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3
次編輯
變更
李雪峰
,创建页面,内容为“ 李雪峰(1907年1月19日——2003年3月15日),男,生于山西省永济县,1932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互济会,1933年10月加…”
李雪峰(1907年1月19日——2003年3月15日),男,生于山西省永济县,1932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互济会,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李雪峰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西省永济县
出生日期
1907年1月19日
逝世日期
2003年3月15日
职业
革命家、政治家
毕业院校
太原国民师范学院
目录
1人物履历
2担任职务
3人物逝世
4组织评价
折叠人物履历
李雪峰与邓小平、刘伯承等合影
李雪峰与邓小平、刘伯承等合影
1925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院,在青年学生中组织和领导了读书会和书报合作社,与中共中央在上海的发行部取得联系。
1931年被保送到山西大学教育学院学习,李雪峰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
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山西互济会党组书记等职。
1934年至1935年9月,任中共山西省工委宣传部部长,领导和组织青年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1月至1937年1月,先后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参与组织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7年1月,任直中特委书记、中共平汉线省委宣传部部长,他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日、指导“冀西民训处”,组建冀西游击队。还根据周恩来同志指示,率领一批平汉线省委干部进入山西省太行山区,与129师会合,开始了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参与组建晋冀豫省委,任省委组织部部长,对开辟抗日根据地作出很大的贡献。
1938年初至1947年11月,先后任晋冀豫省委书记、中共太行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太行区党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负责领导太行根据地地方党的工作。李雪峰广泛发动民众,组织抗日武装,在太行山根据地的对敌斗争中取得了很大成绩。李雪峰在太行山工作战斗了10年,同太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战胜了敌人和困难,使太行根据地闻名国内外。
1947年11月至1949年9月,随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受命组建了第一届中共河南省委,兼任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政委。
李雪峰(右三)在故乡与亲人合影
李雪峰(右三)在故乡与亲人合影
1949年6月起,历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常委,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土改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央中南局党校校长。参与领导了中南地区的剿匪反霸斗争、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城市民主改革和恢复城市经济三大运动、荆江分洪工程和武汉钢铁厂初建等工作,为解放初期的中南地区各项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954年11月,先后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共中央中南地区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工业工作部部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型国有工交企业党组织的建设,协调中央工交部门与地方党委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为苏联援建的大型工业项目的顺利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9月当选为党的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参加和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企业制度的建设工作,深入东北工业基地的厂矿企业,实地调查研究,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参与制定在企业中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分工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制”等管理制度。
1960年9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兼北京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
1965年1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雪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农村基层,抓紧组织农村抗灾自救,缓解和减少了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有力地贯彻了中央经济调整的方针政策。他参与了我国第一部宪法和“工业七十条”、“农业六十条”的制定等工作。
1966年6月兼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
1967年1月至4月,到天津工作。
1968年2月至1970年12月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河北省军区第一政委。“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四人帮”迫害,被隔离审查8年之久。
1983年6月李雪峰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
1985年9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被补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折叠担任职务
中共七大代表,党的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党的九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列席了党的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
折叠人物逝世
2003年3月15日,李雪峰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2003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李雪峰同志的遗体在北京火化。
李雪峰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回良玉、吴仪、周永康、俞正声、贺国强、曾培炎、王刚、李鹏、万里、朱镕基、李瑞环、宋平、刘华清、李岚清、薄一波、宋任穷、李铁映、何鲁丽、陈至立、王忠禹、廖晖、刘延东、阿沛·阿旺晋美、张思卿、罗豪才、周铁农、徐匡迪和李德生、肖克、张劲夫、段君毅、黄华、王芳、谷牧、杨成武、吕正操、马文瑞、郑天翔、刘复之、杨白冰、张震、孙起孟、李锡铭、王光英、吴阶平、吴学谦、洪学智、任建新、钱正英、孙孚凌、胡启立、邓力群、张廷发、韩光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对其家属表示慰问。[2]
折叠组织评价
李雪峰同志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信念,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党的纪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