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皮埃尔·高乃依

增加 13,42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Biography | subject_name = 皮埃尔·高乃依 | image_name     = File:高乃依1.jpg|缩略图|居中|[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90e7bec54e…”
{{Infobox Biography
| subject_name = 皮埃尔·高乃依
| image_name     = [[File:高乃依1.jpg|缩略图|居中|[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90e7bec54e736d1635e939e90504fc2d46269d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 [http://www.verydaily.com/history/event-2321.html 来源于非常日报] ]]
Pierre Corneille 2.jpg|250px|right
| image_size = 200px
| image_caption = 皮埃尔·高乃依
| date_of_birth = 1606年6月6日
| place_of_birth = {{flagicon|Kingdom of France}} [[法国]][[诺曼底省]][[鲁昂]]
| date_of_death = 1684年10月1日
| place_of_death = {{flagicon|Kingdom of France}} [[法国]][[巴黎]]
| occupation = [[剧作家]]
}}

'''皮埃尔·高乃依'''({{lang-fr|Pierre Corneille}},{{bd|1606年|6月6日|1684年|10月1日|catIdx=C}}),男,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鲁昂]],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剧作家|作家]]。

==简介==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与[[莫里哀]]、[[拉辛]]并称法国古典戏剧三杰。主要作品有《[[熙德]]》、《[[西拿]]》、《[[波利耶克特]]》和《贺拉斯》等。他的剧作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对当时的法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生平==

===早期生涯===

高乃依生于鲁昂一个殷实的小资产阶级家庭,祖父是[[诺曼底]]议会的掌玺参事,父亲在鲁昂子爵领地担任水泽森林特别管理<ref>{{Cite web |url=http://manage.future.org.cn/article/23181.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7-11-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63606/http://manage.future.org.cn/article/23181.htm |archive-date=2016-03-04 |dead-url=yes }}</ref>。

作为六个孩子中的长子,他先在耶稣会设立的学校念书,毕业后,又潜心攻读法律,1628年学成以后父亲为他买了两个职位:鲁昂王家水泽森林事务律师和法国海军部驻鲁昂律师。一年后,爱情失意的高乃依开始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喜剧]]《梅里达》(Mélite),并于同年在[[巴黎]]上演,结果大受欢迎。

之后,高乃依又连续创作了《克利唐德》(Clitandre)、《寡妇》(la Veuve)、《皇家广场》(la Place Royale)等3部喜剧、3部悲喜剧和1部悲剧《梅黛》(Médée),与当时充斥舞台的一些杂乱无章的作品相比,他的剧本风格较为简朴,时代气息较强,反映了当时[[巴黎]]社会的风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五作家社(Les Cinq Auteurs)===

对高乃依来说,1634年是重要的一年,他被选中为[[红衣主教]][[黎塞留]]到鲁昂的访问作诗。他的诗作引起了后者的注意,被纳入“五作家社”。“五作家社”是黎塞留亲自领导的剧作社,秉承黎塞留的旨意进行创作,以强调道德为主。由黎塞留提出构思,剧作家完成剧本创作。高乃依由此领到一笔丰厚的年俸,并能涉足上流社会的[[沙龙]]。

然而,高乃依认为黎塞留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创作自由。由于与黎塞留意见不和,高乃依在首份合约到期后退出五作家社,回到鲁昂。

===熙德===

1636年,高乃依根据[[西班牙]]英雄传奇创作的悲剧《'''[[熙德]]'''》在巴黎公演,轰动全城,取得辉煌的成功,“像《熙德》一样美”成了一句成语。<ref> Henri Martin 《Histoire de France, depuis les temps les plus reculés jusqu'en 1789》,Furne,1880 P.136</ref>。《[[熙德]]》被认为是高乃依最成功的剧作,主人公的原型是西班牙民族英雄[[熙德|罗德里戈·迪亚斯·德·维瓦尔]],或称熙德(El Cid Campeador)。

在1637年的上演版本中,《熙德》被称作[[悲喜剧]]。尽管《熙德》在当时大受欢迎,但它的创作背离了经典戏剧的[[三一律]],为此招致各种批评,引发了关于戏剧创作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的论战,史称“《熙德》的论战”。刚刚成立不久,在黎塞留主导下对法国[[文艺界]]进行控制的[[法兰西学院 (机构)|法兰西学院]]认为《熙德》虽然成功,但存在“瑕疵”,因为《熙德》没有遵守“[[三一律]]”的原则,即“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和“同一事件”,黎塞留要求对《熙德》进行彻底的评析。

