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茲卡病毒感染症

增加 2,002 位元組, 4 年前
動態追蹤
6. 自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離境,應暫緩捐血28天,避免可能造成輸血感染。
== 動態 疫情 追蹤=====2016年新加坡確診案例增多===根據2016/09/02平面媒體報載,新加坡茲卡疫升溫,新國宣布病例增至151起,出現2名孕婦案例。至少57例為外國人,包括23名中國人及1名台灣人。該國衛生部長顏金勇警告感染人數會再增加。臺灣疾管署已建議孕婦非必要應暫緩前往,美、英、澳洲也發布類似警告。我官方指已聯絡上在該名在新加坡的台灣民眾,其配偶為新加坡籍,該民眾已移居新加坡長住,沒打算回台;因住在有茲卡疫情的地區,本週出現疑似茲卡症狀,就醫檢驗茲卡陽性,已接受醫療服務。 新加坡衛生部和國家環境局前天共同宣布,確診案例中57名外籍人士症狀輕微,多已康復。患者還包括1名孕婦,孕婦染茲卡恐生下小頭症嬰兒。昨再增至151起病例,包括另1名孕婦。馬來西亞衛生部昨證實,馬國也出現首起確診病例,患者為58歲婦女,上月底曾赴星國探望女兒。馬國目前未對星發布旅遊警告,但要求自星歸國者,發生疑似症狀,應立即求診。印尼則在雅加達等機場、港口設置熱像監測器,監測自星歸國者是否發燒。新加坡是亞洲最乾淨國家,但地處炎熱多雨熱帶,始終為登革熱所苦,而茲卡與登革熱同由埃及斑蚊傳播。星國杜克─國大醫學研究院專家黃英勇解釋:「新加坡人口稠密,所以即使很少病媒蚊,也很容易有大量感染者。」星衛生部長顏金勇說,感染人數會再增加,星國傳染病學專家Leong Hoe Nam也說:「每獲1個確診案例,就表示還有4個潛伏(無症狀)案例。」他說星政府每天投入約2300萬元台幣金額防疫:「政府有決心、有財力且新加坡民眾很服從,能遵守政府『盡量不出外』等建議。」 ===2020年初臺灣首例境外移入===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2020年2月25日首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為北部40多歲本國籍男性,1月25日至30日與家人前往泰國旅遊,2月6日至11日間陸續因喉嚨痛、出疹、骨頭痛等症狀數度就醫,醫院曾於12日通報登革熱及屈公病,雖該兩項檢驗結果陰性,但因檢出茲卡IgM抗體陽性故再次採檢並改通報茲卡,經檢驗於24日確診;個案目前已無症狀且過可傳染期,同行家人均無疑似症狀。地方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活動地進行孳生源調查與清除,並給予「1+6原則」衛教。
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
自2016年迄今共確診25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多為東南亞國家,分別為越南及泰國各6例、緬甸3例、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各2例,印尼、新加坡、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及安哥拉各1例。2016、2017、2018、2019年病例數分別為13、4、3及4例。泰國今年截至2月13日累計報告8例病例,另中國大陸曾報告1例自柬埔寨境外移入病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疫情概況,以及我國與鄰國境外移入個案資訊,目前疾管署針對鄰近我國有風險之柬埔寨、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及馬爾地夫等國,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另孟加拉、寮國、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先前曾有本土流行疫情,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
===返國入境落實防疫原則===
疾管署表示,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民眾如需前往,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等。離開流行地區後請落實「1+6原則」: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男女無論有無症狀,都應採取安全性行為(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延後懷孕至少6個月,並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三週<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Content/MC5vjyrr-gV87LJK8tVGTA?uaid=ARVMFWrPY43xwGJb5uoDpg 今年首例茲卡境外移入個案確診,前往流行地區請加強防蚊,返國落實1+6原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ref>。疾管署呼籲,民眾自流行地區返國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兩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旅遊活動史並依法通報,以降低疫情風險。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