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156
次編輯
變更
零售商
,無編輯摘要
==店面零售商==
店面零售(store retailing)是指透過商店的 [[ 銷售活動 ]] 。根據產品組合的特性,店面零售商可分為綜合零售商(general merchandise retailer)與專賣店。綜合零售商包含便利商站、超級市場、百貨公司、量販店等,它們的的共同特色是銷售多種產品類。
=== 便利商店 ===
[[便利商店]]的面積相當小,營業時間很長(有的每天24小時,全年無休),通常設立在行人或交通流量很大的地方。銷售的產品以飲料、零食、速食產品、個人用品等高週轉率的便利品為主,產品線並不長,也就是每一類產品的項目不多。由於顧客追求購買效率與方便性,加上是少量購買,對價格較不在意,因此便利商店的價格比較貴。如:[[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全家]]、[[萊爾富便利商店|萊爾富]]、[[OK便利店|OK]]等等。台灣的便利商店密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大約3000人就有一間便利商店,而且還發展成服務中心、除了代收停車費、電話費等帳單之外,還附設提款機而成為新型的金融通路。
=== 超級市場 ===
[[超級市場]]主要是銷售飲食類產品(蔬果、肉類、罐頭、零食、飲料)及個人與家庭用品,無論是產品組合的廣度或長度,都超越便利商店,但營業時間比便利商店短,商品價格比便利商店低。在經營策略上講求薄利多銷與自助式服務,即現場很少有人有服務人員協助,顧客在購買過程中必須一切靠自己。超級市場的營業面積介於便利商店與百貨公司之間,通常只佔一個樓層;部分超級市場附屬於百貨公司內(如新光三越百貨的超市),多數則是獨立經營(如[[全聯福利中心|全聯]]、[[頂好超市]]、[[松青超市 (台灣)|松青超市]])。
=== 百貨公司 ===
[[百貨公司]]以銷售非飲食類為主,產品線相當多元,包含化妝品、服飾、珠寶、家電、玩具、體育用品、個人及家庭用品等等,而且每個產品線相當長,因此營業面積比超級市場大很多。除了部分專賣店之外,百貨公司的產品通常比其他的店面零售商來得精緻,價格也較為昂貴。在經營上是以多元選擇以及良好的品質與形象取勝;通常會為顧客提供有限的服務,如現場諮詢、收銀臺就近服務、電梯服務等。另外,百貨公司被許多民眾視為休閒場所,這是其他形態的零售商所沒有的特色。[[遠東百貨]]、[[新光三越]]、[[太平洋SOGO]]等,都是台灣消費者所熟悉的百貨公司。不過,美國部分百貨公司,如[[沃爾瑪]]、[[K-mart]]等則是以低價為訴求,因此又被稱為[[折扣商店]]。
=== 量販店 ===
[[量販店]]<ref>[http://www.linkshop.com.cn/web/Article_News.aspx?ArticleId=25071&ClassID=90 超市、量贩店取代百货业成为中国零售业的主流],联商网,2002-7-4</ref>或大賣場是一種超大型的商場,容納的產品組合相當廣,有飲食類、個人與家庭用品、體育用品、家電、服飾、文具等,可說是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的綜合體。低價位高週轉是量販店的最主要經營策略,因此設立地點通常遠離市區以避免昂貴的地價或租金;同時,店面設計簡單(類似倉庫),提供的服務非常有限,而且商品銷售傾向大宗方式。在台灣的著名量販店有[[家樂福]]、[[大潤發]]、[[愛買]]等。美國的倉庫零售店在形式與商品內容上,也與量販店類似。
=== 專賣店 ===
=== 購物中心 ===
===無店面零售商===
在少部分的零售交易中,消費者無需到店面去購買。這種不需要實際店面的零售活動,稱為無店面零售(nonstore retailing)。主要的無店面零售可分為如下:
====人員直銷====
人員直銷或簡稱[[直銷]]是最古老的零售方式,目前在鄉鎮地區還可以看到以小貨車或機車沿街叫賣蔬菜水果與家庭用品,都是屬於人員直銷。
====直效行銷====
[[直效行銷]]的主要銷售管道是大眾傳播媒體、信件或型錄等。由於這種銷售方式期望消費者在看到產品資訊後,態夠透過電話、信件、網路等直接購買,因此又稱為直接反應行銷。這類零售方式所銷售的產品主要有書籍、CD、保養品、健康食品與用品、精品、小型家電、3C產品等。從消費者的角度,方便且即時的訂講是直效行銷的優點。但消費者的資料容易外洩、隱私權被侵犯卻是最容易被詬病的缺點。
==零售業的趨勢==
零售業是通路中的「最後一關」,廠商在研發、製造、 [[ 廣告 ]] 等各方面的成果都在這關具體呈現,被消費者檢視,另外廠商之間也在這裡分出高下。同時,在所有通路成員中,零售業與消費者的互動最為密切,是影響消費者生活品質最重要的環節。
===複合經營===
加油站附設小型便利商店、書店兼賣 [[ 咖啡 ]] 與花茶、服飾店兼小點心,這些都是常見的零售業複合經營手法。複合經營的主要動機是開發客源及增進商品毛利。為了在競爭愈加激烈的 [[ 環境 ]] 中取得一席之地,複合經營成為台灣零售業中的普遍現象,但是新增的產品是否能與「本業」搭配,並被消費者接受,值得零售業者考慮<ref>[http://www.ydzz.com/zgyd.php?col=22&file=9128 台湾药店,从专业到复合的蜕变],中国药店,2010-1-7</ref>。
===獨特風格===
許多零售店為了創造定位,期望能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近年來逐漸在店舖設施與[[裝潢]]、產品擺設、服務方式、店內活動等方面力求個性化。
===新興零售===
近二十年來,科技、網路與媒體的發展帶動許興的零售方式,如 [[ 電視 ]] 與網路購物等。雖然這些零售方式才剛發展不久,銷售額不如店面銷售商,但長遠而言,它們會導致哪些購買與消費行為的改變、對哪些產品帶來比較大的衝擊等,都是值得觀察之處。
===零售車輪理論===
零售車輪理論(wheel of retailing)指出,創新型零售商常以低價格、低毛利的形態進入市場,並逐漸取代其他的零售商。但是,之後為了建立更大[[市場]]地位,這些零售商便會增添更好的設備,銷售更高品質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等等,結果造成營運成本以及價格的上升,最後導致本身被另一些低價低毛利的新進零售商威脅而衰退,甚至最終倒閉。而第二批新進的零售商也會步上第一批業者的命運,這個過程持續不斷,周而復始。 == 參考文獻 ==
[[Category:490 商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