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细胞膜

增加 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细胞膜''',又称''' 原生質膜''' (英語 :'''cell :cell membrane 或 plasma membrane 或 cytoplasmic membrane''' ),为[[细胞]]結構中分隔细胞内、外不同介质和组成成份的界面。原生質膜普遍认为由[[磷脂]]質双层分子作为基本单位重复而成,即[[磷脂双分子层]],其上镶嵌有各种类型的[[膜蛋白]]以及与膜蛋白结合的[[糖类|糖]]和[[糖脂]]。原生質膜是细胞与周围环境和细胞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原生質膜通过其上的孔隙和跨膜蛋白的某些性质,达到有选择性的,可调控的物质运输作用。''' 為运输蛋白''' 。 ==学说==
== 学说 ==
1935年,J.F.Danielli和H.Davson提出[[双分子片层模型]]。1950年代,[[羅伯特森]](J.D.Robertson)提出[[单位膜模型]]。1972年,美國[[加州大學]]的[[辛格]](S. J. Singer)和[[尼克森]](G. L. Nicolson)提出[[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被最广泛接受和认可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构成膜的[[蛋白质]]和[[脂类]]分子具有镶嵌关系,而且膜的结构处于流动变化之中。许多实验结果支持流动镶嵌模型的模式。
== 结构 ==
在流动镶嵌模型学说中,膜中的磷脂質分子以双層排列,构成了膜的网架,是膜的基质。磷脂質分子为双性分子,分为[[亲水]]头端和[[疏水]]尾端,雙層磷脂質分子之头端皆朝向水相,疏水尾端則兩兩相接埋於膜内。而使脂雙層分子之親水頭端的内层(面對細胞質之面)與外層(面對外界之面)之結構不对称原因,主要在于脂雙層分子兩亲水头端的化学组成不同。
膜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分子有的嵌插在脂双层网架中,有的则粘附在脂双层的表面上。根据在膜上存在位置的不同,膜蛋白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强疏水或亲水作用同膜脂牢固结合不易分开的,称为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或膜内在蛋白;二是附着在膜的表层,与膜结合比较疏松容易分离的,称为膜周边蛋白(Peripheral protein)或外在蛋白。
== 功能 == 
原生質膜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维持细胞的结构完整性,保护细胞内成分
 
# 细胞内外选择性物质运输的通道和桥梁
 
# 细胞[[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的物质基础和位置
 
# 细胞表面[[绒毛]]、[[纤毛]]、[[鞭毛]]的着生位点
 
# 对于原核细胞而言,细胞质膜是很多催化生化反应的酶附着的位点。
==研究历史==
1.E. Overton 1895 发现凡是溶于 [[ 脂肪 ]] 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 水溶性物质难以通过质膜=== 2. E. Gorter & F. Grendel 1925 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 [[ 红细胞 ]] 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因而推测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3. J. Danielli & H. Davson 1935 提出三明治模型4. J. D. Robertson 1959 提出单位膜模型 === 红细胞膜的结构=== 5. S. J. Singer & G. Nicolson 1972 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 单位膜"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 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视频==
 
===<center>细胞膜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细胞膜 </center>
<center>{{#iDisplay:c0537faqfcy|560|390|qq}}</center>
 
<center>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 </center>
<center>{{#iDisplay:f0686pm674q|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716,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