论战是以发行小册子的形式进行的。对《熙德》的道德指责主要集中在戏剧的作用上,认为戏剧的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教育,而《熙德》不仅对黎塞留所禁止的决斗进行辩护,而且选择西班牙的传奇作为题材(当时法国正与西班牙交战)。此外,高乃依过于高傲的态度也引起了其他作家的不满。

当时著名的剧作家[[乔治·德·斯居台利]](Georges de Scudéry)在他的《对〈熙德〉的观察》中严厉批评《熙德》,并写信要求[[法兰西学院 (机构)|法兰西学院]]对《熙德》进行评价<ref>{{cite web |url=http://www.languages.ttu.edu/faculty/snell/le_cid%20ce%20qui%20se%20passait%20en%201636%2037.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7-11-13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17210715/http://www.languages.ttu.edu/faculty/snell/le_cid%20ce%20qui%20se%20passait%20en%201636%2037.htm |archivedate=2007-09-17 }} </ref>。[[法兰西学院 (机构)|法兰西学院]]遂于1637年12月托[[让·夏普兰]](Jean Chapelain)将观点发表在《法兰西学院对悲喜剧熙德的观感》(Sentiments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 sur la tragi-comédie du Cid)中。

在巨大的压力下,高乃依选择了沉默。他退出了公众视野,回到鲁昂。

===回应===

隐居3年之后,高乃依于1640年再次出现在巴黎戏剧界。《熙德》遭受的批评使高乃依决心写出遵循三一律的作品,这在他接下来的三部作品:[[贺拉斯]](Horace,1640)、[[西拿]](Cinna,1643)和[[波利耶克特]](Polyeucte,1643)中得到了体现。这三部作品和《熙德》并称为高乃依的“经典四部曲”。

作为对[[法兰西学院 (机构)|法兰西学院]]的回应,高乃依也数次对《熙德》进行修改,使其更接近经典悲剧的标准。1648、1660及1682的版本中,《熙德》不再被称为“悲喜剧”,而称为“悲剧”。

1640年代中期,高乃依继续创作了悲剧《庞培之死》(La Mort de Pompée,1644年公演)、《罗多庚》(Rodogune,1645年公演)、《西奥多》(Theodore,1646年公演)、《埃拉克留斯》(Héraclius,performed 1647年公演)以及喜剧《说谎者》(Le Menteur,1644年公演),他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他的剧作的合集也在这时出版了。1641年,高乃依与玛丽·德·郎贝里耶(Marie de Lampérière)结婚。

1647年,高乃依被选入[[法兰西学院 (机构)|法兰西学院]],坐第14把交椅,此位置在高乃依去世后由他的弟弟,同是剧作家的[[托马斯·高乃依]]接任。

1652年,高乃依的新剧《佩尔塔里特》(Pertharite)遭到失败,评论界和观众都反应冷淡。遭受沉重打击的高乃依再次淡出,搁笔近八年。1659年,高乃依在劝说下重新执笔,又创作了《欧迪普》(Oedipe),并受到[[路易十四]]的赞赏。一年后,高乃依出版了《剧诗三论》,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戏剧风格辩护,作为对《熙德》的论战的回应。

他一方面承认经典戏剧理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念不应该被狭隘地理解,而应该由剧作家自己来阐释,否则过于严苛的理论会压抑创新的尝试。

===晚期作品===
晚年的高乃依仍然高产,连续14年保持着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但他的后期作品并不如以往那样成功。这时的法国剧作界新星不断,出现了[[拉辛]]和[[莫里哀]]等才华横溢的作家。此时高乃依的作品多数为悲剧,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苏莱娜》(Suréna ,1674)。之后,高乃依彻底退出剧作界,于1684年在巴黎的家中去世。葬于圣罗奇教堂,直到1821年才立上墓碑。

==作品==
===喜剧===
1630年以前,喜剧在法国并不受重视。高乃依之前的喜剧大都是夸张而粗糙的作品,类似于荒诞剧。高乃依为喜剧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他的喜剧强调人物和道德,并注重对爱情的描绘。受田园小说(特别是[[奥诺雷·杜尔菲]](Honoré d'Urfé)的小说《阿丝特蕾》(l'Astrée))的影响,高乃依的喜剧一般取材于世俗背景,讲述城市贵族子弟的生活和爱情。无论是情节,对话还是人物的表现都十分成功。但与田园小说在平静的气氛下描述爱情不同,高乃依侧重于在困境与痛苦中表达人物的内心与品格。

因此,对高乃依来说,喜剧的“喜”,并不是为了引人发笑,而是表现一种“欢乐的浪漫”和“令人愉快的真实”,即要表现出真实的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这种特色与他的悲剧相反,因为后者的主题主要是历史上或神话中的贵族故事。此外,高乃依希望戏剧尽量朴素自然,剧中的对话应该是“对正直高尚的人的对话的模仿”。

