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增加 1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又称鸡鸣、拥颈,在 [[ 中国 ]][[商朝| 商代 ]] 以前就出现的长柄 [[ 兵器 ]] ,前端有一柄横刃,以勾击为主要攻击方式,可能自镰刀演变而成。戈主要盛行于马拉战车盛行的年代,在 [[秦朝| 秦代 ]] 时戈的战术地位已经有下降,到了西汉由于已转为步兵与骑兵战,戈已经不是实战兵器,到 [[ 东汉 ]] 时戈已经绝迹。
==形制==
[[ 许慎 ]] [[ 说文解字 ]] 》指,戈的定义是“平头戟”,字形本身“从弋”,“一横之”为象形标志; [[ 段玉裁 ]] 注《说文解字》引《周礼·考工记·冶氏》郑玄注,指“戈,今句孑戟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颈。”故古时戈又称“鸡鸣”或“拥颈”。 段注称“戈,句兵也”,又称“矛刺兵。殳击兵。殳嫥于击者也。矛嫥于刺者也。戟者兼刺与句(钩)者也。戈者兼句与击者也。用其横刃则为句兵。用横刃之喙以啄人则为击兵。击与句相因为用”;徐锴《说文解字系词》指“戟小支上向则为戟,平之则为戈。一曰戟偏距为戈”,指戈是一种与戟形制相近的武器。《 [[ 礼记正义 ]] 》指:“戈,钩孑戟也。如戟而横安刃,但头不向上,为钩也。” 与段注一致,指戈的形态为长柄前端有一内向横刃,以钩击及啄击为主要施袭手段。 [[ 春秋战国 ]] 时代,大量 [[ 文献 ]] 中均曾出现戈这种兵器,例如中行献子曾做梦被 [[ 晋厉公 ]] 以戈攻击。《诗经·秦风·无衣》中有“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之句。《楚辞·国殇》有“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f>[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c5b2eb1a1fea.aspx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古诗文网,2020-3-5</ref>。” 可见戈在古代是非常普及的兵器。
《周礼·夏官·司兵》中载有“车之五兵”, [[ 郑玄 ]] 注释指五兵为戈、 [[ ]] [[ ]] 、酋矛、夷矛。春秋战国时代, [[ 贵族 ]] 所驾驭的 [[ 战车 ]] 中通常有三人,中央者名为“御者”,负责驾驶战车;左侧者名“ [[ 车左 ]] ”,主要以弓矢为攻击手段;右侧者名“ [[ 车右 ]] ”,主要以戈矛作近距离白刃战,戈是守卫战车者经常使用的兵器。
==词义==
戈后来成为了借代兵器的泛用常称,《说文解字》中“武”字的定义就是“止戈为武”。戈常与其他武器并称组词,如“戈矛”、“戈戟”、“戈殳”、“戈矢”、“戈甲”等。由于戈是较普及的兵器,因此亦被广义地延展出兵革、战争的意义,如“干戈”、“兵戈”; [[ 兵士 ]] 手执兵器者泛称为“执戈”、“荷戈”;将兵阵前背反者称“倒戈”;“枕戈待旦”形容军人以戈为随身兵器<ref>[http://www.ruiwen.com/zuowen/ciyu/1067402.html 形容兵器的四字词语],瑞文网,2018-3-19</ref>,即使连休息都以戈为枕的备战状态;“投戈释甲”则指 [[ 军队 ]] 投降。 另外,戈姓亦为中国 [[ 姓氏 ]] 之一;戈部亦是中文 [[ 部首 ]] 之一。
==参考文献==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