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劳氏鳄

增加 7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劳氏鳄.jpg|350px|缩略图|右|<big>劳氏鳄</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18/2cdda7199b0f48fcac52eaedb4da6bb2.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23132158_761948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劳氏鳄 ''' 类(学名:Rauisuchia)是对一群所知有限的主龙类集合群的非正式总称,是生存于 [[ 三叠纪 ]] 的掠食动物,大多数体型很大,全长通常有4至6 [[ ]]
==分类关系==
原先劳氏鳄类被认为与引鳄科有接近亲缘关系,但现在它们被归类于伪鳄类。劳氏鳄目通常包括三科: [[ 迅猛鳄科 ]] 、劳氏鳄科、波波龙科;以及其他来自于 [[ 俄罗斯 ]] 奥伦尼克阶地层的物种,它们因为太过原始,或是了解太少,所以无法列入以上三科。现在有个合理的理论,认为劳氏鳄目是个并系群,是多个彼此有关系、且各自演化的演化支,都占据者同样的生态位,是中型到大型的四足 [[ 掠食动物 ]] 。在1993年,J. Michael Parrish发现 [[ 波波龙 ]] 科跟 [[ 鳄鱼 ]] 的血缘关系比较近,跟迅猛鳄科的关系较远,与Juul在1994年。在2003年的最近研究里,Sterling Nesbitt提出一个不同的种系发生学研究,认为劳氏鳄目是单系群。劳氏鳄目有时被当成无法归类物种的集中地。因为许多 [[ 化石 ]][[ 材料 ]] 的状态零碎,目前很难以确定劳氏鳄类在演化史上的确切位置。然而,2002年的研究与发现,例如Gower、Benton、Walker对于Batrachotomus与Erpetosuchus的研究,让这群所知有限的 [[ 动物 ]] 在进化史上的地位开始明了起来。
==鉴定特征==
约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与麦可·班顿(Michael Benton)先后提出劳氏鳄目,例如蜥鳄,独自发展出与恐龙不一样的四肢直立方式;借由垂直的股骨,与髋臼角度往腹侧倾斜,而非股骨颈干角度倾斜或弯曲。他们将这称为柱状直立方式。
约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与麦可·班顿(Michael Benton)先后提出劳氏鳄目,例如蜥鳄,独自发展出与[[恐龙]]不一样的四肢直立方式;借由垂直的股骨,与髋臼角度往腹侧倾斜,而非股骨颈干角度倾斜或弯曲。他们将这称为柱状直立方式。 直立的步态显示劳氏鳄类是非常活耀、灵活的掠食动物。劳氏鳄类借由移动上的优势,猎食二齿兽类的肯氏兽科。劳氏鳄类是成功的动物,最大的头颅可达至少1米长,直到三叠纪- [[ 侏罗纪 ]] 灭绝事件灭绝了劳氏鳄类与其他大型主龙类。当它们灭亡后, [[ 兽脚类恐龙 ]] 才有机会成为陆地上的优势掠食动物;在侏罗纪初期,劳氏鳄类消失,而肉食性恐龙的足迹忽然在尺寸上变大了。
==化石纪录==
著名的劳氏鳄类包括:生存于三叠纪中期瑞士与北 [[ 意大利 ]] 的铁沁鳄(Ticinosuchus)、生存于三叠纪晚期(卡尼阶晚期) [[ 阿根廷 ]] [[ 蜥鳄 ]] (Saurosuchus)、生存于晚三叠纪晚期(卡尼阶晚期到诺利阶早期)美国西北部的 [[ 波斯特鳄 ]] (Postosuchus)。其中一个劳氏鳄类,巨齿龙(Teratosaurus),曾经长久被误认为是一种早期兽脚亚目恐龙,后来被发现不是恐龙。
247,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