===悲剧===
====熙德====
提到高乃依的悲剧,首先要谈的就是《'''熙德'''》。《熙德》对于17世纪以至于整个戏剧历史都有重大影响。作为高乃依的“'''经典四部曲'''”的开篇之作,《熙德》不仅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引发了17世纪剧作界最大的论战,对古典悲剧的奠定功不可没。
《熙德》在开始时是一部悲喜剧。悲喜剧并不是悲剧和喜剧的混合,而是指包含浪漫元素、结局圆满的悲剧。作为戏剧,《熙德》并没有遵从传统戏剧的'''[[三一律]]'''。剧中包含了两个不同的事件,尽管一个是另一个的附属。事件的地点也不统一。这也是引起“熙德的论战”的根源。
====贺拉斯====
《'''贺拉斯'''》是“《熙德》的论战”后高乃依作为回应的首部作品。然而,这部作品同样引起了争议。引起争议的仍然是事件的不统一。《贺拉斯》的主线是为了避免[[罗马]]与[[阿尔巴]]间的战争,两个家族进行决斗,但也有另一条交错的主线,就是两对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以及主人公贺拉斯杀死妹妹卡米儿。然而,在精神上,《贺拉斯》的事件是统一的,就是对危难的抗争(尽管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上)。

====作品的历史性与政治性====
高乃依的悲剧总是取材于历史(或神话)。《贺拉斯》、《西拿》和《波利耶克特》都是以古代传说或故事为原型,并且都选在[[罗马]]历史的关键时刻:初期征服临近的城邦(阿尔巴,《贺拉斯》),从共和国到帝国(《西拿》)以及基督教地位的确立(《波利厄科特》)。

因此,在这些戏剧中,时代的危机感十分强烈,并且暗合于高乃依所处时代的状况。《贺拉斯》的背景是罗马与阿尔巴的战争,描述一个罗马青年贵族杀死了他妹妹的丈夫,一个阿尔巴贵族。而当时(1636年)的[[法国]]正与[[西班牙]]交战,而且当时的君主[[菲利普四世]]和[[路易十三]]与剧中人物一样,互娶对方的姊妹为妻。

不仅如此,《贺拉斯》提出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合法性问题:是否为了国家和荣誉,一个公民可以杀死自己的妹妹呢?在当时的严重分裂的法国社会,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西拿》也一样,讲述罗马共和国的公民密谋反对奥古斯特将共和国变为帝国,引出了中央集权的合法性的问题,这同[[路易十三]]与[[黎塞留]]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不谋而合。

== 作品列表 ==
===戏剧===
* ''[[梅里达]]'' (1629)
* ''[[克利唐德]]'' (1630–31)
* ''[[寡妇]]'' (1631)
* ''[[la Galerie du Palais]]'' (1631–32)
* ''[[皇家广场]]'' (1633–34)
* ''[[l'Illusion comique]]'' (1636)
* ''[[梅黛]]'' (1635)
* ''[[熙德]]'' (1637)
* ''[[贺拉斯]]'' (1640)
* ''[[西拿]]'' (1641)
* ''[[波利耶克特]]'' (1642)
* ''[[庞培之死]]'' (1643)
* ''[[说谎者]]'' (1643)
* ''[[罗多庚]]'' (1644)
* ''[[埃拉克留斯]]'' (1647)
* ''Don Sanche d'Aragon'' (1650)
* ''Andromède'', (1650)
* ''Nicomède'', (1651)
* ''[[佩尔塔里特]]'', (1651)
* ''l'Imitation de Jésus-Christ'' (1656)
* ''[[欧迪普]]'' (1659)
* ''rois Discours sur le poème dramatique'' (1660)
* ''La Toison d'or'' (1660)
* ''Sertorius'' (1662)
* ''Othon'' (1664)
* ''Agésilas'' (1666)
* ''Attila'' (1667)
* ''Tite et Bérénice'' (1670)
* ''Psyché'' (w/ [[Molière]] and [[Philippe Quinault]],1671)
* ''Suréna'' (1674)

===其他===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书籍资料===
*张秋红等译。《高乃依 拉辛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http://www.lafontaine.net/lafontaine/lafontaine.php?id=65 http://www.lafontaine.net/lafontaine/lafontaine.php?id=65]

{{并称|法国古典戏剧三杰|[[皮埃尔·高乃依|高乃依]] - [[让·拉辛|拉辛]] - [[莫里哀]]}}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鲁昂人]]
[[Category:法国剧作家|C]]
[[Category:法兰西学院院士|C]]
130,2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