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浚

增加 9,276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楊浚'''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雪滄''',號'''健公''',又號'''冠悔道人'''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30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90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官宦經歷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同治]]四年(1865)任內閣中書,及國史、方略兩館校對官。曾任教於漳州丹霞書院、霞文書院,廈門紫陽書院,金門浯江書院。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編著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同治八年(1869)遊臺,受淡水同知[[陳培桂]]之聘,纂修《淡水廳志》;並應[[鄭用錫]]子嗣[[鄭如梁]]之請,編纂《北郭園全集》,首開清代北臺灣文學專著出版之先河。
|}
</div>
'''楊浚'''(1830~1890)字'''雪滄''',號'''健公''',又號'''冠悔道人'''。祖籍[[福建]]晉江,後遷福建侯官。\

==生平==
[[咸豐]]二年(1852)中舉,同治四年(1865)任內閣中書,及國史、方略兩館校對官。楊氏為福建著名藏書家,同治五年(1866)應[[左宗堂]]之邀,入[[福州]]正誼書局,重刊先賢遺書。同治八年(1869)遊臺,受淡水同知陳培桂之聘,纂修《淡水廳志》;並應鄭用錫子嗣鄭如梁之請,編纂《北郭園全集》,首開清代北臺灣文學專著出版之先河。同治九年(1870)修志完成後離臺。晚年致力講學,曾任教於[[漳州]]丹霞書院、霞文書院,廈門紫陽書院,金門浯江書院。

==著作==
著有《冠悔堂詩文鈔》、《冠悔堂賦鈔》、《冠悔堂駢體文鈔》、《冠悔堂楹語》、《楊雪滄稿本》。

茲以泉州圖書館藏之《冠悔堂詩鈔》為底本進行編校。該詩鈔收錄[[道光]]二十七年至[[光緒]]十六年(1847~1890)間古今體詩共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卷三己巳(1869)至庚午(1870)共十九首,為楊氏在臺之作。[[許宗衡]]於詩集前序文云:「卷中各體均深穩有骨,七言律尤高邁,間有似冬郎玉溪生者,而風格轉勝。蓋韻味非常,不可以貌襲也。七古有逸氣略近太白,題魏午莊鷹鹿圖一作,又似元遺山,皆非近時率爾為詩者所解。」由此略可見其詩之風格與特色。另[[連橫]]《臺灣詩乘》、[[吳幅員]]《臺灣詩鈔》中亦輯有楊浚詩,可作為編校參考。<ref>(施懿琳撰)</ref>

==[[七言律詩]]==
遊寶藏巖寺 <br>
平疇<ref>平疇:疇,音ㄔㄡˊ。平原田地。</ref>萬頃繞修篁<ref>修篁:修長的竹子。</ref>,一水<ref>一水:指新店溪,從寶藏巖的東南邊流向西北。</ref>泠泠<ref>泠泠:音ㄌㄧㄥˊ,流水聲。</ref>下夕陽。不問名山有絲竹<ref>絲竹:弦樂器與管樂器,此借代音樂。</ref>,儘收大塊<ref>大塊:大自然。</ref>作文章。息機<ref>息機:停止陰謀算計之心。</ref>羨汝聞清梵<ref>清梵:僧尼誦經梵唱的聲音。</ref>,厚福何人占上方<ref>厚福何人占上方:暗用成句:「天下名山僧占多」。</ref>?自笑袖中東海<ref>袖中東海:典出蘇軾詩句:「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文登蓬萊閣下,石壁千丈,為海浪所戰,時有碎裂,淘灑歲久,皆圓熟可愛,土人謂此彈子渦也。取數百枚,以養石菖蒲,且作詩遺垂慈堂老人〉),作者借此自我調侃,表示本身的文才氣度比不上蘇東坡。</ref>小,且攜拳石<ref>拳石:因該寺背倚「拳頭山」(簡稱「拳山」),故稱石頭為「拳石」,此處喻自然山景。</ref>入詩囊<ref>詩囊:貯放詩稿的袋子。</ref>! <br> <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玖冊。[[寶藏巖寺]]位於今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230巷23號,又稱「石壁潭寺」,因主祀[[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媽廟」,約建於十八世紀初葉,是臺北市內極早興建的古寺,在同治10年(1871)刊行的[[陳培桂]]纂輯《淡水廳志》描述該寺:「門拱獅象,山蒼翠可掬,叢樹集鳥以千百計,有水通舟楫」。[[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成為曹洞宗派下佛寺,改名「寶藏寺」,戰後回復「寶藏巖」舊名。這首詩作應是楊浚在負責編修《淡水廳志》而勘查廳內各地古蹟勘查時所作,刻畫出夕陽映照之下遠眺臺北盆地所見的美景,並且透露作者悠然閒適的情致。<br><br>

