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5
次編輯
變更
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為[[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中國書法|墨寶]],以[[行書]]寫成,實為一封信。此帖材質為紙本,尺寸縱23[[公分]],橫14.8公分。現存一般認為是[[唐代]]精摹本,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歷史==
此帖是由王羲之寫給其友人,一般認為原帖已不存在,現存本應為唐代摹本。明代鑑賞家詹景鳳認為[[趙孟頫]]行書受到此帖影響。
[[明朝|明]]、[[清朝|清]]年間,為降清明官[[馮銓]]所藏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馮銓之子[[馮源濟]]將此墨本呈獻給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一起放在宮內「[[三希堂]]」中,成為「三希堂」第一珍品。到1795年間,乾隆皇帝共親自御筆題識71則,晚年因視力不佳,改由董誥代筆三則,可見乾隆皇帝對此帖之熱愛。
== 原文 ==
<br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Wide image|The_Calligraphy_Model_Sunny_after_Snow_by_Wang_Xizhi.jpg|3000px|《快雪時晴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dir=rtl}}
== 批评 ==
[[周汝昌]]认为此帖不能反映王羲之的笔法,不必取法。<ref>{{cite book |author1=周汝昌 |editor=周伦玲 |title=永字八法 |publisher=何林夏 |isbn=978-7-5495-6615-0 |pages=78-79 |edition=2版 |quote=《快雪时晴》帖我认为不能代表王的真笔法,学不好很容易成为赵子昂(乾隆就是专学这种),可不必取法。}}</ref>
==歷史==
此帖是由王羲之寫給其友人,一般認為原帖已不存在,現存本應為唐代摹本。明代鑑賞家詹景鳳認為[[趙孟頫]]行書受到此帖影響。
[[明朝|明]]、[[清朝|清]]年間,為降清明官[[馮銓]]所藏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馮銓之子[[馮源濟]]將此墨本呈獻給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一起放在宮內「[[三希堂]]」中,成為「三希堂」第一珍品。到1795年間,乾隆皇帝共親自御筆題識71則,晚年因視力不佳,改由董誥代筆三則,可見乾隆皇帝對此帖之熱愛。
== 原文 ==
<br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Wide image|The_Calligraphy_Model_Sunny_after_Snow_by_Wang_Xizhi.jpg|3000px|《快雪時晴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dir=rtl}}
== 批评 ==
[[周汝昌]]认为此帖不能反映王羲之的笔法,不必取法。<ref>{{cite book |author1=周汝昌 |editor=周伦玲 |title=永字八法 |publisher=何林夏 |isbn=978-7-5495-6615-0 |pages=78-79 |edition=2版 |quote=《快雪时晴》帖我认为不能代表王的真笔法,学不好很容易成为赵子昂(乾隆就是专学这种),可不必取法。}}</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