的代表作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马可
马可(1918-1976) 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
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
== 参看 ==
*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Authority control}}
{{music-stub}}
[[Category:人文科技艺术人物]]
[[Category:音乐总论]]
'''作曲家'''(英语'''composer'''),指从事音乐创作有成就的人,是专门创作音乐的[[音乐家]]。
==简介==
这是一种艺术称谓,其国际共识的观念和传统[[西方音乐史]]的观念是要写作[[交响乐]],[[歌剧]],室内乐等等古典音乐作品的专业作品的作者。
而仅仅写歌曲的作者,国际(英语)称为songwriter,中译为歌曲作者,就是如[[美国]]的[[福斯特]]这样自己能写作钢琴伴奏的作家。对于作曲家composer,国际上都是以交响乐作品多少,室内乐作品和歌剧作品多少和水准来衡定的。
作曲家是作谱曲音乐人的总称。即专门创作音乐的音乐家。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谱曲。音乐家的一种,代表人物:][[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冼星海]]等。作曲家必须了解视音乐的型式和配合不同效果的作曲方式。像是为了戏剧而作曲,要考量到演员发声,演唱音域,音响效果等;而为了流行歌曲而作曲,就要了解歌词,了解目前流行的趋势;要为交响乐作曲,不了解各种乐器是不行的。
在过去,大部分的音乐家都会作曲,但在分工细密的现代社会,作曲家、[[演奏家]]甚至[[指挥家]]等,已经成为截然不同的音乐家类型。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与相关联。
历史上有许多创作的类型,像是[[钢琴]][[奏鸣曲]]或[[交响乐]]等等,[[古典主义音乐|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往往各种类型都加以尝试,但[[浪漫主义音乐|浪漫时期]]则出现较多专作钢琴曲或[[歌剧]]的作曲家;而[[流行歌曲]]中写[[爵士乐]]和写[[摇滚乐]]亦不相同。作曲家必须了解视音乐的型式有不同的作曲方式,像是为了[[戏剧]]而作曲,要考量到歌唱者发声,音响效果等。
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者有些只会创作旋律但对乐器不够熟稔,故会再安排编曲者编制乐器,许多偶像歌手为了给人多才多艺的感觉也热衷词曲创作,但对乐器不够熟稔的半吊子音乐水平同样只能将曲交由编曲者润饰。
==作曲家举例==
===外国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 [1]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的音乐作品包罗万象,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这一点同亨德尔截然不同,亨德尔成功的道路正是从歌剧起始)
他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魏玛时代(1708-1717),可以说是创作臻于成熟的阶段;
柯登时代(1717-1723)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许多贡献卓著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个阶段;
莱比锡时代(1723-1750),是巴赫将宗教艺术推至最高境界的时期。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
代表作品
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马太受难曲》(Matthauspassion)、《b小调弥撒曲》等。
BWV的来由:由于巴赫的作品实在太多,没有索引很难完整理解,所以一位名叫Wolfgang Schmieder的人为巴赫编辑了按音乐体裁分类的作品目录,并编号从1-1080。作者schmieder称此目录为Bach,Werke,erzeichnis (意思是巴赫作品索引)。因此我们看到的BWV是来自于此名称缩写。
朗兹·约瑟夫·海顿
朗兹·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有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代表作品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露出很高的音乐才能。
他的创作领域非常之广阔,包容了当时各种体裁形式,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英年早逝,逝世于维也纳,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代表作品
《G大调弦乐小夜曲》、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安魂曲》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体现出人类的情感。
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被尊称为乐圣。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
代表作品
交响乐《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欢乐颂》,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幻想》、《致爱丽丝》,弦乐四重奏《大赋格》,《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爱格蒙特序曲》、《维尔纳斯》序曲《柯奥兰》、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月光曲》的创作背景曾被世人猜想,于是被有的人编成故事,收录于小学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26课。
他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在世界交响音乐界,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舒伯特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被誉为“歌曲之王”,奥地利的作曲家。他31岁夭折,却创作了近千首作品。其中歌曲500多首,此外还有交响曲、歌剧、合唱曲等。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
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
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
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
代表作品
钢琴:《魔王》、《野玫瑰》、《鳟鱼五重奏》、《未完成交响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小夜曲》等。
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就已出名。
他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因而在国外度过余生。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富有波兰民族音乐的特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2010年为肖邦诞辰200周年,被波兰命名为“肖邦年”。
代表作品
《c小调革命练习曲》、《降b小调奏鸣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降B大调玛祖卡舞曲》、《英雄波兰舞曲》等。
马勒
古斯塔夫·马勒(德语:Gustav Mahler,德语发音:[ˈɡʊstaf ˈmaːlɐ],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作为作曲家,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桥梁。马勒之后,十二音和无调性音乐等先锋理念崛起,传统调性音乐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他的指挥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因其犹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因指挥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广而得到复兴,其音乐价值方为人所周知。到如今,马勒的音乐是演出和录音最频繁的作品。
马勒是犹太人,出生于波希米亚喀里斯特(今捷克境内),出身并不显贵,但在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才华。1878年,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在欧洲众歌剧院中担当过指挥;并于1897年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现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总监。在维也纳的十年里,马勒从信仰犹太教转变为信仰天主教,但由于其犹太血统,还是颇受反犹舆论的攻击和排挤。然而他的演出不仅水平优异,而且具有创新性,使他至今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歌剧指挥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对瓦格纳和莫扎特舞台作品的演绎最为突出。晚年他也短暂地担任过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总监。
马勒的创作范围较窄,作品数量不多。终其一生,作曲总是指挥之外的副业。其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交响曲和歌曲。他的十部交响曲篇幅很长,最短者也接近一个小时;规模庞大,增加了乐队编制,并在第二、三、四、八几部中加入了人声;其宏篇巨制《第八交响曲》除超大编制管弦乐团外,更动用了八位独唱家和两个混声四部合唱团,首演时乐手数达一千人以上,因而得到“千人交响曲”之别称。马勒作品的首演通常伴随着争议,很久之后才得到批评家的认可;只有《第八交响曲》在首演时就大获成功。马勒的音乐直接影响了许多第二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尤其是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此外,肖斯塔科维奇和布里顿也为马勒所影响。1955年,国际古斯塔夫·马勒学院成立,以纪念其生平与作品。
