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681
次編輯
變更
韩国宗庙
,無編輯摘要
==历史==
宗庙制度在 [[ 朝鲜半岛 ]] 最早由 [[ 新罗 ]] 从中国引进。
韩国首尔的宗庙1394年由朝鲜太祖李成桂下令修建,被认为是当时 [[ 亚洲 ]] 最长的建筑之一。
宗庙的主殿叫“宗殿”。宗殿最初由7庙组成(源于《礼记·王制》“天子七庙”),每个庙代表一位朝鲜 [[ 君主 ]] 和他的 [[ 王妃 ]] 。世宗大王在位期间对宗庙进行了扩建,修建了“永宁殿”。
随着朝鲜王朝的延续,宗庙被后来的朝鲜王朝君主由西向东不断扩建,以容纳新增加的神龛。目前的宗庙一共有19个神龛,供奉有19位朝鲜王朝君主和30位王妃的灵位。
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宗庙被日军烧毁。供奉的灵位由于被隐藏在平民家中而逃过劫难。
1601年,宗庙被重建后,灵位被放回原处。[2]
==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
宗庙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祭祀朝鲜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仪式——宗庙祭礼。
宗庙祭礼的 [[ 音乐 ]] 是朝鲜宫廷音乐的一种,这种祭礼乐源于朝鲜世宗时宫中宴会所用《保太平》和《定大业》,在世宗10年(1464年)补充祭礼所需乐曲,并正式被定为宗庙祭礼乐。此后,经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宗庙祭礼乐一度被削弱或中断,但在英祖时期经一些变化,传承至今。宗庙祭礼乐,在举行祭礼过程中按程序用不同 [[ 乐器 ]] 演奏《保太平》和《定大业》11曲。 在正殿前台阶上(上月台)演奏无词乐曲的乐队称“登歌曲”;在台阶下(下月台)演奏有词乐曲的乐队称“轩架”。不同时期的乐器编配有所变化,一直传承至今 。 《保太平》和《定大业》简洁、有力,其内容为赞颂建立伟大国家并使其发展的国王之功德。在演奏祭礼乐的过程中还有表现文治和武功的舞蹈“文舞”和“武舞”的表演。“文舞”颂扬历代先王们的文德,舞者则伴着《保太平》之乐,左手持笛、右手持带羽毛的[[长笛]];武舞是赞颂先王们武德的[[舞蹈]],舞者伴着《定大业》之乐,手持木制剑和枪、弓、箭 。
==建筑==
*正殿:祭祀朝鲜王朝的君主
*永宁殿:祭祀朝鲜王朝先祖及在位不长、非正常死亡或后世追谥庙号的君主
*功臣堂:祭祀朝鲜王朝83位功臣
*斋室:准备沐浴、祭仪的场所
*典祀厅:保管祭器、祭具的仓库
*乐工厅:演奏祭祀 [[ 音乐 ]] 的 [[ 乐师 ]] 待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