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石板

增加 2,47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由於黑石板堅固耐用的優點,早期住民逐漸將石板的用途由建築屋宇,推廣到圍牆、行道、豬舍、板桌、板椅、洗衣板等日常生活工具上,人與黑石板間的互動,發展出精緻的石板生活文化。在夏日的濃蔭下,常可看見老人赤著上身,在石板長椅上沈睡;而幾個老人圍著石板矮桌,瞪著石板上的[[「殺狗龜」]]棋格,爭得[[面紅耳赤]]的溫馨場面。
<ref name=“11"></ref>
 
 
==石板與自然生態==
根據耆老的口述,在日本時代有禁採澳仔角海邊黑石板的法令規定。國民政府時代是法律的空窗期,大部份的黑石板都是在這段期間採集,對澳仔角的海岸景觀,造成很大的衝擊。尤其是海軍中正基地建設在澳仔角山崖的上方,開闢道路的土石,未經處理直接推入山下海岸中,更對海岸自然生態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後來經地方人士反應,有關單位卻派怪手將堆下的沙石,連石帶泥挖走,更造成生態二度的傷害。根據耆老回憶,從澳仔角海岸向外海延伸的礁層間原本有非常漂亮的珊瑚礁,但這二十多年來,已破壞殆盡。許多人認為,澳仔角海岸的人為破壞,是造成無尾港地區海岸嚴重內移的最主要因素。二十幾年前海岸沙丘到[[潮間帶]]有將近二百公尺的距離,如今海水已將沙丘沖刷掉一半以上,有關單位迫不得已只好拋石建築堤防,並公告澳仔角為海岸保護區。但事實上為時已晚,一旦破壞的海岸,已永難復原。從前被公認是蘭陽平原最美麗的海岸,如今已支離破碎;從前依海、戀海的村民,漸漸疏遠大海。人與土地,人與大海的割離,真令人神傷。  
石板屋的建築總留有一些縫隙,成為螃蟹,蛙類與蛇類最佳的居所。人與蟹、蛙、蛇共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在外人看來,會覺得不可思議。但仔細瞧瞧屋旁水溝的縫隙間,一隻隻螃蟹、蟾蜍占穴為王;對家的螃蟹或揮舞著巨螯,誇示自己的威猛或用小鉗子,挖食長在石板上的苔蘚;黑眶蟾蜍在白天有氣無力張著惺忪的大眼,誰又會留意到原來石板屋的角落,有這麼多的生物群像。被這些動物吸引來的蛇類鄰居,偶而也會躲藏在石縫間,如果被小孩子發現,大家爭先恐後,喊打喊殺,誰說人是怕蛇的?無尾港地區,一場夏日雷雨後,成千上萬的[[螃蟹]],跑出戶外操兵演將,常令善心人士,深怕一腳踏下,不知是否會殘害到這些小小生命;這種心情外地人是更難體會的。
<ref name=“11"></ref>
 
==石板屋的建築藝術==
早期無尾港地區的居民依賴討海與務農為生,在漁閒或農閒期間,便利用[[「罟槽」]]、[[「驢仔甲」]]等工具到澳仔角海岸邊撿取黑石板運回村裡。慢慢地累積到足夠數量的時候,便相約[[「換工起厝」]]。一般撿回的大石板會用刀鋸切割成適當的長寬,以利堆砌。蓋石板屋的過程要先丈量基地,規劃擬建屋舍的大小,在地上挖掘一到二尺深,一尺半寬的牆面溝穴。石板屋的牆壁並沒有使用任何的樑柱強化,完全憑工匠的經驗堆砌。石板與石板之間的接著劑最早使用黏土,黏土拌牛糞或富有人家使用的黏土拌[[糯米]];到後期才使用石灰或水泥等。石板屋的牆寬一尺半,每塊石板鋪疊的角度必須稍微向屋外傾斜,如此雨水才不會滲流入屋內。工匠在疊砌的時候,會特別注意面向屋外牆面的色澤搭配,利用黑石板天然顏色的深淺,如[[畫匠]]般鋪呈多樣的色調組合;一個好的工匠就如同一位彩繪藝術家一般,蓋出來的石板屋牆面真如畫布一般,令人嘆為觀止。      
當工匠在堆砌牆壁的時候,有另一群人必須依據事先丈量的屋舍大小,利用木材在牆外製作室內的樑柱。受[[閩南建築風格]]的影響,室內的樑柱大都採用兩個雙十形的結構,而木材的選取早期使用[[福杉]],後期使用[[紅檜]],甚至就地取材使用無尾港的鄉土樹種─苦楝樹。等到牆壁砌到某一高度,合眾人之力,將製作好的樑柱結構,搬入牆內架好,筍接固定後,砌牆的工匠再繼續往上堆砌石板。這階段的工作最為重要,必須注意前後牆面與樑柱的密合,關係日後的房子能否「斷漏」,所以這階段的工作,大都由較資深的工匠擔任。 牆壁砌築完畢,開始屋頂的舖設。石板屋的屋頂大都採雙斜面式,但隨時代不同有所改變。一般先使用竹子或木材,接筍固定屋頂的結構在樑柱上,再舖上屋頂的建材。屋頂的建材最早曾使用切割過方整的石片,但因樑柱的結構無法承載石板屋頂的重量,遇颱風、地震經常癱塌,所以又回復使用茅草屋頂。後來隨時代演進,才利用瓦片,鐵皮,塑膠皮紙等材料。當屋頂舖設完成,再做最後的修整,一座石板屋便告完成。
<ref name=“11"></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2,01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