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兌悅門

增加 27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兌悅門'''俗稱[[咾咕石]]城門,是[[臺南市]]中西區的[[國定古蹟]]。
位於正西方,屬於[[八卦]]中的「兌」方,故取名為兌悅,為昔日[[臺灣府城]]西外城三座城門中唯一僅存,也是臺南市現存四座城門中唯一具有 [[ 通行 ]][[ 功能 ]] 的城門。
城門所在地是昔日[[五條港]]的[[新港墘]]港。
== 歷史 沿革 ==清[[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張丙之役]]後, 清廷 大幅在臺灣府城各城門增建甕城,臺灣府城之西外城 、東外城 因此 同時 建造 ,範圍從[[靖波門]](小西門)延伸到[[鎮北門]](小北門),將[[鎮海門]](大西門)包覆住
建造於清道光十五年 西外城的範圍從[[靖波門]] 西 元1835年 時增建。因建造基座使用延伸到[[ 珊瑚礁鎮北門]] 又稱為咾咕石 (小北門) 又名咾咕石城 將[[鎮海門]](大西門)包覆住
兌悅門建造於清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時增建。建造基座因使用[[珊瑚礁]]岩又稱為咾咕石,又名咾咕石城。 兌悅門為當時台灣府城大西門的外城。與小西門的外城<奠坤門>、小北門的外城<拱乾門>共同築成一道外城,抵禦海盜騷擾。 日治時期城牆因 闢建道路而拆除, 現存城門只剩下大東門、大南門、小西門、兌悅門四座; 唯有兌悅門、門內的<修造咾咕石街路頭碑記>、石獅爺仍在 。城門卻保留了下來
== 建築特色 ==
兌悅門高四公尺,厚三公尺。門洞寬三公尺,上做半圓拱形,用紅磚砌築。門座內側設有踏階,供登城之用。
其基座以[[咾咕石]]為材料,再砌上紅磚、 白灰粉刷。
城門西立面並設置[[垛牆]][[鎗口]]。
1,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