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康拉德•阿登纳

移除 1,26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生平 ==
=== 早年生活和教育 ===
[[File:1896_Konrad_Adenauer_01.JPG|thumb|left|康拉德·艾德諾(1896年)]][[File:ArminiaVorstand2.jpg|thumb|right|200px|學生時代的艾德諾(最右側,1896/97年)]]1876年1月5日,康拉德·艾德諾出生於[[莱茵省|萊茵普魯士]][[科隆]]。他是Johann Konrad Adenauer (1833–1906) 和他的妻子 Helene (née Scharfenberg; 1849–1919)五個孩子中的第三位。 <ref name=oryx>{{cite book|title=Government Leaders, Military Rulers, and Political Activists|year=2001|publisher=Oryx Press|location=Westport, CT|page=4|url=https://www.questia.com/read/106890738/government-leaders-military-rulers-and-political|editor=David W. Del Testa|chapter=Adenauer, Konrad}} {{Subscription required|via=Questia}}</ref> 他的兄弟姊妹有August (1872–1952)、Johannes (1873–1937)、Lilli (1879–1950)和Elisabeth,Elisabeth在1880年出生後不久死亡。對青年時期的艾德諾影響深遠的是「[[文化鬥爭]]」,這與他父母有關的經歷讓他終生厭惡「{{tsl|en|Prussianism|普魯士主義}}」,並使他像十九世紀的許多其他萊茵蘭天主教徒一樣深深地恨萊茵蘭被列入普魯士。
1894年,他開始在[[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波恩大學]]學習法律和政治。1896年20歲時,他被徵入了德國軍隊,但由於他從小經歷過的慢性呼吸問題沒有通過體格檢查。他在波恩是之下的幾個[[羅馬天主教]]學生協會的成員。他於1900年畢業 ,之後在科隆的法庭擔任律師。
=== 科隆的領導者 ===
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艾德諾於1906年加入[[天主教]]保守政黨[[德國中央黨|中央黨]],3月獲得中央黨提名成為科隆市議員,同年父親逝世。1909年10月,艾德諾被中央黨提名當選成為科隆市第一議員暨副市長,一個人口數為635,000的工業大都市,在1914年時。為了避免在他那時代具吸引力的極端政治活動,艾德諾致力於資產階級的禮儀、勤奮、秩序、基督教的道德和價值觀,致力於消除混亂、無效率、非理性和政治上的不道德行為 。{{sfn|Schwarz Vol.1|1995|p=94}}1917 。1917 年9月18日科隆市議會選舉艾德諾出任一任12年的[[科隆]]市長,10月18日就職,艾德諾以當時41歲年齡成為德國最年輕的市長。之後艾德諾連任。從1917年到1933年,他出任科隆市市長,並在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 (德國)|威廉二世]]徵召艾德諾{{tsl|de|Preußisches Herrenhaus|普魯士貴族院}} 的成員。
艾德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領導科隆,與軍隊緊密合作,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西部前線後方供應和運輸基地的作用。他特別關注民用食品供應,使居民能夠避免1918-1919年期間困擾大多數德國城市的食物嚴重短缺。{{sfn|Schwarz Vol.1|1995|pp=97-99}} 面對舊政權的崩潰和1918年底革命和廣泛混亂的威脅,艾德諾利用他與社會民主黨的良好合作關係在科隆保持控制。在1919年2月1日的一次演講中,艾德諾呼籲解除普魯士,並讓普魯士萊茵蘭州成為「帝國」中一個新的自治「土地」(國家)。{{sfn|Epstein|1967|p=539}} 艾德諾聲稱這是防止法國吞併萊茵蘭地區的唯一辦法。{{sfn|Epstein|1967|p=539}} 「帝國」和普魯士政府都完全反對艾德諾打散普魯士的計劃。{{sfn|Epstein|1967|pp=539-540}}在1919年6月[[凡爾賽條約]]提交給德國時,艾德諾再次向柏林建議他的萊茵蘭自治州的計劃,他的計劃又被「帝國」政府拒絕。{{sfn|Epstein|1967|pp=540-541}}
