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格魯曼F9F/F-9美洲獅

增加 5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D4Y彗星俯衝轟炸機'''({{lang-ja|すいせい}})乃九九式艦上轟炸機的後繼機型,[[盟軍]]代號「Judy」。<ref>[http://mdc.idv.tw/pwm/aird4y.htm 參考文獻],軍武狂人夢</ref>
==研發簡史==
日本帝國海軍在1936年退出倫敦海軍條約,開始加緊備戰進度,然而長期以來受到限制的軍艦總量無法和美軍等強權比擬,用兵彈性無法提升,一直是大本營難以釋懷的問題。為此,籌獲可搶先敵軍艦隊打擊敵軍主力艦艇的攻擊機一直是海軍的努力方向,在日軍的戰術設計中,俯衝轟炸機主要任務是破壞敵軍航空母艦;同時,為了有更強的主動性及創造先制攻擊機會,海軍攻擊機被要求「具有比對手戰鬥機更長的航程」、「可以和戰鬥機匹敵的速度」<ref name="rekishigunzou200602">海軍 艦上爆撃機「彗星」 古峰文三 歴史群像2006年2月号 P2-5 学習研究社</ref>。由於國內技術無法滿足軍方的規格,日本積極從國外尋求新技術與新機種;1936年,日本引進了2架德國[[亨克爾]][[He 118俯衝轟炸機]];原本想作為十試艦上輕轟炸機的技術母體,然而該機技術仍有許多未能突破的障礙,因此十試艦上輕爆最後未通過帝國海軍的性能測試<ref name="rekishigunzou200602"/>。作為替代方案,艦載攻擊機缺額後來由[[九九式艦上轟炸機|十一試艦爆]]接手,愛知雖然同樣得到亨克爾廠技術援助,但運用設計與技術均較為保守。
不過,日本工程師仍然沒有放棄He-118的技術及設計優點,[[海軍航空技術廠]]的{{link-ja| ''' 山名正夫|山名正夫}} ''' 技術中校在昭和十三年(1938年)授命開發更新型的艦載俯衝轟炸機,該研發項目稱「十三試艦上爆撃機」,技術規格包括:
#極速:280節(約519km/h)
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