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61
次編輯
變更
大平调
,無編輯摘要
==历史沿革==
[[康熙]]二十一年(1682),[[濮阳市|濮阳]]下堤艺人集资捐粮,仿[[官宦]][[朝服]]做麻布箱衣,正式登台演出,并改名“开州平”。这样的板凳头戏班仅濮阳一县就有数十班,最终发展成为[[ 大平调]] 的一个主要支派。
大约1820年前后,东路大平调经[[东明县]]传到了[[菏泽]]、[[曹县]]一带,吸收山东民间武术和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表演程式,使平调逐渐山东化,形成了大平调这一独立剧种。清末民初,在黄河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活跃着十几个大平调班社,并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三个地域流派分支。一是以开州(濮阳)为中心的开州平,二是以滑县为活动中心的西路大平调(亦称滑县大平调),三是以东明为活动中心的东路大平调。
清[[乾隆]]年间,开州大平调成为敬神的大戏,在“板凳头”演出的同时,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剧团,如清丰的[[洪家班]]、南乐的万家班、濮阳的范家班。儿歌所唱: “[[乾隆]]通宝满地抓,强似打狗串成家,花花世界玩一玩,来世转生帝王家。”反映了高台演出的盛况。随着演出团体的增加,竞争在所难免。濮阳桑寨六月十二水神会上,三家为提高声誉,呕心沥血巧创绝技, “吊辫子”、 “盘叉”、 “沿铡刀”、“打五把彩”、 “大上吊”等诸多绝技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由此形成濮阳大平调不同于其他地方大平调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之后通称为[[ 大平调]] 。它以曹州(今山东菏泽市)为中心,跨越鲁、豫、苏、皖、冀五省边缘地带,西到[[郑州市|郑州]]陈州(今淮阳),南到徐州、亳州,东到济宁兖州,北到大名,号称流行五省八州。
[[新中国成立]]后,又创编了一批现代剧目,演出后获得良好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