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唱片

增加 13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唱片 ''' 狭义指 [[ 黑胶唱片 ]] ,是一种带有 [[ 螺旋纹 ]] 道的圆盘,上有 [[ 录音 ]]
此外,也可以指:
* [[ 乐CD 乐]]CD ,由于使用 [[ 激光 ]] 读取,故又名 [[ 激光唱片 ]] 。 *以碟片型式发行的音乐出版品,例如 [[ 音乐专辑 ]] [[ 单曲 ]] 等。
==录音技术的发明==
伟大的 [[ 美国 ]] 发明家 [[ 爱迪生 ]] 于十九世纪末发明了 [[ 人类历史 ]] 上第一台 [[ 录音机 ]] 。他原本是想把这种 [[ 圆筒 ]] 式录音机作为听写机来推广,结果这个计划遭到了所有那些靠记录老板讲话吃饭的 [[ 秘书 ]] 们的一致反对,不幸夭折了。但录音机却在音乐市场找到了用武之地。人们只要买一个录音圆筒,就可以从家里的录音机上欣赏到各类音乐。
几乎与此同时,机械 [[ 钢琴 ]] (Pianola)被发明。这是一种用打孔纸带操纵的钢琴,你只要买一卷纸带,就可以在家里的机械钢琴上“高保真”地欣赏到名家的钢琴 [[ 独奏 ]] 。这个新玩艺儿极大地推动了“ [[ 拉格泰姆 ]] ”音乐(Ragtime,一种经常使用切分音的钢琴音乐)在 [[ 美国 ]] 的普及。“拉格泰姆”音乐可以说是第一个 [[ 欧洲 ]] 没有的,纯美国风格的音乐形式,是公认的 [[ 爵士乐 ]] 的前身之一。
==七十八转唱片==
爱迪生圆筒十分粗笨,使用极为不便。一个名叫埃米尔·玻里纳(EmileBerliner)的 [[ 德国 ]] 移民于1888年发明了唱片。后经包括爱迪生在内的许多人的改进,成了二十世纪初期录音音乐的主要载体。因为技术的限制,那时的唱片转速很快,每分钟78转。因为转速快,这种唱片每面最多只能录不到三分钟。这一时间上的限制决定了当时的 [[ 流行歌曲 ]] 一定是短小精悍的。其实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的传统 [[ 民间音乐 ]] 鲜有这么短的, [[ 传统文化 ]] 里的音乐形式原本是 [[ 风格 ]] 多样,长短不一的。但随着78转唱片的问世而诞生的所谓“流行歌曲”却从此把人们听音乐的习惯标准化了,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一直延续至今天,束缚了听众的欣赏口味,钝化了人们的音乐想象力。流行歌曲之所以被烙上了诸如“速食面”、“ [[ 快餐文化 ]] ”等诸多贬义烙印,当初78转唱片的长度限制是罪魁祸首之一。
==音乐的数字化==
CD的出现除了为唱片商提供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外,一个很大的“成果”就是宣告了概念专辑的死刑。因为选曲的方便,听众完全可以不必被迫听完一整面音乐了。这一点在 [[ 因特网 ]] 流行起来以后更是越来越明显。如果将来听众都习惯于在网上听歌的话,概念专辑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10,8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