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328
次編輯
變更
日落
,無編輯摘要
'''日落'''、“夕陽”是每日[[太陽]]因為[[地球自轉]]的結果而消失在[[地平線]]下的現象。因為日沒而創造出的大氣層狀況,包括發生在太陽消失在地平線之前和之後的事件,通常也都與日沒有關。
“日落時間”在[[天文學]]上的定義是太陽盤面的邊緣完全消逝在西方地平線下的時間 <ref>[https://k.sina.com.cn/article_1808449333_6bcabf3500100ivj1.html 太阳,我们真的了解它吗?它究竟什么时候升起和落下呢?],新浪, 2019-8-3</ref> 。由於光線在大氣層內的[[大氣折射|折射]],下沉的陽光路線在接近地平線的附近已經被高度的偏折,使得視太陽日沒時,真實的太陽已經在地平線下約一個太陽的直徑(約0.5°)。日沒不能與[[薄暮]](dusk)混淆,這是黑暗降臨的時刻,此刻太陽位於地平線下18°。從日沒到薄暮的期間稱為暮光。
=== 天文現象 ===
[[日沒]]或[[日出]]時天空中深厚的[[紅色]]和[[橙色]][[色調]]主要是陽光被地球大氣層中的塵埃粒子、煤灰、和其他固體的氣溶膠、液體的氣溶膠散射造成的。這些被在日出和日沒時增強的紅色和橙色顏色,在物理學上可以用[[米氏理論]]([[Mie theory]])或離散偶級子逼近來解釋。當對流層內沒有微粒時,例如在巨大的暴雨後,殘餘的少許紅色可以用空氣分子對陽光的[[瑞利散射]]來解釋。日沒時的色彩通常比[[日出]]時更加炫麗,通常是因為黃昏時的空氣中有著比日出時更多的氣溶膠等微粒。夜晚的空氣通常較涼爽及無風的,這會使塵埃和煤灰等從大氣層中沉澱出來,導致[[日出]]時的米氏散射數量減少。減少了米氏散射,相應的也減少了日出時散射的紅色和橙色的光量。而在夜間發生火災之後,日出時的顏色強度可以超過日沒,或是火山的噴發與排放,或在觀測者的東方發生沙塵暴。最近的一些爆發,像是1991年的[[皮納圖博火山]]和1883年的[[喀拉喀托火山]],都曾經在世界各地產生顯著的日出和日落景觀。
有些來自火山噴發的煙灰和塵粒有時會被困在[[對流層]]的陷阱內,然後上升進入[[平流層]],產生寂靜的日落色彩,來自火山的少量硫酸液滴構成的薄雲可以在日落後產生產生被稱為[[晚霞餘暉|餘暉]]的色彩。一些噴發,包括1991年的[[皮納圖博火山]]和1883年的[[喀拉喀托火山]],都曾經在平流層產生足夠高的硫酸雲,世界各地產生顯著的日落後餘暉(和日出前暉光)景觀 <ref>[https://www.sohu.com/a/236088270_100115179 火山爆发威力有多强?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致全球降温0.5度] ,搜狐, 2018-6-16</ref> 。在平流層的高層雲在日落之後仍然會被陽光照射到,並反射已經強烈紅化的陽光至地面。
但是,觀看者[[地理]]位置不同有時使得日出與日落的分別更大。舉例來說,日落時位於面向西方的[[海岸線]],可以看到太陽緩緩下降至海面;同樣的地方在日出時,則可觀察到太陽由東方的陸地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