代表作品
马勒交响曲 D大调第1号“巨人” · c小调第2号“复活” · d小调第3号 · G大调第4号 · 第5号 · a小调第6号 · 第7号 · 降E大调第8号 · 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 第9号
未完成:第10号
联篇歌曲集、歌曲集及其他声乐作品
悲叹之歌(1878年原为歌剧体制,1896年改为合唱曲)
青年流浪之歌(1883年─1885年)
歌曲集:少年魔号(1892年─1896年;另两首则在1899年 与1901年完成)
吕克特之歌(1901年─1903年)
悼亡儿之歌(1901年─1904年)
室内乐
小调钢琴四重奏(未完成,大约1876年-1877年)
===中国作曲家===
华彦钧(阿炳)
华彦钧(瞎子阿炳,1893-1950)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华清和号雪海,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尤精于琵琶。
华彦钧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四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
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的器乐演奏深为群众欢迎,其超群技艺,早在十八岁时就已被当地的道教音乐界看好。
他曾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能超脱狭隘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创作、演奏各种器乐曲。
代表作品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流传于世。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乐曲曾被录音,并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将其记录整理,编成《阿炳曲集》(音乐出版社1956年出版)。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 我国著名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省江阴县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入常州中学,开始学习西洋管乐器。
1911年因学校停办而辍学,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2年赴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
1914年返回家乡,先后在江阴、常州的中学里教音乐。其间曾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州学习二胡、琵琶;专程赴河南学琴;向僧、道和民间艺人学习多种民间乐器;记录民间乐谱,并开始音乐创作。
1922年受聘赴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同年秋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教师。
192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和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直至去世。任教期间,先后学习了三弦拉戏、昆曲、小提琴、和声学、理论作曲等,在广泛学习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基础上。
代表作品
创作了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宵》、《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和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同年,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参与发起“爱美乐社”。曾用五线谱和工尺谱准确地记录梅兰芳的唱腔(《梅兰芳歌曲谱》1930)。搜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一生中总共编写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一首琵琶练习曲。奠定了二胡专业创作和演奏的基础。
任光
任光(1900-1941) 浙江嵊县人。从小喜爱民间音乐,会拉琴、吹号、弹风琴。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当过钢琴修理工人,同时学习音乐。1927年回国后,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及歌曲作者协会。
代表作品
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同名进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并主唱)而一举成名。
此后还创作了《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等电影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署名前发)、《高粱红了》等著名歌曲。此外,还创作过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
1940年起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时不幸牺牲。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代表作品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
动。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为《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他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聂耳
聂耳,(1912-1935) 原名,字子义,一作紫艺。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
代表作品
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 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
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等。
1935年,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歌曲通过站在抗日前线的东北义勇军将士,向处在“最危险的时候”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呼喊,表现出可敬可畏的民族尊严和气概。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
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王洛宾
王洛宾(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歌曲之王。20世纪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之一。1994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王洛宾1913年1月生于北京,他父亲是油漆匠,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而且十分爱唱京剧和昆曲。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洛宾自幼就喜爱上音乐,并且对音乐有着很好的感受力和记忆力。
1919年,王洛宾入小学读书这时正值“新文化运动”,王洛宾因此学会了许多学堂乐歌,同时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和日本的曲调。1924年,王洛宾入通县潞河一所教会兴办的中学读书,在唱诗班里他接触到西洋和声,并且对和弦有了初步的了解。
1931年,王洛宾考入北平师范学校艺科,随俄籍老师霍尔瓦特夫人学习声乐和钢琴,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九一八”事变以后,王洛宾希望能用音乐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忱,便为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创作了一首插曲《奴隶之爱》,这首曲子也是王洛宾的处女作。
代表作品
他的代表作有《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哪里来的骆驼队》、《大坂城的姑娘》等。
雷振邦
雷振邦,(1916--1997)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能够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协会副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于北京,满族人。由于家庭生活比较优裕的,使他很小就接触到京戏。七八岁时,便能哼唱京剧小段,还能用胡琴拉京戏以及一些歌曲。
1928年9月,雷振邦来到沈阳奉天公立学校读小学,后入南满中学。在音乐老师的熏陶下,雷振邦学会吹得一口动听的口琴,加入学校口琴队,并成为该队的指挥。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并指挥演出。
代表作品
他的代表作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马可
马可(1918-1976) 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
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
== 参看 ==
*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Authority control}}
{{music-stub}}
[[Category:人文科技艺术人物]]
[[Category:音乐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