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昭陵

增加 1,33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big> '''
|-
| [[File: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1昭陵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 [[ 中国 ]] 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 [[ 唐代 ]] 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849/c4208QE24zA0OV2KOfY4xpjw_q0ZDfs-GSjXhMASGJeGmB3C86sbTa1VGG_4JRzKCUXm8xLmNnccUFfFecxduuvSYJop1-yqaSX2zJmaxCj8 咸阳唐昭陵 ] ,新疆观光网 2015-07-17] </ref>
唐昭陵墓园不仅是安息之地,更是追思、祭祀和传承之地,2020年将是唐昭陵墓腾飞的一年,陵园将持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大力挖掘本地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的主题内容。
==地理环境==
昭陵,位于 [[ 陕西 ]] 省礼泉县东22.5千米九嵕山的主峰。距西安市70千米,咸阳市30千米,咸阳国际机场25千米。
九嵕山山势突兀, [[ 拔1888 拔]]1888 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称"九嵏山")。
九嵕山为早期褶皱后经再断裂形成的断块山,由硅质、 [[ 白云质 ]] 、角砾岩组成,抗蚀性强,故地势高亢,北缓南陡。山至庄河沟地段,沟壑纵横,原面破碎,冲沟密度大且深,沟壑密度每平方千米2.827千米,切割深度一般在50-25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左右。土壤为地带性土壤黑垆土,带有局部天然灌木丛林。
九嵕山区的河流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质地貌类型是在温和气候条件下形成。以河流两岸原地和北部的石灰岩质山脉为主, [[ 泾河 ]] [[ 渭河 ]] 、泔河围绕期间,物产丰富,林地绿地众多,覆盖率达90%。
==名称由来==
昭陵的陵名,史书上没有专门的解释。古代谥法解释"昭"字说:"圣文周达曰昭,昭德有功曰昭。 "古代谥法也有谥曰顺、贞、献等美好的字眼。
根据唐代帝王陵墓如献陵、 [[ 贞陵 ]] [[ 泰陵 ]] 等选取吉利、祥顺、平和等美好字眼的做法来看,昭陵的定名,显然也是选取了一个"集帝王之气"和"文治武功"之意歌功颂德的美好字眼。[[File:昭陵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历史沿革==
===选址背景===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 。 [[ 唐太宗 ]] 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 [[ 石窟 ]] ,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唐太宗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所谓的陵墓堪舆风水之说,伴着姓氏的不断扩大及五行阴阳之说的流传而逐渐完善,至南北朝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 [[ 九嵕山 ]] 满足了堪舆家认为帝王陵墓应具有的所有条件,自唐以降,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除此,唐太宗选择昭陵还有附加的政治背景。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制既劳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所以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弃荒野,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他建议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 。 [[ 虞世南 ]] 所说的"因山为陵"既能节俭民力又能防盗的建议,为唐太宗最终决定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论的启迪作用。
===因山为陵===
===历代祭祀===
唐时昭陵有宫人供养,官兵守卫,护陵军官的军衔为将军,还专门设立五品陵令管理。每年春二月,朝廷还要委派重要的大臣来昭陵 [[ 祭祀 ]] 。遇有太宗诞日、忌日,还安排大臣到昭陵侍奉太宗灵魂"起居",仪仗蔽路,从不间断。
[[ 《唐会要·亲谒陵》 ]] 载,有唐一代,高宗皇帝和玄宗皇帝曾亲谒昭陵,拜奠先帝。永徽六年(655年)正月一日,唐高宗亲谒昭陵,庄严肃穆,规模空前。这次祭奠活动结束后,高宗诏令免除了醴泉县当年的租赋,并将护陵的将军、郎将进爵一等,对陵令、丞加阶赐物,又诏令在陵侧修建佛寺。<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849/a77cMLN47xYTmEpLyIoE8-GzDk21_DY2sCTz5ykMCHbiRB2da4SDTnDlCfclnIYICUh4Bfov4q-SlSAw0LHgVAPtq3ouml2CaknVOt9mWf7hJB7KuVG7GXgBhIIHYMHTOrcLeWZuFtY-aDWeucA 《唐会要·卷七十九》 ] ,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5-08-17 </ref>
