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郝德傑

增加 22,305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_ President |name = 郝德傑爵士<br />Sir Andrew Caldecott |honorific-suffix = |image=Sir Andrew Caldecott.jpg |imagesize = 180px |caption = |office…”
{{Infobox_ President
|name = 郝德傑爵士<br />Sir Andrew Caldecott
|honorific-suffix =
|image=Sir Andrew Caldecott.jpg
|imagesize = 180px
|caption =
|office ={{flagicon image|British_Ceylon_flag.svg|size=22px}} [[錫蘭總督]]
|monarch =[[喬治六世]]
|term_start =1937年10月16日
|term_end =1944年9月19日
|predecessor =[[司徒拔|司徒拔爵士]]
|successor =[[亨利·蒙克-梅遜·摩爾|亨利·摩爾爵士]]
|office2 ={{flagicon image|Flag of the Governor of Hong Kong 1910.svg|size=22px}} 第19任[[香港總督]]
|monarch2 =[[喬治五世 (英國)|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喬治六世]]
|term_start2 =1935年12月12日
|term_end2 =1937年4月16日
|predecessor2 =[[貝璐|貝璐爵士]]
|successor2 =[[羅富國|羅富國爵士]]
|birth_date =1884年10月26日
|birth_place ={{UK}}[[肯特郡]][[博克斯利]]
|death_date ={{death date and age|1951|7|14|1884|10|26|df=y}}
|death_place ={{UK}}[[薩塞克斯郡|薩塞克斯]][[伊切諾爾]][[皮爾龐特]]
|party=
}}
'''郝德傑'''爵士,[[聖米迦勒及聖喬治爵級大十字勳章|GCMG]],[[英帝國司令勳章|CBE]],[[聖約翰美德勳章|KStJ]],[[皇家亞洲學會|FRAS]],[[皇家藝術學會|FRSA]]<small>{{Ref label|a|?|none}}</small>({{lang-en|Sir '''Andrew Caldecott'''}},{{bd|1884年|10月26日|1951年|7月14日|catIdx=Caldecott, Sir Andrew}}),[[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5年12月至1937年4月為第19任[[香港總督]],1937年10月至1944年9月任[[錫蘭總督]]。擔任港督前,他曾長期在[[馬來聯邦]]和[[海峽殖民地]]供職,並在1933年至1935年間任[[海峽殖民地輔政司]]。

郝德傑1907年加入[[馬來聯邦]]政府,1924年至1925年間曾獲派回英國任[[大英帝國博覽會]]馬來亞專員,後來調任海峽殖民地輔政司期間曾於1934年2月至11月暫代因病退休的[[金文泰|金文泰爵士]]署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兼馬來聯邦高級專員一職。在[[馬來亞]]任職多年以來,他以善於排難解紛及調和種族關係著稱,官聲卓著,屢獲英廷嘉獎。在港督任內,他帶領港府推動不少革新,其中包括在1936年1月1日正式將原有的[[潔淨局]]改組成[[市政局 (香港)|市政局]],而[[銀禧水塘]]及[[瑪麗醫院]]也在其任內建成。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大陸]]局勢日益動盪,他任內還多次與[[國民政府]]官員舉行會面,並曾於1936年9月於[[廣州]]宴請[[蔣介石]]委員長。

郝德傑出任港督的時間相當短促,在任僅約16個月就因為[[錫蘭]]局勢不穩而於1937年4月16日匆匆卸任離港,調任[[錫蘭總督]]。任內,他對當地的憲政改革要求予以肯定和支持,但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影響,有關改革受到拖延。在任錫蘭總督後期,他見證了[[太平洋戰爭]]爆發,雖然錫蘭一度受[[日本]]攻擊,但未有陷落,他其後於1944年退休返英。郝德傑晚年曾任英政府的殖民地服務任命委員會委員,倡議以一中央部門統籌全球各地的殖民地政務職系詮敘事務,惟有關建議到他身後方獲採納。

