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横县

增加 31 位元組, 4 年前
社会事业
== '''社会事业''' ==
'''科学技术'''<br> 
1949年前,横县没有科技专管机构1959年县人民政府始设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和管理全县科学技术事业,随后还成立科学技术情报站。1979年2月,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负责团结、组织和协调16个科技学会的活动事宜。1985年,全县有各系列各类专业科技人员1427人,其中获中级技术职称的74人,初级技术职称的463人,技术员890人。有422名科技工作者,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科技工作20年以上,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劳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颁发的荣誉证书,有从事农、牧、渔业技术推广工作达25年以上的43名科技人员、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纪念章。<br>
 截至2018年,横县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认定6家);完成发明专利申请216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2件),横县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46件;开展发明申请服务专项活动10次,申请各级科技项目20项;完成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项目3项;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br> '''教育事业'''<br> 
三国时,吴国陆绩任郁林太守。他重儒雅,兴教化,首次以诗书教导士民,横县(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幼芽从此萌发。唐代林著任横州刺史,进一步振兴文教。宋代政和元年(1111年),开始设置教授,元代又陆续专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等专职官员,专门管理教育事业。明代废教授,改设州学正、训导各一员,县教谕、训导各一员,仍有专官管理教育。清代沿袭明制。明清两代又立书院,置义学,创社学,兴私学,学校体系较为完整,规模有所扩大,规章制度也较为完备,一些廉明州官崇儒重教,或捐俸兴学,或亲自讲演,或时加督课,又有一些退隐园林的官员在家设馆教学,乐育后代,故城乡文化事业得以进一步发展,“人文风土已与中州无异”。清末,教育事业逐渐衰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戍政变后,本县(州)废科举、兴学堂,学正、训导先后裁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设劝学所,设总董一员,劝学员2员,按州牧指令综理包括办学经费在内的兴学事务,把全县(州)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学区,由劝学员深入各区劝导,遍设小学。宣统二年(1910年),到处兴新学。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劝学所所务停顿。<br>
 
民国以后,各级学堂改称学校。民国5年(1916年)复设劝学所,总董改称所长,除设劝学员2人外,增设书记1人,各学区则成立学董会。10年以后,学校改授白话文,进一步讲科学,轻经训。11年劝学所改为地方教育局,所长改称督学;12年复改为劝学所,仍称所长,增设劝学员1人;13年将劝学所改组为教育局,设局长1人,督学员3人,事务员3人,书记2人。22年实行裁局设科后,撤销教育局归并入县政府第三科管理。35年除设科长1人、科员2人、办事员2人外,还设督学3人,协助办理教育行政和教育督导事务。<br>
 
1949年10月,横县人民政府首先在已经解放的西区全部和北区、南区的部分乡村,行使人民教育行政权力。同年12月全县解放后,在县人民政府内设文教科,设正副科长2人,专职干部4人,各区设文教助理1人,管理全县文化教育事业。1953年后,把全县划分为47个学区,每学区设辅导员1人,协助县、区行政管理广大农村小学。1956年文化、教育分科。教育科增设二层机构——县教研室。1958年,文化科、教育科合并为文教局,设局长1人,副局长2人,专职干部6人。1964年,撤销文教局,分别成立教育科、文化科。教育科设正副科长2人,专职干部6人,各区(镇)仍设文教助理(干事)1人。<br>
 
“文革”期间,撤销学区,教育遭受严重破坏。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撤销教育科,教育行政事务由革命委员会政工组统管。1970年在政工组内设教育领导小组,设正副组长3人,专职干部3人。1972年撤销教育小组,建立教育局,各公社(区)设教育辅导组。1985年,教育局设局长1人,副局长2人,党支书1人,下设秘书、政工、普教、财务四股,专职干部7人,各乡(镇)除设文教干事1人外,把原教育辅导组改为乡(镇)教育辅导站,设站长1人,专职辅导员2~4人,业余教育专干1人,教育会计1人,协助县教育局和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日益发展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工农业余教育,进一步改革县、乡两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全县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县有高完中,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初等教育,全县36.88%的劳动力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水平。<br>
 