[[ 唐高宗 ]] 时,唐军远征凯旋而归,献俘仪式也常在昭陵举行。依照 [[ 中国 ]] 古代传统礼制,献俘通常都在太庙、太社举行,但高宗为了慰藉先帝未灭顽敌的遗憾,将献俘仪式移至昭陵。《唐会要·献俘》载,显庆三年,苏定方俘叛将阿史那贺鲁,于十一月十五日献俘于昭陵;乾封元年,李绩灭高丽擒高丽王,于十月二十一日献俘于昭陵。
唐时昭陵陵区严禁随便出入,至于陵区内的一草一木就更不得损坏。 [[ 《资治通鉴》 ]] 载,仪凤二年,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树,按律当除名。大理寺奏报高宗,高宗大怒,"特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奏道:"二人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多亏狄仁杰依法力谏,又罗列古代先贤事例,并明确表态:"臣不敢奉诏。"高宗怒气稍解,将权、范二人除名,流放岭南。
开元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唐玄宗亲谒昭陵,规模可能较高宗亲谒昭陵为小。唐玄宗这次祭奠昭陵,有高力士陪伴,史载 [[ 高力士 ]] 见到寝殿里太宗生前所用过的梳子等物,深为太宗的节俭所感动。<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849/a257LaVgtiERpNX23QDkqFGcSVc-KTCpVoZKAbSsu81na2cqLd3OhFCXvDEMdop8-Sg-jGgYAj2LwiTrG0OBTb-FwY12wdw7FaCCK9FBKVqPCVrtmvuGURX_UvBqjxQTdF3rKJ5MaSdxYI5aeHZw4ysb7bQ1 钩沉:李世民孝顺并非事实 昭陵也没“薄葬” ] , 凤凰网 2015-08-17 </ref>
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都委派官员代表朝廷祭祀昭陵。由于昭陵正南方献殿前的空地不多,加之道路崎岖,石料搬运不便,所以,历代的祭陵碑都立于北司马院内,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北司马院称为"祭坛"。已知历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最早的祭陵碑是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后所立,碑上尚存"监察御史赐绯鱼袋臣韩云卿述并书"15字。其次是明洪武四年明太祖 [[ 朱元璋 ]] 派员所立的"御制祝文"碑。在30余通祭陵碑中,立碑最多的是清代康熙皇帝,至少有7通,其次是清代乾隆皇帝,至少在3通以上。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唯昭陵在其以后形成了"祭坛"。[[File:昭陵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陵园格局==
===设计建造===
昭陵工程是由出身于工程世家,先后担任唐朝将作大匠的 [[ 阎立德 ]] 、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太极宫。
===主陵格局===
昭陵的玄宫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千米,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据有关史料记载,昭陵有垣墙围绕,陵山上有房舍、游殿,是供墓主灵魂游乐的地方。昭陵的陵寝地下便是玄宫。因地宫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缘山凿石架有栈道,栈道绕山腰400多米,盘曲而上,直达元宫门。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门",北曰" [[ 玄武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门"。
===整体布局===
昭陵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 [[ 九嵕山 ]] 主峰,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陪葬墓的排列,也体现着浓郁的君主专制宗法思想。
==考古发现==
昭陵主陵
昭陵尚未发掘,墓道地宫的情况很难掌握,史料记载唯新旧 [[ 《五代史·温韬传》 ]] 及《唐会要·陵议》校译。据这些史料记载,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墓室),从墓道至墓室山约75丈,前后安置了5道石门,中室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墓室内富丽堂皇,不异于长安城的九重宫阙。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传说王羲之的 [[ 《兰亭集序》 ]] 真迹和钟繇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许多墨宝都在其中。
栈道遗迹
