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61
次編輯
變更
士大夫
,無編輯摘要
'''士大夫'''是传统[[中国]]、朝鲜、[[越南]]、[[琉球]]等社会对具有一定声望和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及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基础。士大夫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层[[文化]]、[[艺术]]等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中国将人分为贵族和平民,平民又分“士”、“农”、“工”和“商”四种。 “士人”,则是对读书人的统称。既包括[[贵族]](地主阶层)中的读书人,也包括没有官衔的平民士人。士人属于“劳心者”。[[孟子]]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反映了这些地区传统社会对“士人”身份的推崇。 “士大夫”一词,由周代 [[ 封建制度 ]] 中“大夫”和“士”两个称号演变而成[2] 。“士”于殷商、西周时,和平时期任官吏,争战时为兵卒,文武相通。 [[ 战国 ]] 时期,全民皆兵,士人不复有保卫国家的责任,演变为文人、官僚性质,成为保卫文化学术尊严之士。[3] 西汉前期,“士大夫”一词主要指武人或军官;其后士族兴起,及至 [[ 东汉 ]] ,“士大夫”乃成为士族、官员、豪族的通称。
==地位==
士大夫属统治阶层,一般拥有官衔,出现确立 [[ 科举 ]] 制的唐代,并在宋代取得稳固的社会地位。经济方面,士大夫多是地主,田地却不是其必要条件。士大夫的特征是 [[ 知识 ]] ,拥有 [[ 儒学 ]] 教养,即读书人。正因其儒学教养,士大夫有资格通过科举而从政。[5]
四民之中,士属特权阶层,士大夫可透过仆役提出诉状。即使被告,审案时被州县拘捕的,基本上也是仆役。对士人不可单呼其姓,必须使用某“省元”的称呼。有些士大夫和士人滥用权位,成为“武断乡曲”的豪强、“形势户”,勾结地方官控制地方。[6]
士大夫是官场的成功者,财产主要视乎官职大小,仰赖俸禄。[7] 科举的推行,使 [[ 朝廷 ]] 上领导的家族时有变换。如北宋初期李宗谔一家三代显赫, [[ 宋真宗 ]] 已觉了不起。往往在四、五代之间,士大夫家族就完成了由兴至衰的历程。[8]
==功能==
士人是支撑社会、维持乡村秩序的中坚力量,也是官僚士大夫的“预备军”。[9] 理学家认为,士人理想的处世方式是:1.轻财急谊,并不吝啬,援助族人、乡里中的穷人;2.调停纷争,据理调停族人、乡里的种种纷争,不必上诉地方官;3.轻视 [[ 功名利禄 ]] ;4.志在性理之学;5.合乎礼教。如有官职,则应有能力处理不法行为,作风 [[ 清廉 ]] 。[10]
理想的“士大夫”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 语)的崇高 [[ 道德 ]] 使命感。因此,政治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 [[ 文学 ]] 、 [[ 书法 ]] 、 [[ 绘画 ]] 、 [[ 篆刻 ]] 、古董收藏等等 [[ 中华传统文化 ]] 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文人画”,由于 [[ 宋徽宗 ]] 个人的爱好而大力提倡士大夫投入绘画创作。这进一步提高了绘画的文化品位和 [[ 艺术 ]] 性。宋代以后,一般历代的大 [[ 诗人 ]] 、大 [[ 画家 ]] 、大 [[ 书法家 ]] ,绝大多数也都是曾在政府中担任要职的官员。如 [[ 苏轼 ]] 、 [[ 米芾 ]] 、 [[ 蔡京 ]] 等等。像唐朝的 [[ 李白 ]] 那样,没有太多政治经历,全凭诗文著名的“自由知识分子”几乎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