截至2018年,横县有幼儿园280所(公办120所,民办160所),在园幼儿4.68万人,专任教师1378人;小学207所(公办205所,民办2所),另有小学教学点 193 个,在校生9.03万人,专任教师4598人;初级中学35所(九年一贯制1所,民办4所),在校生3.73万人,专任教师2763人;高中6所,在校生1.83万人,专任教师119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29人,专任教师27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5284人(全日制5284 人),专任教师265人;投入4.9亿元实施校舍建设、校园美化、亮化、文化建设、仪器设备采购等807个项目。招聘新教师744人,培训教师2.1万人次。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4%、99.23%、92.3%。 <br>
 
'''文化事业'''<br>
 
横县文化,源远流长。自汉置安广县以来,历代中州的一些文人学士、名人官宦,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名宦费贻,三国陆绩,唐代名宦杜正伦,宋代文学家秦观、名宦王嗣宗、杜杞,明代进士吴时来、刑部主事董传策、地理学家徐霞客等,都到过横州,将中州的文化习俗南传,给横县以影响,使横县的文化习俗与中州大同小异。1949年以前,横县的文化艺术活动,多由社会团体或群众自发组织。<br>
 
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横州志》记载,每逢元宵节,衢户灯彩、笙歌、演扮、台架、聚饮、嬉戏为乐。南乡北帝庙戏台碑文也有“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仲冬立天上帝庙前创建戏台神人同乐”的记载,当时搭台演戏成了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相当活跃。民国25年(1936年),外地到横县演出的有27个戏班。此外,文化活动还有舞龙、舞狮、舞春牛、歌圩、庙宇诞期等。<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横县的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1950年县人民政府设文教科。1956年文教分科设教育、文化科。1958年并为文教局。1964年复分设文化科。1970年改为文化局,设正副局长、办事员、会计等人员,专管全县文化事业。50年代,文化工作主要配合党的各项中心任务开展活动,兼搞图书借阅。1959至1964年,全县掀起演《刘三姐》热。“文革”中文化工作受到严重摧残,主要演唱八个“样板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文化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以创办城乡文化中心为主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取得了新的成绩。1979年,全县20个公社除水上公社外,都建立了文化站。从1979年到1985年,全县文化基建投资391万元,相当于建国后30年总投资额的8倍。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新华书店、电影公司和电影院、文工团,22个乡镇都有了文化站,其中建成8个城乡文化中心。299个村(街)、1782个自然屯,有136个村屯建立了文化室和386个文艺演出团队。全县文化系统有干部职工381人,农村业余文艺骨干21910人。拥有文化活动场地39.5万多平方米。<br>
 
截至2018年,横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7个,村级服务中心181个。文物保护单位84个(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4个,市级14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8项(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12项,市级20项、县级15),代表性传承人66人(自治区3人、市级13人)。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4个,自治区级2个(广西南山白毛茶圣种生态茶博园、茉莉花产业园建设项目),市级2个。有文化经营场所40家,其中网吧28家,娱乐场所1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5家,印刷企业10家,出版物发行单位51家。完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35个。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26场次,惠及群众11万人次;开展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11场次,受益群众10万人次。完成送戏进基层、进校园和进乡镇、社区、企业开展惠民文艺演出30场,扶持16支乡村社区业余文艺队演出541场;到全县17个乡镇社区放映电影371场,完成年度任务100%,农村放映3349场,完成年度任务100 %。参加南宁市第九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百鸟朝凤》获舞蹈类乡村成年组二等奖、《郁江情》获戏曲小品类三等奖、《美乐花香》获“美在壮乡美乐南宁”文艺专场获银奖、《相约花乡》获音乐类社区组三等奖、《茶韵留香》获舞蹈类乡村中老年组三等奖;《镰舞刀魂》第六届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舞蹈类三等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5项(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13项,市级21项)。<br>
 