在安厝长孙皇后的石洞口及接近山顶的地方,凿石扩地,修建了房舍、游殿,供墓主人灵魂游乐,用栈道与墓道口连接,使守陵的宫女能够"供养如平常"。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待太宗葬毕,为了保护陵寝安全,设计昭陵建制的山陵使阎立德奏道:"谨按故事,惟有寝宫安供养奉之法,而无陵上侍卫之仪。望除栈道,固同山岳。"但高宗"呜咽不许"。长孙无忌等大臣又援引 [[ 《礼经》 ]] 等有关侍奉亡灵之制,重新上表请除栈道,高宗依奏,才将栈道拆除,"灵寝高悬,始与外界隔绝。"
北司马门遗址
北司马门遗址位于陵山北玄武门内,紧依九峻山北麓,南高北低,是举行重大祭奠仪式的地方。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9.5米,东西宽53.5米,以五层台阶地组成。"昭陵六骏"高肉浮雕石屏和"十四国酋长"圆雕石刻像当年就列置在第三台阶地两侧。台阶地上建有庑殿和东西庑房,东西各有一座三出阙。今祭坛建筑遗迹清晰可见,石马、石像的基座多保存完好。2002年8月至2003年11月, [[ 陕西 ]] 省考石研究所发掘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组。从唐代中期开始,历代帝王祭祀昭陵,因为去献殿的台阶路崎岖难行,便改在司马院内进行,久而久之,便在这里留下了数十通祭陵碑,人们也习惯把这里称作祭坛。[[File:昭陵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西阙门遗址
[[ 朱雀门 ]] 遗址在陵山正南的一道嵕梁上,距陵山主峰约800米,门外有双阙台,门内有献殿遗址。现存东西两阙址,间距约90米,均为夯筑,现呈圆丘形。
献殿遗址
寝宫的宫城呈长方形,外围有近3米厚的城墙,其东西宽达238米,南北总长301米,宫城内距北墙达47米处有一道城墙使北部形成一个夹城。夹城内只有一处面积很小的建筑遗迹,大部分建筑遗迹分布在南侧的宫城内。宫城内的建筑由南到北共有三组,基本呈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三组建筑两边都连接有长条状建筑基址。
唐昭陵是唐太宗 [[ 李世民 ]] 的陵园,寝宫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精神,建筑在山上供奉太宗灵魂的建筑,后世皇帝谒陵祭拜时就在寝宫。根据考古发现,昭陵的寝宫是目前所见的第一例寝宫遗址。昭陵寝宫曾受过火灾,遂有移到山下的议论,于是后世所建的寝宫便命名为"下宫",乾陵等陵园便有下宫遗址。
===陪葬墓群===
昭陵大致上采用两种方式来表现陪葬者的亲疏与等级,一是用墓葬地理位置来表现,二是用墓葬规格来表现。
用墓葬 [[ 地理 ]] 位置表现方面,可分山上靠近陵山的近陵部分和山下平原部分。 [[ 唐太宗 ]] 的妃子和嫡出公主都陪葬在靠近陵山的地方,享受这种礼遇的大臣墓发现了3座,它们分别是魏征墓、阿史那思摩(李思摩)墓和阿史那社尔墓(墓主未最终确定)。魏征是贞观良相,太宗评价他"贞观以后,魏征之功"。 [[ 阿史那思摩 ]] 和阿史那社尔都爵郡王,是北方突厥民族入唐为官者的代表人物。庶出的公主、王子和文武大臣大多陪葬在山下平原。显然,靠近陵山的陪葬者地位尊宠,而陪葬山下者则较次之。
用墓葬规格表现方面,由高至低依次可分为五类。
规格最高的自然属"因山为陵",魏征墓和唐太宗贵妃 [[ 韦氏 ]] 墓属于此类,但未号墓为陵。
其次是覆斗型墓葬。顾名思义,这种墓葬封土就像一只方斗扣在地上。秦汉时这种封土就被称为山陵,规格也很高。唐太宗嫡出的长乐、城阳、新城三公主墓属此类,都处在距离陵山很近的地方。
再次是为冢象山型封土,即把 [[ 坟墓 ]] 的封土堆成连绵不断的山形或和普通圆锥形一样,却明文规定它为象山形。此型墓葬已发现四座,即李靖墓、李绩(徐懋功)墓、阿史那思摩墓和阿史那社尔墓。为冢象山型墓葬是唐王朝仿照西汉王朝为旌表 [[ 霍去病 ]] [[ 卫青 ]] [[ 匈奴 ]] 作战的战功而为他们营墓为冢象 [[ 祁连山 ]] 和庐山的故事,为功臣建造的特殊封土墓葬,所以规格也较高。[[File:昭陵5.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第四种是普通圆锥体型封土墓葬。这类墓葬在昭陵陪葬墓中占绝大多数,如尉迟敬德墓、房玄龄墓、程咬金墓等。
==文物遗存==
九嵕山属 [[ 石灰岩 ]] 质,易被风雨剥蚀,加之经过历代的兵荒马乱,陵山上的建筑今已毁坏无遗,但游殿、最初安厝长孙皇后的石窟以及栈道遗迹仍清晰可辨。昭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唯一架有栈道的帝王陵墓,在 [[ 中国 ]] 乃至世界帝陵建制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昭陵六骏===
昭陵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像,即著名的"昭陵六骏"。每边三具,皆背靠后檐墙而立。据记载,原石在每块上角有欧阳询书太宗自撰的马赞诗,随后另有殷仲容隶书刻于座上,如今俱不可见,原诗收入 [[ 《全唐文》 ]] 中。
六骏的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马呙"二骏,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现存西安市碑林 [[ 博物馆 ]] 。昭陵六骏刻于贞观十年,各高2.5米,横宽3米,皆在青石平面上起图样,雕刻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昭陵的这些石刻在品类、造型及题材上,既不取生前仪卫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独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写实,富有政治意义的不同凡响之作。