【延伸閱讀】<br>
1.   [[鄭經]]〈山寺〉,《全臺詩》第壹冊。

2.   [[章甫]]〈野寺〉,《全臺詩》第參冊。

3.   [[高文淵]]〈遊寶藏巖〉五首,《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5月18日)。

4.   [[魏清德]]〈寶藏寺消夏〉,《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7月9日)。<br><br>

==[[五言律詩]]==
延平王祠再生梅<br>
同治己巳遊臺陽<ref>同治己巳遊臺陽:同治8 年(1869)遊歷臺灣。臺陽,臺灣之別稱。</ref>,謁王祠<ref>謁王祠:前來延平郡王祠祭拜。謁,音ㄧㄝ ˋ,拜見、晉見。</ref>,甚隘<ref>隘:音ㄞ ˋ,狹窄。</ref>。洎甲戌沈幼丹制軍蒞辦海防<ref>洎甲戌沈幼丹制軍蒞辦海防:等到同治13 年(1874)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宜。洎,音ㄐㄧ ˋ,到、及。沈葆楨(1820-1879),字翰宇,一字幼丹,福建侯官人。道光27 年(1847)進士,同治6 年(1867)任總理船政大臣,13 年(1874)奉命來臺處理牡丹社事件之善後事宜,並且奏請允許臺民為鄭成功立祠獲准。翌年再次來臺,革新行政制度,多所建樹,旋升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死後贈太子太保,諡文肅,祀賢良祠。</ref>,奏請追祀,報可,予謚「忠節」;因拓土重修。近聞掘地得枯梅,俄而<ref>俄而:不久。俄,音ㄜ ˊ,片刻。</ref>發花;洵<ref> 洵:音ㄒㄩㄣ ˊ,確實。</ref>足異也。

赤嵌城<ref>赤嵌城:今稱「赤崁樓」,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212 號,原為荷蘭人所建造的「普羅民遮城」(Provintia),明鄭時期先後改為承天府衙門以及火藥庫,滿清殖民時期則於原址興築海神殿、文昌閣等,現為我國一級古蹟。</ref>頭月,何知地下根。大難<ref>大難:指滿清帝國攻滅鄭氏東寧王國的戰役。</ref>成碩果,未敢出降旛<ref>降旛:向敵軍表示投降的旗幟。旛,音ㄈㄢ,旗子。</ref>。奇局天重創,原心帝<ref>帝:指康熙皇帝,他在康熙39 年(1700)曾表示:「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見沈葆楨奏摺〈為明季遺臣臺陽初祖生而忠正歿而英靈懇予賜諡建祠以順輿情以明大義事〉),然而此實為外來征服者虛偽做作的故作寬大之語,鄭成功的父親與其他被扣留在北京的親人早在明永曆15 年(1661)就被「族誅」;康熙22 年(1683)滿清攻佔臺灣之後,鄭成功的靈柩也被挖掘出來,送到北京行「獻俘禮」,侮辱一番之後才歸葬南安。</ref>有言。蟄龍<ref>蟄龍:潛藏在地底的龍,既指這株「再生梅」,又影射鄭成功。蟄,音ㄓ ˊ,隱藏潛伏。</ref>能飲露,應感再生恩。<br><br>

【題解】<br>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玖冊。作者藉由詠物以抒發議論:「赤崁樓上的月亮高掛天際,哪裡知道原來地底下還隱藏著這株梅樹的根?經歷明鄭被消滅的戰亂而能碩果僅存,卻躲在這邊不敢出來投降。現在上天重新創造了一個奇特的局面,[[康熙]]皇帝也早就曾經表達過類似的想法。躲在地底下的龍,能夠重見天日而飲用露水,應該感激讓他再生的大恩大德。」作為滿清帝國的臣民,楊浚對於朝廷批准臺民為[[鄭成功]]立祠一事,其論調帶有殖民政權高高在上而要對方感恩戴德的心態,「帝國之眼」的色彩表露無遺。<br><br>

【延伸閱讀】<br>
1. [[劉家謀]]〈鄭延平郡王祠〉,《全臺詩》第伍冊。

2. [[何如謹]]〈秋日謁延平郡王祠〉八首,《全臺詩》第拾冊。

3. [[吳大廷]]〈詠延平王朱成功〉,《全臺詩》第捌冊。<br><br>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891 愛詩網]
*[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000552 智慧全台詩知識庫]
*[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E6%9D%A8%E6%B5%9A 搜韻]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project_id=&dtd_id=&subject_name=&subject_url=&xml_id=0000009096&who=%E6%A5%8A%E6%B5%9A 台灣記憶]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