郝德傑興趣廣泛,除殖民地事務外,也熱愛[[繪畫]]及精於彈奏[[鋼琴]]。此外,喜歡[[寫作]]的他在早年經常發表有關[[馬來亞]]的文章,晚年曾出版兩本以[[靈異故事]]為題材的[[小說]]。
== 生平 ==
=== 早年生涯 ===
郝德傑在1884年10月26日生於[[英國]][[肯特郡]][[博克斯利]](Boxley),乃安德魯·凱迪克牧師(Rev Andrew Caldecott)及伊莎貝拉·瑪麗·約翰遜(Isobel Mary Johnson)所生之長子。<ref name="DNB">O'Regan (2004)</ref>郝德傑的母親伊莎貝拉是斯坦寧·約翰遜牧師(Rev Stenning Johnson)之女。<ref name=DNB/>郝德傑另外有一名胞弟名叫約翰·萊斯利·凱迪克中尉(Lieutenant John Leslie Caldecott,1886年-1914年),約翰原於[[皇家衛戍部隊砲隊]](Royal Garrison Artillery)服役,曾任[[尼亞薩蘭總督]]的[[副官]],後來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1914年9月9日戰死於[[非洲]][[尼亞薩蘭]](今[[馬拉威]]),遺體葬於當地的[[卡龍加]][[卡龍加軍人墳場|軍人墳場]](Karonga War Cemetery),終年28歲。<ref>"Malawi" (retrieved on 12 May 2009)</ref>

郝德傑早年入讀位於[[拉特蘭]]的[[阿賓漢姆學校]](Uppingham School),在校內屢獲[[獎學金]],其後又憑獎學金考入[[牛津大學]][[牛津大學艾克塞特學院|艾克塞特學院]]。<ref name=DNB/>郝德傑在大學校內的學業同樣優異,除了獲得獎學金外,他在第一次古典文學考試(Classical Honour Moderations)獲三級榮譽,以及在1907年的古典文學考試獲二級榮譽成績,並於同年取得[[文學士]](B.A.)學位畢業。1948年,他獲母校艾克塞特學院選為榮譽院士。<ref name=DNB/><ref name="WHO">"CALDECOTT, Sir Andrew" (1996)</ref>

=== 殖民地生涯 ===
==== 馬來亞生涯 ====
從大學畢業後,郝德傑旋於1907年11月獲[[殖民地部]]聘任為[[馬來聯邦]][[官學生]],最初先後被派到[[馬來亞]]的[[檳城]][[印度人]]入境事務總監辦事處和[[巴生市|巴生]]印度人入境事務助理總監辦事處工作。<ref>''Perak Government Gazette'' (1908), p.2.</ref><ref>''The Pahang Government Gazette'' Vol. 13 (1910), p.iii.</ref>其後,他於1909年署任[[日拉務]](Jelebu)[[理民官]]、1911年改任署理[[瓜拉庇勞]](Kuala Pilah)理民官、同年出任日拉務理民官,翌年重任署理瓜拉庇勞理民官。<ref name="colonial1923">''The Dominions Office and Colonial Office List'' (1927), p.615.</ref>1913年,他獲調到中央,於[[吉隆坡]]的[[聯邦司署]](Federal Secretariat)擔任勞工署副署長(Deputy Controller, Labour),<ref name=colonial1923/>1914年轉任署理布政司助理秘書,至1916年任聯邦司署二等助理秘書,1920年出任署理政府助理秘書。<ref name=colonial1923/>郝德傑在1922年9月返回英國休假,期間於1923年1月接受特別任命,出任[[大英帝國博覽會]]馬來亞專員,以協辦於1924年至1925年間在[[倫敦]][[溫布萊]]舉辦的大英帝國博覽會,並負責專門統籌博覽會內的馬來亞館(Malaya Pavilion),直到1925年12月卸任為止。<ref name=WHO/><ref name=colonial1948/>英廷其後於1926年向他頒授[[英帝國司令勳章|CBE勳銜]],以肯定他在籌設馬來亞館方面的工作。<ref name=cbe/>

