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科举

增加 13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源自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国科举外,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曾引入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1][2]。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源自[[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国科举外,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曾引入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 [[ 隋朝[1]],发展并成型于 [[ 唐朝 ]] ,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废除;在 [[ 越南 ]] 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 [[ 公务员 ]] 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3]
==起源==
科举制度起源于中国的隋代,秦代之前中国曾采用 [[ 世袭制 ]] 度取士。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 [[ 周礼 ]] 》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 [[ 诸侯 ]] 、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 [[ 汉朝 ]] 时封建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当时采用的是 [[ 察举制 ]] ,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民间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 [[ 孝廉 ]]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到了隋代,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 [[ 隋文帝 ]] 于开皇七年(587年)下诏各州每年推荐三人( 制诸州岁贡三人) ,应考“秀才”。 [[ 隋炀帝 ]] 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唐朝继承并发展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 [[ 武则天 ]] 时,曾首创由皇帝主持,复核进士资格的殿试;和取武将的武科举( ([[ 武举) ]]) 。但是,二者在唐朝时并未有成为定例。
==周边影响==
受中国 [[ 文化 ]] 的影响,历史上其他一些周边的国家除了有学子赴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外,也在本国设立科举制度。最先仿效中国设立科举的是 [[ 日本 ]] ,但也是实行时间最短的[8] 。由于具有平等精神的科举制度与 [[ 贵族 ]] 传统存在巨大冲突,因而在日本的影响远不如其他地区。
[[ 越南 ]] 的科举制度,始自于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全世界科举制度最晚废除的国家。除模仿中国科举的形式和制度外,还有了本土化的特征,如设置儒、佛、道三教考试[9]
[[ 朝鲜 ]] 的科举制度始于 [[ 高丽 ]] 时代光宗9年(958年),至1894年止,科举制在 [[ 韩国 ]] 历史上存在了936年,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科举[8]
[[ 琉球 ]] 在第二尚氏王朝尚温王在位期间始设科举(称为“科”)以选拔人才。不过琉球的科举形式远比中国简略,不见有进士、 [[ 状元 ]] 等记载,只是成绩优异者可保举做官。
== 科举名銜称谓一览 ==
* [[進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 [[ 翰林院 ]] 编修。 
* [[傳臚]]:科舉殿試二甲第一名稱傳臚。原本亦可指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名,但後來逐漸僅指二甲頭名而已。
 
* [[貢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 [[会试|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 [[舉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後,進士由御前殿試取錄,進士從此成為「天子門生」;同時亦明文規定以後舉人不得自稱考官門生。
 
* [[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 [[秀才]]:别称“茂才”。本是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 [[ 明太祖 ]] 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58,4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