'''体育事业'''<br>
 
截至2018年,横县完成2018年南宁市8套为民办实事全民健身路径安装工作;配合完成2017年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健身器材更新项目(6个气排球、羽毛球网柱;27个乒乓球台);完成2018年为民办实事全民健身工程村(屯)级篮球场项项目6个篮球场建设;完成县体育场足球场和跑道改造工程;完成2017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资金扶持的15套健身路径的建设任务;完成2018年南宁市体育局体育扶贫工程(健身路径4条,乒乓球场7个,布及5个乡镇10个贫困村)配合安装验收工作。开展全民健身系列体育活动15场次;举办或组织县级以上体育赛事30场次;竞赛活动获国家级奖牌2枚(金牌1枚、铜牌1枚),自治区级奖牌44枚(金牌17枚、银牌15枚、铜牌12枚)。 <br>
 
'''医疗卫生'''<br>
 
1949年前,横县、永淳各有1间县卫生院,百合、南乡、校椅各有1间分院。横县卫生院有院长和医务人员等14人,设有普通留医室、特别留医室。两县医疗单位共有8张病床,21名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簿弱。社会上以医为业者不足百人。镇龙山区,患病者要步行二三十公里路到山外的邓圩、灵竹、校椅圩看病买药。县内常有疟疾、天花、霍乱等流行病发生。<br>
1952年,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科,工作人员2-6人,接着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文革”期间,卫生科和爱卫会被撤销,在县革命委员会内设卫生服务小组。1972年,恢复卫生管理机构并改名卫生局,设局长1人,副局长2-3人,工作人员4-6人。同时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主任1人,工作人员1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卫生工作进行了改革。一是调整、充实了各个卫生机构的领导班子。县人民医院、中医院、防疫站、保健站和22个乡镇卫生所,按照干部“四化”的要求,到1985年共调整了领导班子成员116人,其中具有大中专文化水平的61人,年龄在40岁以下的42人。二是抓了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全县医务人员在“文革”中的冤假错案共47起已全部平反,符合农转非条件的24名医务人员的家属,已办理完毕。三是做好卫生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从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责、权、利的关系,采取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考工考勤的管理责任制。改变坐等病人上门为积极下乡巡回治疗和增加门诊,方便了群众。仅1985年上半年就收入30多万元,比1984年同期增收了10多万元。中医院和峦城中心卫生院还试行干部聘任制和工人合同制。此外,还认真抓了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抓了《食品卫生法》的宣传、贯彻、落实,以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抓了防疫、保健工作等。1985年,全县各类卫生机构有54个,干部职工1018人,其中有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746人,余为管理和工勤人员。全县22个乡镇都成立卫生协会,共有会员1000人。<br>
截至2018年,横县国有医疗卫生机构23个(县级医院4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县卫生计生监督所1个,中心卫生院6个,卫生院11个)。全县实有病床3865张(县级医疗单位2013张,乡镇卫生院1258张,民营医院594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4.23张。卫生系统职工总人数561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247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139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65人,注册护士1706人。全县村卫生室297个,有乡村医生668人。民营医疗机构288个。个体诊所及厂、矿、场站卫生室281家。政府卫生投入19207.77万元。年内诊疗2982603人次;全县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9551例;全县产妇数13820人,出生活产婴儿14690人,其中男性7462人,女性7228人,男女性别比为103.24:100,全年受理各类卫生许可申请1484件,全部办结。<br>
 
'''社会保障'''<br>
 
截至2018年,横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6.2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5万人。全县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734家,企业职工参保人数28503人。参加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数2.6万人。领取养老金年末人数17.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8.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3.5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0%。全县社会福利设施233个,床位5268张,收养人数2943人。全县年内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3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万人。农村社会救济人数2.4万人。
10,36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