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康拉德•阿登纳

移除 1,84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在戰後的英國占領期間,他是市長。他與英國軍事當局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係,用他們來中和在該城市已經成為左翼權力基礎的工人和軍人委員會。{{sfn|Schwarz Vol.1|1995|pp=128-131}} 在[[魏瑪共和國]]期間,他從1921年至1933年擔任普魯士國務委員會主席(Preußischer Staatsrat), 這是{{tsl|en|Provinces of Prussia|普魯士各省}}在其立法會中的代表。自1906年以來,中央黨內部的一場重大辯論涉及中央黨是否應該「離開塔樓」(即允許新教徒加入成為一個多信仰政黨)或「留在塔樓」 (即繼續是一個天主教徒黨)。艾德諾是「離開塔樓」的主要倡導者之一,這導致了他在1922年的天主教徒日中與樞機主教{{tsl|en|Michael von Faulhaber|Michael von Faulhaber}}之間的戲劇性衝突,樞機主教公開譴責艾德諾希望將中央黨「帶出塔樓」。{{sfn|Mitchell|2012|p=20}}
1923年10月中旬,總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宣布柏林將停止對萊茵蘭的所有財政支付,並且取代現在毫無價值的「馬克」的「[[地產抵押馬克]]」將不會在萊茵蘭流通。{{sfn|Epstein|1967|pp=541-542}}為了挽救萊茵蘭經濟,艾德諾在1923年10月底與法國高級專員{{tsl|en|Paul Tirard|Paul Tirard}}開了一次會議,讓萊茵河共和邦與法國進行經濟聯盟,實現法德和解,艾德諾稱其為「大計劃」。{{sfn|Epstein|1967|p=542}} 與此同時,艾德諾堅持希望地產抵押馬克仍然可以在萊茵蘭流通。施特雷澤曼使艾德諾的計畫化為泡影,他堅決反對艾德諾的「大計劃」, 認為這接近叛國。{{sfn|Epstein|1967|p=542}} 1926年,中央黨建議艾德諾出任總理,這是他感興趣的一個提議,但在{{tsl|en|German People's Party|德國人民黨}}堅持要求在艾德諾領導下加入聯盟的條件之一是[[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繼續擔任外交部長時,他最終拒絕了這一提議。<ref>[[Jenkins, Roy]] ''Portraits and Miniatures'', London: [[Bloomsbury Reader]], 2012 page 88</ref> 艾德諾不喜歡施特雷澤曼的「太普魯士人」,拒絕了這一條件,這表示他結束了在1926年成為總理的機會。<ref>Jenkins, Roy ''Portraits and Miniatures'', London: Bloomsbury Reader, 2012 pages 81 & 88</ref>
=== 納粹黨統治下 ===
=== 德國總理 ===
[[File:CDU Wahlkampfplakat - kaspl001.JPG|thumb|1949年大選時艾德諾的競選海報]]
 
战后1945年再度出任[[科隆]]市长。但沒多久就被英國佔領軍解除職務。
1949年8月15日,73岁的阿登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参加战后[[西德]][[德國聯邦議院|聯邦議院]]第一次大选,選後[[基民盟]]拿下31.0%選票成為最大黨,隨後在聯邦總理的選舉中,艾德諾在自己投自己情況下以一票之差,以73歲高齡当选[[德国总理|联邦总理]],组成[[基民盟]]—[[基社盟]]和[[德国自由民主党|自民党]]的联合政府,并主张[[西德]]倒向西方的同时尽量独立和与伙伴国的平等。
[[File:Sculpture_of_Konrad_Adenauer_and_Charles_de_Gaulle_outside_the_Konrad_Adenauer_Stiftung.jpg|thumb|250px|在[[柏林]]的德法關係修復紀念碑,右為艾德諾、左為戴高樂]]
在[[外交]]方面,1951年占領條例修正後,西德聯邦政府成立[[德國外交部|外交部]],艾德諾出任西德第一任外交部長直到1955年。在外交部長任內與[[法國]]等[[同盟國_(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和解,並得到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罗贝尔·舒曼]]善意回應,提出[[舒曼計劃]]。共同掌管成員國煤鋼工業,並免除相關關稅,並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促成[[西歐]]進一步經濟合作。1955年與[[同盟國_(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締結巴黎條約,回復主權。對法國方面,艾德諾極力修補雙方在[[二次大戰]]的破裂關係,並與法國總統[[戴高樂]]交好,德法的友好關係導致1963年簽訂了[[愛麗舍條約|德法合作條約]]({{lang|en|Élysée Treaty}})。而對[[東德]]的外交政策,則奉行[[哈爾斯坦主義]],宣示西德為德國唯一代表政權,對承認東德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除[[蘇聯]]外予以斷交,並先後與[[南斯拉夫]]、[[葉門]]斷交。
==著作==
* 阿登纳四卷回忆录在1965至1968年出版。
 
== 参考文獻 ==
{{Reflist|3}}
 
 
{{-}}
{{start box}}
{{s-gov}}
{{succession box|[[鲁茨·格拉夫·什未林·冯·科洛希克|卢茨·什未林·冯·克罗西克]]<br />(大德意志帝国总理)|[[路德维希·艾哈德]]|[[德国总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1949年—1963年}}
{{succession box|[[鲁茨·格拉夫·什未林·冯·科洛希克|卢茨·什未林·冯·克罗西克]]<br />(大德意志帝国外交部长)|[[海因里希·冯·布伦塔诺]]|[[德国外交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部长]]|1951年—1955年}}
{{end box}}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部长}}
{{Cold War figures}}
{{Time Persons of the Year 1951–1975}}
{{查理曼奖}}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Adenauer, Konrad}}
[[Category:德国总理]]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部长]]
[[Category:科隆市長]]
[[Category: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員]]
[[Category:德國反共主義者]]
[[Category:德國法學家]]
[[Category:德國律師]]
[[Category:波恩大學校友]]
[[Category:慕尼黑大學校友]]
[[Category:弗萊堡大學校友]]
[[Category:德國天主教徒]]
[[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Category:科隆人]]
[[Category:查理曼獎得主]]
[[Category:勳一等旭日大綬章獲得者]]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