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石鼓书院

增加 1,71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石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创建最早,并具有确切史志记载的书院。在北宋四大书院中,石鼓书院实际上又是首屈一指的。从创建历史渊源看,它比创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年~942年)的[[白鹿洞书院]]早120多年;比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的岳麓书院早160多年;比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早199年。
== 石鼓之名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 期==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山北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潇湘听雨录]]》记载:此洞为“灵洞”、“真仙遗迹”,在此祈祷能求子、除病。 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书院。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整个建筑群为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典雅。布局为中轴对称,院内布置了禹碑亭、山门、书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并举办“千年学府,石鼓胜迹”陈列,展示石鼓书院的历史风貌、文化沉淀和骄人业绩,再现千年学府雄姿。 2009年11月15日,中国邮政集团在衡阳市石鼓广场向全国发行《古代书院》特种[[邮票]],石鼓书院登上“国家名片”。
石鼓之名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山北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潇湘听雨录]]》记载:此洞为“灵洞”、“真仙遗迹”,在此祈祷能求子、除病。
== 皇帝匾额== 1、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匡义]]为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朱熹的《石鼓书院记》:“始唐元和年间,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国朝石鼓志》卷一事迹篇:“案文献通考赐额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与朱子记国初者合”)。 2、[[宋仁宗]][[景祐]]2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这时,他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由于石鼓书院“独享”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 著名 山长的[[四大书院]]之首。 ==八景== 石鼓书院八景:“东岩晓日,西豀夜蟾,绿净蒸风,洼樽残雪,江阁书声,钓合晚唱,栈道枯藤,合江凝碧。” 一曰东岩晓白。石鼓山东西峭壁上,唐太守宇文炫分题“东岩”、“西谷”。东岩悬崖壁立,当太阳初升之时,削壁沐日光呈金黄色,远望尤甚,故描绘此景为“东岩晓白”。 二曰西豀夜蟾。西豀夜深人静之时,便有蟾出现,与“东岩晓白”形成鲜明对照。 三曰绿阁蒸风。合江亭位于石鼓山北端,亦称[[绿净阁]]。合江亭下,深潭之上,有一石坪,宽约丈余,相传为仙翁濯足处,石上仙迹依稀可辩。明朝时曾在石上修筑一亭,名为濯足亭。现今雨水激石,亭址俱废。 四曰洼尊藏雪。石鼓山下有怪石,外实中空,衡郡风雅之士在石上刻“洼尊”二字(“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冬日雪后,石鼓山上上下下,积雪皆消融无迹,唯独尊内积雪经冬不化,至春始融,为石鼓山第一奇景。 五曰江阁书声。石鼓乃为书院,读书声声声入耳,从阁楼当中传出,亦为一景也。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海拔69米,相传山上有石鼓,高 尺,能发出鼓声,故得其名 曰钓合晚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 ,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 地处湘 和蒸 浪花击石 其声如鼓。晋 夜幕之 瘐阐《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 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 垂钓者倚坐船头,小船随波缓缓移动 秦代以前 渔歌想起 石鼓之名就已载于史册 打破暮色宁静
建于石鼓 七曰栈道枯藤。 山上 韩愈吟咏“绿净不可唾” 石鼓书院 合江亭右下 历史悠久 有一深潭 源远流长。诸多史料显示 东可通汪洋大海 创建于唐元和初(806年~810年)的石鼓书院,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办学的书院,也是北可达[[ 清代南岳]] 及以前中国南方文化学术中心 水濂洞 在北宋全国四大书院中 山上有古藤经数百年成长,沿江底爬行 石鼓书院实际上又是首屈一指的 由西岸牵至东岸 从创建 相传明万 史渊源看,它比创建于五代南唐升元 年间 (937年~942年)的白鹿洞书院早120多年;比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的[[岳麓书院]]早160多年;比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l009年)的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早199年 ,曾有渔人潜至水底还见过。岁月悠悠,孤藤不知存否,也许仍静卧江底,也许已化龙飞去
八曰合江凝碧。 石鼓 始自唐 地处蒸水和湘水交合之后 天开此处读书堂。”石鼓书院历唐、宋、元、明、 各代 澈的江水缓缓流淌 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设石鼓高等学堂为止 放眼望去 延续了 千余年。期间,它始终以藏书之丰、学风之盛、设备之全、经费之足、管理之严、成就之大,在中国教育史和书院发展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的美誉 块碧玉
[[Category:528 各種教育]]
247,1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