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小燕鷗

增加 4,305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800000;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小燕鷗 <br>…”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800000;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小燕鷗 <br> Little Tern </p>
|-
|<center><img src="https://live.staticflickr.com/7419/27748520511_81348e87d8_b.jpg" width="280" ></center><small>[[Stefan Berndtsson]]拍攝<br>[https://www.flickr.com/photos/sbern/27748520511 圖片來自flickr] </small>
|-
! <p style="background:#800000;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基本資料</p>
|-
|<small>'''學名'''     Sterna albifrons <br>

'''目/科/屬'''  鴿形/鷗/小燕鷗<br>

'''遷徏狀態'''   留鳥<br>

'''普遍性'''    不普遍<br>

'''體長/體重'''  22-28cm/47-63g</small>
|}
</div>
'''別名:白額燕鷗''',雌雄同型。虹膜黑褐色。嘴黃色、先端黑色。腳黃色。

* 繁殖期成鳥
# 前額白呈三角形。頭頂至後枕及過眼線黑色。
# 肩、背及翼上淡灰色。其餘白色。

* 非繁殖期成鳥
# 嘴轉黑色,腳暗黃至黑褐色。
# 前額白色範圍擴及頭頂,眼先白,但過眼線至後頸仍維持黑色。

* 亞成鳥似非繁殖期羽色,但嘴黃褐色,背染褐色,且有暗褐色鱗斑及淡色羽緣。尾羽較短,分叉淺。

* 飛行時,腰及尾羽白色,外側初級飛羽黑色。尾羽分叉深。

== 棲地&習性 ==

亞熱帶至溫帶地區,在亞美尼亞達到2000 m。沿海、河口、魚塭,。

成大群活動,發現獵物會空中定點後會俯衝捕食。

主要是[[小魚]]和[[甲殼類]]動物(3–6厘米),還包括[[昆蟲]],[[象鼻蟲]]和[[軟體動物]]。

== 繁殖 ==

主要3至7月中旬。在臺灣於4-7月於海邊開闊平坦或坡度平緩沙地、砂礫地群聚繁殖,多選擇與蛋色相似有保護色環境,在地面挖淺坑或利用貝殼、石子、植被地佈置巢。每巢產卵1-3枚,蛋呈乳白色,有淺色褐斑。雌雄鳥輪流孵卵及育雛。孵化期約21天。雛鳥約經20-24天長成。

== 保育 ==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 鳴聲 ==

急促尖銳重覆的“kriet-”高音聲 。

== 外觀相似性 ==

[[普通燕鷗]]非繁殖羽,體型明顯較大較壯碩。背及翼上灰色較深,繁殖羽前額全黑,腹面略染紫灰色。minussensis亞種嘴、腳紅色。飛行時振翅速度較緩慢,尾羽分叉較深,外側尾羽外緣黑色。

[[黑腹燕鷗]]非繁殖羽,嘴較短,腰及尾羽灰色。尾羽分叉較淺,呈魚尾狀。

== 分佈 ==

亞種和分佈
* S. a. albifrons (Pallas, 1764) –[[歐洲]],從西亞東到(至少)[[阿富汗]],還有[[大西洋]]沿岸的[[摩洛哥]],[[南非]]的[[地中海]]沿岸和[[波斯灣]]的島嶼;[[非洲]]E到[[印度]]W海岸的冬天。
* S. a. guineae (Bannerman, 1931) – [[加納]]至[[加蓬]]以及[[尼日爾河]]和主要支流,[[毛里塔尼亞]]和[[塞內加爾]]的人口很少。
* S. a. pusilla (Temminck, 1839) –[[印度]]和[[緬甸]]北部,以及[[蘇門答臘]]和[[爪哇島]]附近的島嶼。
* S. a. sinensis (J. F. Gmelin, 1789) – [[斯里蘭卡]];[[俄羅斯]]東南部,中國,日本,東南亞和[[菲律賓]]至北澳大利亞;來自[[密克羅尼西亞]]([[塞班島]])的最近殖民者 E到[[夏威夷]]很可能在這場比賽中,,以及[[新不列顛]]和[[所羅門群島]]的一些鳥類(九重葛,也許還有聖伊莎貝爾);N鳥群多數在馬來西亞過冬。
* S. a. placens Gould, 1871 – E[[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N擴散到N澳大利亞,也可能擴散到[[印度尼西亞]]和西南[[太平洋]]。<ref>[https://www.hbw.com/species/little-tern-sternula-albifrons little tern],hbw.com</ref>

== 參考書目 ==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 視頻 ==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YtG8CJaBsY
|dimensions=35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小燕鷗Sterna albifrons sinensis}}
</div>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tDxUTI7pg
|dimensions=35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Little terns' courtship dance, 小燕鷗求偶舞}}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6,83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