1926年3月,郝德傑重返馬來亞[[怡保]]出任都市規劃官(Town Planning Administrator)兼州務土地估價官(State Valuer);<ref name="colonial1948">''The Colonial Office List'' (1949), p.423</ref>任內於1927年分別獲委任為房屋調查委員會(Housing Enquiry Committee)和工務司署調查委員會(Public Works Department Enquiry Committee)主席,就房屋供應不足和提升工務司署效率等議題展開研究。<ref name=colonial1948/>1927年7月,他獲委任為馬來亞勞工署副署長兼署理[[海峽殖民地]]次官,至1928年以甲一級官學生身份獲擢升為海峽殖民地及馬來聯邦郵政事務司。<ref name=colonial1948/>他此後一度被重新派到地方工作,當中包括在1929年署任森美蘭[[參政司]](Resident),翌年署任[[霹靂州]]參政司一職,以及在1931年正式出任[[雪蘭莪]]參政司。<ref name=colonial1948/>1932年3月,郝德傑獲進一步陞遷,以額外參事身份調回中央出任[[馬來聯邦布政司]],1933年12月改任[[海峽殖民地輔政司]]。<ref name=colonial1948/>1934年2月,時任[[海峽殖民地總督]][[金文泰|金文泰爵士]]因病宣佈退休,郝德傑遂任署理海峽殖民地總督兼馬來聯邦高級專員一職,署任總督期間,他秉承了金文泰爵士的方針,繼續將中央權力下放地方。<ref name="caldecott">"Sir Andrew Caldecott - Distinguished Services Rendered in Straits and F.M.S. - 28 Years Endeared Him to All Classes" (12 December 1935)</ref>至同年11月新督上任後,郝德傑重任輔政司。<ref name=colonial1948/>

郝德傑在馬來亞供職凡28年,期間曾任各種官職,皆以極具辦事效率著稱,再加上他在地方善於排解糾紛,調和各族關係,所以甚得民心,備受輿論好評。<ref name=DNB/><ref name=caldecott/>為表彰郝德傑的貢獻,英廷於1932年向他頒授[[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同袍勳章|CMG勳銜]],<ref name=cmg/>後來又於1935年元旦授勳名單中冊封他為[[下級勳位爵士]]。<ref name=kt/>1935年5月,[[香港總督]][[貝璐|貝璐爵士]]退休,郝德傑遂於7月獲任命接替貝璐為第19任港督兼三軍總司令。<ref>"[https://www.thegazette.co.uk/London/issue/34415/page/4343 Issue 34415]", ''London Gazette'', 6 July 1937, p.15.</ref>郝德傑在1935年12月12日由[[新加坡]]抵達[[香港]],<ref name="HONGKONG">"Hong Kong" (retrieved on 12 May 2009)</ref>同日新任駐港三軍司令[[巴度苗|巴度苗少將]](Major General A W Bartholomew)亦剛好乘同一輪船抵港,故兩人一同於[[皇后碼頭]]就任履新。<ref>〈郝德傑十二日抵港,本港紳商準備歡迎〉(1935年12月7日)</ref><ref>〈郝德傑爵士,今日到港就任香港總督〉(1935年12月12日)</ref>與之前歷任港督不同的是,郝德傑履新時沒有佩劍,亦沒有穿著殖民地官服,他是歷史上首位身穿洋服,頭戴禮帽上任的港督。<ref name=Spurr166/>

==== 香港總督 ====
===== 各項新政 =====
郝德傑就任港督以前,[[中國大陸]]的[[國民政府]]剛好宣佈放棄[[銀本位]],以致同樣奉行銀本位的港元大幅升值,兌換價相當波動。港府隨後於1935年11月9日的臨時[[立法局]]會議中宣佈廢除銀本位制度,並首度將港元與[[英鎊]]掛勾,匯率維持於大約每16港元兌一英鎊,以尋求設法穩定港元幣值,便利貿易。<ref name="Spurr166">Spurr (1995), p.166.</ref>為作出相應配合,郝德傑上任後,港府開始收回及停止鑄造[[銀幣]],並改以[[鎳]]鑄造輔幣,以防[[銀|白銀]]流失,另外,港府又加入其他主要發鈔銀行,參與發行紙幣,以維持貨幣的流通量。<ref name="HKHISTORY23940">張連興(2007年6月),頁239至240。</ref>

