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3
次編輯
變更
姚锦新
,创建页面,内容为“姚锦新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 文化人物 姚锦新,女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1911年10月25日出生于上…”
姚锦新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 文化人物
姚锦新,女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1911年10月25日出生于上海,原籍安徽贵池县。是新中国音乐作品分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92年6月11日逝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姚锦新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11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
1992年6月11日
职业
教授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目录
1个人概述
2个人经历
3个人影响
4学生回忆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概述
姚锦新,女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1911.10.25出生于上海,原籍安徽贵池县。父亲姚建勋做过晚清王朝不大不小的海军军官,英年早逝。幼年丧父的姚氏姐弟随母亲寄居常州二伯父家,后又迁回上海。在常州,姚锦新在一家美国人办的学校学钢琴。回上海后,在上海中西女塾继续学习钢琴。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经历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跟随库普卡(Kupka)学习钢琴,后肄业。
1932年赴德国,1933年如柏林高等音乐学校钢琴系,师从于莉迪亚·伦茨(Lydia Lenz)、理查德·罗斯勒(Richard Roessler)学习钢琴,1939年毕业。
1940年赴美继续深造,并在耶鲁大学随著名的音乐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保罗·欣德米特学习作曲一年
1942年师从作曲家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学习作曲。
1943年,她又来到美国西海岸,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跟随查尔斯·库兴(Charles Cushing)和著名作曲家罗格·塞辛斯(Roger Sessions)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1947年回国,1948年赴解放区,在华北大学音乐系任教。
1951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1954-1956年在北京电影局工作。
1957年又调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
1964年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影响
姚锦新先生是新中国音乐作品分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她的作品分析课以德国学派、美国学派为基础,并吸收了苏联学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具有一种独特的体系。许多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都出自她的门下,或曾在课堂上聆听过她的教诲。在音乐作品分析这个领域中,中央音乐学院的李吉提教授(已退休)已尽得姚先生的真传,是姚先生最为得意的弟子。
姚先生一生不求闻达,专心教学,因此她的科研成果不多,多集中在翻译工作上,如译有东德迈耶尔的《音乐美学若干问题》、辟斯顿的《和声学》等。她一生只留下两篇音乐分析的文章:一次是她70岁的时候应《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之邀所写的一篇文章作为生日纪念,文章标题为《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Op.14之2)第一乐章分析》;另一篇是她在中央音乐学院所做的关于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的讲座的发言稿。
姚先生对于音乐美学问题也颇为关注。正是在她的建议和鼓励下,中央音乐学院前任院长于润洋先生和音乐学系已故何乾三先生才走上了音乐美学的研究之路,并都成为此领域具有极高造诣的学者。
姚先生曾任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
折叠编辑本段学生回忆
姚锦新先生是原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的姐姐,其早年还与乔冠华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往事。
姚先生是1992年6月11日过世的。享年81岁。她与乔冠华有一段非常浪漫的爱情经历。姚先生去德国留学,乔也追到德国……好像还定过婚。但因姚先生第二次留学到美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美通信一度中断,二人失去联系。姚先生以为这场战争要打很久,归国无期,就与另一位在美教中文的大学教授结婚了。据说,乔冠华后来得知此事,还到姚先生家大哭一场。姚先生也深感歉意。(本段内容系姚先生学生的回忆)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 文化人物
姚锦新,女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1911年10月25日出生于上海,原籍安徽贵池县。是新中国音乐作品分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92年6月11日逝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姚锦新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11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
1992年6月11日
职业
教授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目录
1个人概述
2个人经历
3个人影响
4学生回忆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概述
姚锦新,女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1911.10.25出生于上海,原籍安徽贵池县。父亲姚建勋做过晚清王朝不大不小的海军军官,英年早逝。幼年丧父的姚氏姐弟随母亲寄居常州二伯父家,后又迁回上海。在常州,姚锦新在一家美国人办的学校学钢琴。回上海后,在上海中西女塾继续学习钢琴。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经历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跟随库普卡(Kupka)学习钢琴,后肄业。
1932年赴德国,1933年如柏林高等音乐学校钢琴系,师从于莉迪亚·伦茨(Lydia Lenz)、理查德·罗斯勒(Richard Roessler)学习钢琴,1939年毕业。
1940年赴美继续深造,并在耶鲁大学随著名的音乐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保罗·欣德米特学习作曲一年
1942年师从作曲家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学习作曲。
1943年,她又来到美国西海岸,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跟随查尔斯·库兴(Charles Cushing)和著名作曲家罗格·塞辛斯(Roger Sessions)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1947年回国,1948年赴解放区,在华北大学音乐系任教。
1951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1954-1956年在北京电影局工作。
1957年又调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
1964年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影响
姚锦新先生是新中国音乐作品分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她的作品分析课以德国学派、美国学派为基础,并吸收了苏联学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具有一种独特的体系。许多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都出自她的门下,或曾在课堂上聆听过她的教诲。在音乐作品分析这个领域中,中央音乐学院的李吉提教授(已退休)已尽得姚先生的真传,是姚先生最为得意的弟子。
姚先生一生不求闻达,专心教学,因此她的科研成果不多,多集中在翻译工作上,如译有东德迈耶尔的《音乐美学若干问题》、辟斯顿的《和声学》等。她一生只留下两篇音乐分析的文章:一次是她70岁的时候应《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之邀所写的一篇文章作为生日纪念,文章标题为《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Op.14之2)第一乐章分析》;另一篇是她在中央音乐学院所做的关于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的讲座的发言稿。
姚先生对于音乐美学问题也颇为关注。正是在她的建议和鼓励下,中央音乐学院前任院长于润洋先生和音乐学系已故何乾三先生才走上了音乐美学的研究之路,并都成为此领域具有极高造诣的学者。
姚先生曾任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
折叠编辑本段学生回忆
姚锦新先生是原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的姐姐,其早年还与乔冠华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往事。
姚先生是1992年6月11日过世的。享年81岁。她与乔冠华有一段非常浪漫的爱情经历。姚先生去德国留学,乔也追到德国……好像还定过婚。但因姚先生第二次留学到美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美通信一度中断,二人失去联系。姚先生以为这场战争要打很久,归国无期,就与另一位在美教中文的大学教授结婚了。据说,乔冠华后来得知此事,还到姚先生家大哭一场。姚先生也深感歉意。(本段内容系姚先生学生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