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958
次編輯
變更
清谈
,無編輯摘要
清谈分为两期。西晋初期清谈当日政治上的实际问题,是士大夫藉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的方法。到了[[西晋]]后期直至东晋时的清谈已是口中或纸上的玄言,丧失[[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于名士身份的装饰品。
一般认为魏晋清谈形成的时期在于“高平陵事变”到[[司马炎]]称帝这17年的政治动荡期 <ref>[https://new.qq.com/omn/20190219/20190219A16639.html 清谈为什么会始于三国曹魏?源于东汉时期的清议],腾讯网,2019-02-20</ref> 。余英时则认为“自汉末到魏晋,[[士大夫]]的精神还是有其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新成分,不仅仅是因为在政治上受到压迫和挫折才被动地走上了虚无放诞的道路。这个成分便是‘个体自觉’或‘自我发现’。”清谈的[[艺术]],通常就是道家,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东晋]]时期清谈到了后期,与佛教思想结合,渐渐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新学,替后来宋朝融合三教、探讨性命的理学奠定了基础,成为新型态的[[形而上学]]。
柳翼谋谓:后汉之季,由朴学而趋[[游谈]]。汉末魏际天下大乱,乘时趋势者,不以道义为重。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凤。清谈者崇尚老、庄,则以任天率真为贵,推之[[政治]],遂有鲍生无君之论,反之者又崇尚务实,勤于人事。盖时当大乱,人心不宁,或愤慨而流于虚无,或忧惧而趋于[[笃实]],皆时会所造,因其性而出之。清谈有尚简括者,有尚博辩者。然以敷陈义旨、演述周析为尚,是亦学术之一大进步。清谈所标,皆为玄理。谈论者为玄言,著书者为玄部。稽其理论,多与释氏相通,故自晋以来,释子多治老、庄,清谈者亦往往与释子周旋,佛教于是与中国学说融合;或以佛与儒、道诸书并称,渐为[[儒释道]]之沟通融会。
==清谈话题==
思想史学者[[唐翼明]]的学术专著《[[魏晋清谈]]》 <ref>[http://hb.ifeng.com/culture/detail_2014_07/28/2663643_0.shtml 唐翼明:魏晋人文与贵族精神 中国的文艺复兴],凤凰网,2014-07-28</ref> 将魏晋名士热衷的清谈话题总结、归纳为以下12类:
#《老》、《庄》、《易》“三玄”之辨
<center>{{#iDisplay:q0859xrfly4|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