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奥斯特瓦尔德

增加 1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opyedit|time=2019-09-14T13:00:51+00:00}}
{{unreferenced|time=2019-08-24T00:14:40+00:00}}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1853年9月2日-1932年4月4日),出生于[[拉脱维亚]]的[[德国]]籍 [[ 物理 ]] 化学家。是物理化学的创始人之一。1909年因其在催化剂的作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研究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人物生平==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1853年出生于利沃尼亚地区的里加(当时属于 [[ 俄罗斯 ]] 帝国管辖,现为拉脱维亚首都)。奥斯特瓦尔德少年时被送入自然科学教育和实用技术并重的一所文实中学(Realgymnasium)进行学习。
1872年1月进入利沃尼亚的多帕特大学(现名塔尔图大学,属爱沙尼亚)就读。
1875年大学毕业后,奥斯特瓦尔德留在多帕特大学,在 [[ 物理学家]][[阿瑟·范·奥丁根]]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物理分析手段的训练,这奠定了他之后一直坚持的研究方向与方法:结合物理手段与化学分析来进行科学研究。
之后他开始对 [[ 丹麦 ]] 物理学家[[尤利乌斯·汤姆森]](Julius Thomsen)提出的通过测量反应放出的热量来比较化学亲和力的假设产生兴趣。他希望类似的通过测量化学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和折射率的变化来比较物质的化学亲和力,为此他作了大量的实验,在1878年底以《体积化学与光化学研究》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奥斯特瓦尔德在这一阶段所做的的独创性研究,使得他的研究工作开始被科学界所重视。
1906年从莱比锡大学退休,年仅五十二岁。退休之后,固然曾经担负过[[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也从事过色彩理论的钻研。然而,大部分时候是在景色幽美的莱比锡左近的格罗斯伯登小村中过着隐居生存,并撰写自传。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因"在催化作用与化学平衡和反应方面的工作,以及由氨制硝酸的方法"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随即把部分奖金捐助,进行伊多语的发展。奥斯特瓦尔德晚年参加了大量的国际和平运动。并加入了创建国际语言的运动,开始学习世界语,后来支持伊多语的发展。
 
1910年之后奥斯特瓦尔德还进行了颜色学的研究,制定了衡量颜色的
笔筒的测量标准,提出了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系统。 在这个系统他认为所有颜色都可以通过"黑"(B),"白"(W)和"纯色"(F)三种成分按照一定的面积比例旋转混色得到,而且 W+B+F=100(%)。所以描述一个特定颜色,只要给出三种变量的具体数值就可以了,这使得颜色的调配不必完全依靠视觉,而有了类似科学的定量化方法。接着他用类似于三相相图的办法将纯色,黑,白放在正三角形顶点,形成了"等色相三角形"。这样使得整个系统秩序严密,配色时极为方便。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