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次編輯
變更
黑麂
,创建页面,内容为“黑麂(学名:Muntiacus crinifrons),别称乌金麂、蓬头麂、红头麂、麂子、青麂,属于鹿科、麂属,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
黑麂(学名:Muntiacus crinifrons),别称乌金麂、蓬头麂、红头麂、麂子、青麂,属于鹿科、麂属,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00~110厘米,肩高60厘米左右,体重21~26千克。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较长,一般超过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眼后的额项部有簇状鲜棕、浅褐或淡黄色的长毛,有时能把两只短角遮得看不出来“蓬头麂”之名就是从此而来的。
黑麂全年都能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雌麂8个月龄性成熟,妊娠期6~7个月。每胎1仔。产后就可以发情和怀孕,估计每4年内能产3胎。哺乳期内少数雌麂又开始怀孕,但大多数雌麂在断奶后才发情,寿命10~11年。黑麂是中国的特产动物,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分布于中国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东部的怀远和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栖息于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
黑麂为中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濒危等级列为易危。
外形特征
黑麂
黑麂
黑麂外形与云南西部和缅甸分布的贡山麂十分相似。
黑麂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00~110厘米,耳长80~98毫米,尾长20~40毫米,后足长230~285毫米,颅全长132~147毫米。肩高60厘米左右,体重21~26千克。自吻端直至眶前区的面长为64~70毫米,一般短于颅全长的1/2。头骨短小,吻部较窄,鼻骨长直(长44~46毫米),且其最宽处在前部。泪骨形态与林麝相反,呈长方形,即多数为长大于宽(长17~22毫米,宽16.5~18.5毫米),仅极少数是长宽相近。
黑麂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雄性具角,角柄较长,头顶部和两角之间有一簇长达5~7厘米的棕色冠毛。黑麂体被的粗硬脆性波形状长毛易脱落,且几乎呈一致的黑褐色(包括头部、耳和四肢)。半成体毛色略淡,多为暗褐;胎儿及初生幼仔体具浅黄色圆形斑点。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眼后的额项部有簇状鲜棕、浅褐或淡黄色的长毛,有时能把两只短角遮得看不出来“蓬头麂”之名就是从此而来的。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黑麂
黑麂
黑麂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常在大树根下或在石洞中休息,稍有响动立刻跑入灌木丛中隐藏起来,其在陡峭的地方活动时有较为固定的路线,常踩踏出16~20厘米宽的小道,但在平缓处则没有固定的路线。一般雄雌成对在一起,活动比较隐蔽,有领域性,一般在领域范围内活动,还具有惊人的游泳本领。黑麂早春时常在茅草丛中寻找嫩草;夏季生活于地势较高的林间,常在阴坡或水源附近,偶尔也到高山草甸;冬季则向下迁移,在积雪的时候被迫下迁到山坡下的农田附近,大多在阳坡活动。
黑麂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吃饱为止。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叶和嫩枝等为食,种类多达近百种,包括伞菌、三尖杉、矩圆叶鼠刺、杜鹃、南五味子、爬岩红等。曾在它的胃内发现过一些碎肉块,表明它能偶尔也吃动物性食物,这在鹿类动物中还是绝无仅有的。
折叠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黑麂全年都能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雌麂8个月龄性成熟,妊娠期6~7个月。每胎1仔。产后就可以发情和怀孕,估计每4年内能产3胎。哺乳期内少数雌麂又开始怀孕,但大多数雌麂在断奶后才发情,寿命10~11年。
合肥野生动物园2013年的繁殖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育龄母麂平均每12个月产一胎(多数在11~3个月,少数仅6~9个月),孕期240天左右,哺乳期2~3个月,少数母麂可产后发情,但极少有两年三次产仔现象。圈养条件下黑麂多在9~11月交配,4~7月产仔。
折叠编辑本段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中,比其他麂类栖息的位置较高。[1]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黑麂是中国的特产动物,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局限于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东部的怀远和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地区,为中国特有种,包括:浙江的桐庐、安吉、余杭、临安、富阳、诸暨、建德、淳安、东阳、金华、开化、常山、衢州、遂昌、武义、缙云和龙泉、庆元等县,偶见于临海县;安徽的广德、宁国、泾县、青阳、贵池、石台、太平、旌德、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东至等县;江西的婺源、玉山县;福建的浦城县,整个分布区濒及4省39个县,面积约7.65万平方公里。
折叠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折叠野生种群
中国:1978年从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的9546只狩猎物中,检出黑麂430只,按黑麂比例从总收购“麂皮”数中推算,该年在皖南捕获黑麂400只左右,从浙江西部捕捉535只,三者合计1365只,将福建及江西地区的合计,1978年被捕的黑麂数多达1400只左右,估计黑麂的总数7000~8500只。
1998年时,国家林业局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为8800只。
1978年全国的种群数量尚有7000~8500只,2011年时则不到5000只,皖南山区估计有2600~2700只,总体呈逐年下降之势。
1999~2000年浙江省专项调查结果为,全省黑麂资源量为3500~4000只,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遂昌县黑麂数量为769只
2000年,牯牛降保护区黑麂种群的理论数量为250只,但实际数目上可能不足。
全球: 20世纪80年代初期,估计中国有10000只,1989年估计有5000~6000只,越南种群大概为12000只。
折叠人工繁育