[[File:HKG hkd1 1935 o.jpg|thumb|280px|right|港府於1935年首次自行發行[[香港一元紙幣|一元紙幣]],紙幣配上英皇[[喬治五世]]肖像]]
另一方面,為了減輕政府開支,讓更多[[華人]]投身政府,以及拉近官民關係,郝德傑任內確立港府[[公務員]]體系的本地化政策。在1936年,他規定港府日後聘請公務員時,必須先於本地作出招聘,假如本地無合適人選,方才改於[[英國]]或海外進行招聘。<ref name=Spurr166/>郝德傑的本地化政策,使到[[護士]]等不少專業職系可以就地招聘華人出任,成本相比海外招聘大大降低。<ref name=Spurr166/>不過,對於[[官學生]](即[[政務主任]])及其他高級及敏感的職位而言,卻繼續於英國本土進行招聘,所以實際上,郝德傑任內推出的公務員本地化政策相當有限,港府要到1948年才正式委任首位華人政務官,而公務員本地化政策在[[香港1960年代|1960年代]]才開始大力推行,<ref>王賡武(1997年),頁133至134。</ref>至於[[布政司]]及[[財政司]]等高位更遲至[[香港主權移交]]前夕,才由華人出掌。

在市政改革方面,郝德傑繼續前任港督[[貝璐|貝璐爵士]]的政策,著手改組原有的[[潔淨局]]為[[市政局]]。根據前任政府通過的《1935年市政局條例》,郝德傑在1936年1月1日正式設立市政局,以取代早於1883年成立的潔淨局。在新成立的市政局設有13個議席,其中5席為官守議席,分別由衛生局長、[[醫務總監]]、工務司、[[華民政務司]]及[[香港警隊|警察司]]出任,<ref name="HKHISTORY238">張連興(2007年6月),頁238。</ref>另外6席為非官守委任議席,餘下兩席為民選議席,為潔淨局成立以來首創。不過,由於當時的合資格選民必須為認可[[陪審團|陪審員]],因此選民人數相當稀少,而公眾普遍對市政局選舉的反應亦極其冷淡。<ref name="Spurr16668">Spurr (1995), pp.166 & 168.</ref>隨後市政局舉行了首次選舉,但兩席民選議席只有一人參選,反映公眾對此並不熱衷。<ref name=Spurr16668/>市政局成立之初,與前潔淨局一樣主要關注[[衛生]]問題,而隨著[[中國大陸]]不斷有難民因逃避紛亂局勢而湧入香港,市政局亦對樓宇規例作出關注。然而,由於國內局勢愈益動盪,香港的衛生情況逐漸惡化,而住房問題亦成為戰前港府的一大考驗。<ref name=HKHISTORY238/>除市政局外,郝德傑於1936年委任[[羅旭龢|羅旭龢爵士]]為[[行政局]]華人代表,以接替退休的[[周壽臣|周壽臣爵士]]。<ref name="kotewall">Carroll (2012), pp.230-232.</ref>羅旭龢在此後一直出任行政局華人代表,不過他在1941年[[香港淪陷]]後轉投日治政府,結果在香港重光後,被港府永不敘用。<ref name=kotewall/>

===== 其他發展 =====
[[File:HK ShingMumReservoir MemorialStone.JPG|left|thumb|260px|[[銀禧水塘]]落成碑記]]
在社會發展方面,港府歷年來的多項基建工程相繼在郝德傑任內落成,當中包括先後在1937年建成的[[銀禧水塘]](又稱城門水塘)及[[瑪麗醫院]],前者大大舒緩了供水不足的問題,而後者則是當時全[[遠東]]規模最宏大的醫院。<ref name="HKHISTORY241">張連興(2007年6月),頁241。</ref>另外,香港的航空交通在其任內亦有長足發展,在1936年,港府將位於[[九龍]]的[[啟德機場]]改作民用機場,同年3月24日,[[英國航空|帝國航空]]首架由[[檳城]]開出的客機抵達啟德機場,標誌著香港開始有定期的航機客運服務。當日為了隆重其事,儘管機上只有16袋信件及一名乘客,但郝德傑仍親到機場迎迓。<ref name="Spurr168">Spurr (1995), p.168.</ref>而自從帝國航空提供往返香港及檳城的定期客運服務後,從香港可以乘搭飛機,以轉機的形式抵達[[倫敦]]。繼帝國航空後,不少航空公司亦開始將航線伸延至香港,使香港的航線規模不斷擴充。在1936年10月,[[泛美航空]]開通往來香港與[[菲律賓]][[馬尼拉]]的航線,而有關服務後來更於1937年延伸至[[美國]][[三藩市]]。<ref name=Spurr168/><ref name=HKHISTORY241/>