在戰後的英國占領期間,他是市長。他與英國軍事當局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係,用他們來中和在該城市已經成為左翼權力基礎的工人和軍人委員會。{{sfn|Schwarz Vol.1|1995|pp=128-131}} 在[[魏瑪共和國]]期間,他從1921年至1933年擔任普魯士國務委員會主席(Preußischer Staatsrat), 這是{{tsl|en|Provinces of Prussia|普魯士各省}} 在其立法會中的代表。自1906年以來,中央黨內部的一場重大辯論涉及中央黨是否應該「離開塔樓」(即允許新教徒加入成為一個多信仰政黨)或「留在塔樓」 (即繼續是一個天主教徒黨)。艾德諾是「離開塔樓」的主要倡導者之一,這導致了他在1922年的天主教徒日中與樞機主教{{tsl|en|Michael von Faulhaber|Michael von Faulhaber}} 之間的戲劇性衝突,樞機主教公開譴責艾德諾希望將中央黨「帶出塔樓」。{{sfn|Mitchell|2012|p=20}} 1923年10月中旬,總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宣布柏林將停止對萊茵蘭的所有財政支付,並且取代現在毫無價值的「馬克」的「[[地產抵押馬克]]」將不會在萊茵蘭流通。{{sfn|Epstein|1967|pp=541-542}} 為了挽救萊茵蘭經濟,艾德諾在1923年10月底與法國高級專員{{tsl|en|Paul Tirard|Paul Tirard}} 開了一次會議,讓萊茵河共和邦與法國進行經濟聯盟,實現法德和解,艾德諾稱其為「大計劃」。{{sfn|Epstein|1967|p=542}} 與此同時,艾德諾堅持希望地產抵押馬克仍然可以在萊茵蘭流通。施特雷澤曼使艾德諾的計畫化為泡影,他堅決反對艾德諾的「大計劃」, 認為這接近叛國。1926年,中央黨建議艾德諾出任總理,這是他感興趣的一個提議,但在{{tsl|en|German People's Party|德國人民黨}} 堅持要求在艾德諾領導下加入聯盟的條件之一是[[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繼續擔任外交部長時,他最終拒絕了這一提議。 艾德諾不喜歡施特雷澤曼的「太普魯士人」,拒絕了這一條件,這表示他結束了在1926年成為總理的機會。
=== 納粹黨統治下 ===
1949年8月15日,73岁的阿登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参加战后[[西德]][[德國聯邦議院|聯邦議院]]第一次大选,選後[[基民盟]]拿下31.0%選票成為最大黨,隨後在聯邦總理的選舉中,艾德諾在自己投自己情況下以一票之差,以73歲高齡当选[[德国总理|联邦总理]],组成[[基民盟]]—[[基社盟]]和[[德国自由民主党|自民党]]的联合政府,并主张[[西德]]倒向西方的同时尽量独立和与伙伴国的平等。
在[[外交]]方面,1951年占領條例修正後,西德聯邦政府成立[[德國外交部|外交部]],艾德諾出任西德第一任外交部長直到1955年。在外交部長任內與[[法國]]等[[同盟國_(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和解,並得到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罗贝尔·舒曼]]善意回應,提出[[舒曼計劃]]。共同掌管成員國煤鋼工業,並免除相關關稅,並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促成[[西歐]]進一步經濟合作。1955年與[[同盟國_(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締結巴黎條約,回復主權。對法國方面,艾德諾極力修補雙方在[[二次大戰]]的破裂關係,並與法國總統[[戴高樂]]交好,德法的友好關係導致1963年簽訂了[[愛麗舍條約|德法合作條約]] ({{lang|en|Élysée Treaty}}) 。而對[[東德]]的外交政策,則奉行[[哈爾斯坦主義]],宣示西德為德國唯一代表政權,對承認東德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除[[蘇聯]]外予以斷交,並先後與[[南斯拉夫]]、[[葉門]]斷交。
艾德諾在1949年、1953年、1957年、1961年的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四度出任德國總理,擔任長達14年,直至1998年才被同为基民盟的科尔(1982-1998)打破。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