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97
次編輯
變更
瓯剧
,無編輯摘要
2008年6月7日,瓯剧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国务院批准列入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编号Ⅳ-106。
==历史沿革==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 [[ 历史 ]] ,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 [[ 高腔 ]] 、 [[ 昆曲 ]] 、 [[ 徽戏 ]] 、 [[ 皮黄 ]] 等剧种的 [[ 唱腔 ]] 曲调,十分丰富多彩。瓯剧唱腔分“正乱弹”和“反乱弹”;正乱弹主要曲调有【慢乱弹】【二汉】【玉麒】【流水】【小桃红】等;反乱弹有【锦翠】【洛梆子】【反流水】【反紧板】等。
温州瓯剧,原名“温州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多声腔剧种,史来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兼唱髙腔、昆腔、徽调(皮篑)、滩篑、 [[ 时调 ]] 六种声腔唱调。1959年,以温州古称“东瓯(王国)”,又有瓯江流贯全境,因改称“瓯剧”,并以其为 [[ 剧种 ]] 名行于世。
明 [[ 嘉靖 ]] 年间(1522-1566), [[ 海盐腔 ]] 迅速占领了温州城乡。
清代,由于它 [[ 声音 ]] 高亢,被泛称为“高腔”,是时已流布于全国各地。古来 [[ 戏曲音乐 ]] 的发展,有其极大的广泛性、群众性和流动性,它们之间相互吸收影响,乃至催化、合化,本不足奇。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府将残存的“凤玉班”、“新凤玉班”、“新新凤玉班”(“胜凤玉班”)合组为“温州胜利乱弹剧团”;其后,又先后将“更新”、“红星”两个乱弹班的部分骨干充实于“胜利”,几经整合,成为后来建团模制。
1957年起,政府从又先后选派(调)一些 [[ 政治 ]] 、 [[ 行政 ]] 及业务创作干部扩充剧团班子、队伍,形成一个体制较为完善、力量较为强大的戏曲编演团体。
1959年,经政府批准,改名为“瓯剧”,并为“全民所有制剧团”。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在“温州杂剧”(南戏)的故乡,迄今仍活跃着具数百年历史的,集“高”、“昆”、“乱”、“徽”、“滩”、“时”六种声腔唱调于一剧种的古老剧种,且世代繁衍于 [[ 南戏 ]] 故里,这在我国戏剧历史上,是很独特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9]
学术价值:由我国“南戏”直接繁衍的古“ [[ 四大声腔 ]] ”,在今天,世上仅存“高腔”与“昆腔”两种。这两种,在瓯剧中史来都有留存和 [[ 演唱 ]] ,绵延至今。拥有此二腔者,全国不多,一直生存在南戏故里者,唯瓯剧。[9]
艺术价值:瓯剧剧目的丰富,音乐的浩博, [[ 脸谱 ]] 的独具,表演的独到,生活气息之浓郁,融(温州)“小南拳”打斗之闹猛, [[ 藤牌 ]] (阵)舞、浮缸舞之独特等 [[ 艺术 ]] 风范,深深根植于浙南群众之中。[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