中国: 合肥野生动物园自1978年开始饲养和繁殖,1989年第一胎圈养条件下繁殖的黑麂出生,到2001年底累计繁殖黑麂51只,繁殖种群正处迅速增长期。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方法
折叠保护现状
野生的黑麂有2个分布中心,一个是在安徽南部,另一个在浙江西部,总数仅有5000~6000只。已经在这2个中心区建立了清凉峰、古牛降、九龙山、凤阳山等自然保护区。
黑麂全年都能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雌麂8个月龄性成熟,妊娠期6~7个月。每胎1仔。产后就可以发情和怀孕,估计每4年内能产3胎。哺乳期内少数雌麂又开始怀孕,但大多数雌麂在断奶后才发情,寿命10~11年。黑麂是中国的特产动物,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分布于中国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东部的怀远和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栖息于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
黑麂为中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濒危等级列为易危。
外形特征
黑麂
黑麂
黑麂外形与云南西部和缅甸分布的贡山麂十分相似。
黑麂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00~110厘米,耳长80~98毫米,尾长20~40毫米,后足长230~285毫米,颅全长132~147毫米。肩高60厘米左右,体重21~26千克。自吻端直至眶前区的面长为64~70毫米,一般短于颅全长的1/2。头骨短小,吻部较窄,鼻骨长直(长44~46毫米),且其最宽处在前部。泪骨形态与林麝相反,呈长方形,即多数为长大于宽(长17~22毫米,宽16.5~18.5毫米),仅极少数是长宽相近。
黑麂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雄性具角,角柄较长,头顶部和两角之间有一簇长达5~7厘米的棕色冠毛。黑麂体被的粗硬脆性波形状长毛易脱落,且几乎呈一致的黑褐色(包括头部、耳和四肢)。半成体毛色略淡,多为暗褐;胎儿及初生幼仔体具浅黄色圆形斑点。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眼后的额项部有簇状鲜棕、浅褐或淡黄色的长毛,有时能把两只短角遮得看不出来“蓬头麂”之名就是从此而来的。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黑麂
黑麂
黑麂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常在大树根下或在石洞中休息,稍有响动立刻跑入灌木丛中隐藏起来,其在陡峭的地方活动时有较为固定的路线,常踩踏出16~20厘米宽的小道,但在平缓处则没有固定的路线。一般雄雌成对在一起,活动比较隐蔽,有领域性,一般在领域范围内活动,还具有惊人的游泳本领。黑麂早春时常在茅草丛中寻找嫩草;夏季生活于地势较高的林间,常在阴坡或水源附近,偶尔也到高山草甸;冬季则向下迁移,在积雪的时候被迫下迁到山坡下的农田附近,大多在阳坡活动。
黑麂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吃饱为止。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叶和嫩枝等为食,种类多达近百种,包括伞菌、三尖杉、矩圆叶鼠刺、杜鹃、南五味子、爬岩红等。曾在它的胃内发现过一些碎肉块,表明它能偶尔也吃动物性食物,这在鹿类动物中还是绝无仅有的。
折叠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黑麂全年都能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雌麂8个月龄性成熟,妊娠期6~7个月。每胎1仔。产后就可以发情和怀孕,估计每4年内能产3胎。哺乳期内少数雌麂又开始怀孕,但大多数雌麂在断奶后才发情,寿命10~11年。
合肥野生动物园2013年的繁殖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育龄母麂平均每12个月产一胎(多数在11~3个月,少数仅6~9个月),孕期240天左右,哺乳期2~3个月,少数母麂可产后发情,但极少有两年三次产仔现象。圈养条件下黑麂多在9~11月交配,4~7月产仔。
折叠编辑本段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中,比其他麂类栖息的位置较高。[1]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黑麂是中国的特产动物,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局限于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东部的怀远和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地区,为中国特有种,包括:浙江的桐庐、安吉、余杭、临安、富阳、诸暨、建德、淳安、东阳、金华、开化、常山、衢州、遂昌、武义、缙云和龙泉、庆元等县,偶见于临海县;安徽的广德、宁国、泾县、青阳、贵池、石台、太平、旌德、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东至等县;江西的婺源、玉山县;福建的浦城县,整个分布区濒及4省39个县,面积约7.65万平方公里。
折叠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折叠野生种群
中国:1978年从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的9546只狩猎物中,检出黑麂430只,按黑麂比例从总收购“麂皮”数中推算,该年在皖南捕获黑麂400只左右,从浙江西部捕捉535只,三者合计1365只,将福建及江西地区的合计,1978年被捕的黑麂数多达1400只左右,估计黑麂的总数7000~8500只。
1998年时,国家林业局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为8800只。
1978年全国的种群数量尚有7000~8500只,2011年时则不到5000只,皖南山区估计有2600~2700只,总体呈逐年下降之势。
1999~2000年浙江省专项调查结果为,全省黑麂资源量为3500~4000只,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遂昌县黑麂数量为769只
2000年,牯牛降保护区黑麂种群的理论数量为250只,但实际数目上可能不足。
全球: 20世纪80年代初期,估计中国有10000只,1989年估计有5000~6000只,越南种群大概为12000只。
折叠人工繁育
中国: 合肥野生动物园自1978年开始饲养和繁殖,1989年第一胎圈养条件下繁殖的黑麂出生,到2001年底累计繁殖黑麂51只,繁殖种群正处迅速增长期。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方法
折叠保护现状
野生的黑麂有2个分布中心,一个是在安徽南部,另一个在浙江西部,总数仅有5000~6000只。已经在这2个中心区建立了清凉峰、古牛降、九龙山、凤阳山等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