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马家浜文化

增加 8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马家浜文化.jpg|350px|缩略图|右|<big>马家浜遗址</big>[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27/1deaa80031384364a508286dd3df69f9.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63209722_12005255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马家浜文化 ''' 为中国的一种新石器文化类型,分布地点在 [[ 长江 ]] 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 [[ 浙江 ]] [[ 嘉兴市 ]] 马家浜。位于嘉兴市区西南7.5公里。
1959年初春,嘉兴南湖乡天带桥马家浜地方在沤肥挖坑中发现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 马家浜遗址被发现. 1977年按考古惯例以其发现地命名,正式定名为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同 [[ 良渚文化 ]] [[ 马桥文化 ]] 一样,其考古地点分布于 [[ 太湖 ]] 周围地区。
陶器以手制的夹砂陶和泥制红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陶,晚期出现轮制。
马家浜文化的年代约为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左右,属于 [[ 新石器时代 ]] 。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 [[ 长江流域 ]] [[ 黄河流域 ]] 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
马家浜文化上承 [[ 河姆渡文化 ]] ,下启 [[ 崧泽文化 ]] 。张光直先生主张将马家浜文化区分为马家浜类型和崧泽类型。
==主要文化特点==
#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是把头骨另放在 [[ 陶器 ]] 内,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葬俗。#陶器主要是 [[ 红陶 ]] ,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多素面,外表常有红色陶衣,器形以宽檐釜(或称腰沿釜)、□叭形圈足豆、牛鼻形器耳的罐、圆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使用玉璜、玉等装饰品,这类 [[ 玉器 ]] 后来成了中国的传统饰物。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有人认为,马家浜文化由河姆渡文化发展而来。持此意见者把 [[ 河姆渡遗址 ]] 第3、4层定为河姆渡文化,将其第2层归属马家浜文化,并认为由地层叠压和器物演变上,这两种文化是先后承袭发展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河姆渡遗址第1~4层均属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则另有来源,需再作探索。持此意见者指出,马家浜文化的中、晚期,与河姆渡遗址第2层的年代大体相当,而分属于两个 [[ 考古学文化 ]] ,存在相互影响交流的关系。例如,河姆渡遗址第2层的泥质外红里黑陶、牛鼻形耳的罐等,与马家浜文化的有相似之处,是河姆渡文化晚期受马家浜文化影响的结果;同时,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一件作为马家浜文化代表性陶器的残宽檐釜,明显是在马家浜文化影响下产生的。
马家浜文化的 [[ 圩墩遗址 ]] 与南京 [[ 北阴阳营遗址 ]] 相比较,器物的差别是主要的,但也有部分近似的器物,例如扁平穿孔石锄、有孔石斧、扁足釜形鼎、敛口矮圈足豆、单耳罐和带流圈足罐等,这说明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曾在江苏北部淮安青莲岗遗址发现有个别的宽檐釜,当是在马家浜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至于马家浜文化的去向,在 [[ 草鞋山遗址 ]] 第7层发现6座墓葬,头向、葬式与叠压在其下的第8、9层马家浜文化墓葬相似,而陶器的陶质和大部分器形,又具有崧泽文化的特点,因此,有的意见把这层作为马家浜文化向崧泽文化过渡的例证。通过普遍发现 [[ 崧泽文化 ]] 、马家浜文化的上下层叠压关系,以及从整体上分析这两种文化遗存的内涵,可以确定从马家浜文化演变发展成为崧泽文化。
112,6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