"飒露紫"色紫胭,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
太宗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拳毛騧(guā)"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 [[ 李世民 ]] 平定刘黑闼时所乘。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
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
关于"什伐赤"的名称, [[ 日本 ]] 学者原田淑人认为,"什伐"或译作"叱拨",是波斯语"阿湿婆"的缩译,即汉语"马"的意思。另外,用近似古代唐音的现代粤语来读"什伐"和"叱拨",两词读音非常近似。
什伐赤是李世民平定 [[ 王世充 ]] 、南败 [[ 窦建德 ]] 时的坐骑。唐太宗赞语:"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
"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
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File:昭陵6.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石刻像===
在司马门内列置了十四国君长的石刻像: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 [[ 阿史那社尔 ]] 、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 [[ 薛延陀 ]] 、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
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 [[ 贞观 ]] 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今可见者有七个题名像座,几躯残体和几件残头像块。石像高不过六尺,连座约9尺许,并未超过常形,头像残块可以看出确有深眼高鼻者,有满头卷发者,有辫发缠于头者,有头发中间分缝向后梳拢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见有弓刀杂佩者。服装有翻领和偏襟两种。
===陪葬墓===
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唐会要·陪陵名位》载,前后陪葬昭陵者有妃7人,王5人,公主10人,宰相13人,丞郎三品50人,功臣大将军60人,计155人。游师雄《题唐太宗昭陵图》作165人。宋敏求 [[ 《长安志》 ]] 作166人。此数尚未含子从父、孙从祖及宫人(下等妃嫔宫女)陪葬者。
现代考古通过对整个陵园的实地考察,已确认昭陵有193座陪葬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夫妇合葬墓,因而,陪葬人数远远超过200人,或有300多人;陪葬墓数目之多,是历代帝王陵寝之冠。
陪葬墓主要有长孙无忌、 [[ 程咬金 ]] 、魏征、秦琼、温彦博、 [[ 段志玄 ]] 、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 [[ 李靖 ]] 、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李绩)、尉迟敬德、程咬金、 [[ 张士贵 ]] 、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
昭陵还分布有功臣贵戚等陪葬墓167座,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个庞大的陵园。陪葬墓的石刻极为精美,温颜博墓前的石人,魏征墓碑首的蟠桃花饰、尉迟敬德墓志十二生肖图案和石椁的仕女线刻图等,皆为当时艺术精品。从墓内还发现大量的精致的工艺品,例如李绩墓中出土的"三梁进德冠",花饰俊美,据说唐太宗亲自设计了三顶,赐予最有功之臣,李绩得了一顶。众多陪葬墓衬托了主陵的宏伟气势,加之各墓之前又多有石人、 [[ 石羊 ]] [[ 石虎 ]] 、石望柱、石碑之属,更能点缀陵园繁华景象。
昭陵地面建筑虽被毁坏,又屡遭战乱破坏,但陵园遍布丰富的古迹和文物,还藏有大量的古代美术工艺品及其他文物。昭陵博物馆展示众多墓碑和墓志,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唐代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史料,展示了初唐书法艺术的高度水平。
==价值影响==
在中国古代,有向逝去的先人哭诉的传统。唐制,臣民有冤者,可到昭陵哭诉。 [[ 《唐诗纪事》 ]] 引李洞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后世求进不得的志士、贤才,企慕贞观之风,也常望着昭陵咏诗言志。宋陆游 [[ 《遗怀》 ]] 诗中就有"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的诗句。
唐和唐以后的历代帝王都委派官员代表朝廷祭祀昭陵,已知历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在 [[ 中国 ]] 古代帝王陵墓当中,唯昭陵在其以后形成了"祭坛"。这说明,唐太宗及其昭陵,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 相关视频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