郝德傑爵士對中、港關係亦深表關注,而其時[[中國大陸]]的局勢日益不穩,故兩方政府的接觸亦頗為頻密。在1936年9月,郝德傑出訪[[廣州]],拜會[[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期間他於9月18日在[[沙面]]英國領事館宴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等人。<ref name="HKHISTORY23738">張連興(2007年6月),頁237至238。</ref>郝德傑返港後,[[廣東省]]政府主席[[黃慕松]]與[[廣州市]]市長[[曾養甫]]復於同年11月抵港回訪郝德傑。黃慕松於任內猝逝後,新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吳鐵城]]又在1937年4月官式訪問郝德傑。不過由於郝德傑未幾調離香港,故此沒有機會回訪。<ref name=HKHISTORY23738/>至於郝德傑卸任以後,大陸時局急速惡化,在同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更爆發全面的[[第二次中日戰爭|中日戰爭]],所以一直到1938年7月,繼任港督[[羅富國|羅富國爵士]]才有機會代郝德傑回訪吳鐵城,但當時[[日軍]]已經進犯廣東省,局勢比郝德傑任內更為動盪。<ref name="HKHISTORY251">張連興(2007年6月),頁251。</ref>

在1937年,由於[[錫蘭]]局勢不穩,善於調和種族關係的郝德傑遂獲英廷任命為[[錫蘭總督]]兼三軍總司令,並於4月16日離港,結束在任港督一職前後僅約16個月,<ref name=HONGKONG/>成為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港督之一,{{efn|歷史上在任時間最短的[[港督]]是首任的[[砵甸乍|砵甸乍爵士]],只有不足11個月(1843年6月-1844年5月),但由於他出任港督時已擔任護督近兩年,因此實際在任時間比郝德傑還要長。另外,第21任港督[[楊慕琦|楊慕琦爵士]]雖然在任6年(1941年9月-1947年5月),但其中有近四年的時間淪為戰俘,實際在任的時間僅約15個月,比郝德傑要短。<ref name=HONGKONG/>}}上任錫蘭總督前,英廷又向他頒贈[[聖米迦勒及聖喬治爵級司令勳章|KCMG勳銜]],以示嘉獎。<ref name=kcmg/>跟馬來亞一樣,郝德傑在港時官聲甚佳,故其卸任消息傳出後,坊間一度有民眾上書要求郝德傑留任,但未能成事。<ref name=DNB/>至於對郝德傑本身而言,他上任港督前未曾到訪過香港,事實上對香港感到一定的陌生,相反,他對服務多年的馬來亞仍有深厚的感情,並嘗言在港的時間每天都在想起馬來亞,還希望一有機會便回到馬來亞工作。<ref name="HKHISTORY237">張連興(2007年6月),頁237。</ref>

==== 錫蘭總督 ====
郝德傑上任錫蘭總督以前,前任總督[[司徒拔|司徒拔爵士]]反對修訂錫蘭於1931年制定的《[[多諾莫爾憲法]]》(Donoughmore Constitution)以建立[[責任政府]],引起輿論爭議,甚至一度陷入憲制危機。<ref>De Silva (1981), pp.539-540.</ref>郝德傑在1937年10月16日抵達錫蘭履新後,<ref name="Ceylon">"Sri Lanka" (retrieved on 12 May 2009)</ref>隨即以務實手段化解危機,並於1937年11月開展有關修憲的公眾諮詢,然而他於翌年6月公佈改革報告後,[[錫蘭國務會議]]始終未能就修憲達成最終共識,其中少數族裔,如[[泰米爾|泰米爾人]]和[[穆斯林]]社群等等的地位,以及他們在議會內的議席比例問題,仍然成為憲改紛爭的主要焦點所在。<ref name=DNB/>


