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3,37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孝或孝义、孝顺,是儒教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应尊重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不至于行差踏错而使…”
孝或孝义、孝顺,是儒教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应尊重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不至于行差踏错而使他们蒙羞,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1]

孝是儒家家庭伦理的核心,且很多故事皆以“孝顺”为主图,《廿四孝》是这些故事中最为知名的其中之一。华人彼此间常常会很有不一样的宗教信仰,但孝顺的观念在华人之间是共通的,据史学者裴达礼(Hugh D.R. Baker)所言,对家庭的尊重的观念,是各种信仰的华人间唯一的共通点。[2]

==釋義==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ref name="舜">漢語中“順”與“[[舜]]”同音,“孝順”也與“效[[舜]]”同音。“[[舜]]”是中國中原地区上古時代[[五帝]]之一,傳說二十歲時以孝道聞名於天下。與[[堯]]同為在中國歷史上“禅让”的代表人物。也被儒家言論所引用,尊為古代[[聖人]]之一。但舜的孝行也並非完全盲從或屈服,[[象 (传说人物)|傳說中象]](舜的同父異母兄弟)聯合父親多次謀害舜,舜逃走而不是盲目順從犧牲。參見《史记·五帝本纪》。</ref>、'''孝敬'''、'''孝養'''、'''孝承'''等。孝指為了回報父母的养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愿行事<ref>《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ref>。但若父母行為有所偏差時,就應規勸,不可盲從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止於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開始。《孝经·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常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

《[[弟子規]]》有自孔子《論語·學而第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而發[[S:弟子规#入則孝|入則孝]]一章。

[[道家]]《[[庄子 (书)|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老子]]在《[[道德经]]》提到:“[[六亲]]不和有孝慈”,“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敬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和顺,比如对[[媳妇]]对[[家翁|公]][[家婆|婆]],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等。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