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4
次編輯
變更
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古代[[職官]]名。為[[君主]]近臣,依君主詔命行事。
==歷史==
===中國===
[[漢代]]初期分為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漢武帝]]時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為掌議論之官,大夫中以光祿大夫最顯要,[[西漢]]後期,[[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祿大夫陞遷上來。[[晉代]]始於光祿大夫外加置'''左光祿大夫'''及'''右光祿大夫'''。
[[隋煬帝]]以九大夫和「八尉」十七階構成本階,[[九大夫]]即:'''光祿大夫''',從一品;'''左光祿大夫''',正二品;'''右光祿大夫''',從二品;'''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正議大夫''',正四品;'''通議大夫''',從四品;'''朝請大夫''',正五品;'''朝散大夫''',從五品。
[[唐代]]、[[宋代]]以後成階官之名,為從二品官員。[[元代]]又升為從一品,[[明代]]以'''特進光祿大夫'''爲文職[[散官]]最高官階。
[[清代]][[順治]]年間文職正從一品均稱'''光祿大夫''',在光祿大夫前加「[[特進]]」二字,為正一品官,是文臣最高階官。
==歷史==
===中國===
[[漢代]]初期分為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漢武帝]]時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為掌議論之官,大夫中以光祿大夫最顯要,[[西漢]]後期,[[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祿大夫陞遷上來。[[晉代]]始於光祿大夫外加置'''左光祿大夫'''及'''右光祿大夫'''。
[[隋煬帝]]以九大夫和「八尉」十七階構成本階,[[九大夫]]即:'''光祿大夫''',從一品;'''左光祿大夫''',正二品;'''右光祿大夫''',從二品;'''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正議大夫''',正四品;'''通議大夫''',從四品;'''朝請大夫''',正五品;'''朝散大夫''',從五品。
[[唐代]]、[[宋代]]以後成階官之名,為從二品官員。[[元代]]又升為從一品,[[明代]]以'''特進光祿大夫'''爲文職[[散官]]最高官階。
[[清代]][[順治]]年間文職正從一品均稱'''光祿大夫''',在光祿大夫前加「[[特進]]」二字,為正一品官,是文臣最高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