不久以後,由於[[太平洋戰爭]]在1941年爆發,憲改問題一時間被迫擱置,不過在郝德傑於1941年及1943年兩度爭取後,英廷終在1944年授意成立一委員會處理憲改問題,有關委員會後來促成錫蘭於1948年取得自治領地位而獨立。<ref name=DNB/>郝德傑任內對憲改採取積極正面的態度,使他得到不少如[[斯蒂芬·森納那亞克|D·S·森納那亞克]]及[[朱尼厄斯·理查德·賈亞瓦德納|J·R·賈亞瓦德納]](J. R. Jayewardene)等等的政治領袖的支持及肯定。<ref name=DNB/>而為表揚郝德傑的努力,英廷於1941年英皇壽辰授勳名單中向他賜予[[聖米迦勒及聖喬治爵級大十字勳章|GCMG勳銜]]。<ref name=gcmg/>

二戰期間,錫蘭雖然受到[[日軍]]進攻,但幸而未有失守,可是其他如[[香港]]及[[新加坡]]等等的英國殖民地卻相繼投降,落入日軍之手。1942年馬來亞淪陷後,英廷決定委任原本為英軍東方艦隊總司令的[[海軍上將]][[傑弗里·萊頓|傑弗里·萊頓爵士]](Admiral Sir Geoffrey Layton,1884年-1964年)為錫蘭三軍總司令,結果郝德傑停任三軍總司令,但繼續出任總督,地位比萊頓要低一級。<ref>"LAYTON, Admiral Sir Geoffrey" (1996)</ref><ref name=DNB/>郝德傑爵士原本對此深表不滿,並在私底下向殖民地部以辭職相要脅,但最後他仍接受了有關安排。<ref name=DNB/>雖然如此,郝德傑與萊頓兩人在戰時緊密合作,有效確保錫蘭在戰時的安全。<ref name=DNB/>1943年,郝德傑還讓出位於[[康提]]的總督別院,給予[[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總司令[[路易斯·蒙巴頓,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蒙巴頓勳爵]]進住,以方便指揮設於附近的[[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東南亞司令部]]。<ref name=DNB/>

郝德傑在任錫蘭總督期間的身體健康狀況大不如前,他因為[[髖]][[關節炎]]而導致有長短腿,而且每每開始步行的時候都感到特別痛楚,不過他仍堅持多做運動,並時常與妻子遊歷錫蘭的郊野。<ref name="oregan51">O'Regan (1994), p.51.</ref>除了髖關節炎以外,他在1938年8月因[[扁桃體炎]]而要動手術切除[[扁桃腺]],其後還要在同年11月前往[[英屬印度|印度]][[馬德拉斯]]接受專科放射治療。<ref name=oregan51/>雖然健康倒退,再加上妻子在1943年意外逝世一事對他構成沉重打擊,但他仍堅持履行職務,一直到二戰後期的1944年9月19日才卸任返英,開展退休生涯。<ref>O'Regan (1994), p.61.</ref><ref name=Ceylon/>

=== 晚年生涯 ===
返英退休以後,郝德傑在1944年獲英廷委任為殖民地服務任命委員會(Colonial Service Appointments Board)委員,任內致力於協助推動英國殖民地獨立及組建[[英聯邦]]。為此,他在委員會內大力倡議設立一中央機構,統籌全球各地的殖民地政務職系詮敘事務,另外又在《[[泰晤士報]]》表達其看法。不過,其建議未獲採用,最後導致他在1947年從委員會請辭。<ref name=DNB/>一直到數年以後,英政府重新考慮有關建議,終於在1954年設立[[女皇陛下海外公務員系統]](HM Overseas Civil Service),從而著手加快各殖民地的獨立進程。<ref name=DNB/>

在任錫蘭總督期間經常因病不適的郝德傑,晚年也備受疾病困擾。在1951年初,郝德傑的健康狀況突然崩潰,並因[[腎衰竭]]而一度陷入昏迷。雖然郝德傑後來恢復清醒,健康有好轉跡象,但病情未幾再度急劇惡化,終於1951年7月14日病逝於[[薩塞克斯]](Sussex)[[伊切諾爾]](Itchenor)[[皮爾龐特]](Pierpoint)家中,終年66歲。<ref name=DNB/><ref>O'Regan (1994), pp.83-84</ref>郝德傑死後,[[香港政府]]為表哀悼,所有政府機關一律於同年7月16日下半旗致哀。<ref>〈郝德傑逝世,各機關下半旗誌哀〉(1951年7月17日)</ref>
4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