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尾崎秀真

增加 11,84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colspan="2" align="center" |[[File:20664454 1640449695986762 3593431858295963074 n.jpg|缩略图|尾崎秀真 [https://www.facebook.com/idocare.taiwan/photos/a.1640449572653441/1640449695986762/?type=3&theater 原圖來源]]]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尾崎秀真'''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名'''秀太郎''',字'''白水'''、號'''古邨'''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74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52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官宦經歷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臺灣日日新報]]》記者兼漢文版主筆、<br>[[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編纂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編著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臺灣史料集成――臺灣文化三百年》<br>《臺灣文化史說》
|}
</div>

'''尾崎秀真'''(1874-1952),原名'''秀太郎''',字'''白水'''、號'''古邨''',[[日本]]岐阜縣人。出身於平田派國學者的家系,秀真之名據說便是源於《日本書紀》中對於「大和」國的美稱「秀真國」。尾崎秀真早期經歷不明,僅知其 1893 年任雜誌《醫海時報》編輯,1896 年轉為雜誌《新少年》主幹,1898 年為雜誌《少國民》主筆,1899年轉任《報知新聞》編輯,1901 年受聘為《臺灣日日新報》記者來臺,並在 1903 年[[籾山衣洲|籾山逸也]](衣洲)離臺後繼其後兼漢文版主筆,直到 1922 年 4 月自臺灣日日新報社退職。尾崎秀真之來臺,據說是因其編輯《醫海時報》時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相識,在後藤新平授意合併原本敵對的《臺灣新報》與《臺灣日報》成為《臺灣日日新報》後,尾崎秉其擅長的漢詩漢文前來殖民地,協助當局之殖民統治。

《臺灣日日新報》創刊以來一直維持2 個版面的漢文報導,1905 年 7 月 1 日以後,漢文版擴大成獨立發行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至 1911 年 11 月 30 日因財務困難停刊,恢復以往於日文版中添加漢文版面的作法,1937 年 4 月 1 日,因應時局漢文版全面廢除。

漢文版除了作為政令宣導與新聞報導《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主任 尾崎秀真文外,「藝文」版面也有重大影響力,著名文人籾山衣洲、尾崎秀真、[[大橋豹軒]]、[[鈴木虎雄]],臺灣人[[謝汝銓]]、[[魏清德]],從中國亡命海外的[[章炳麟]],都曾任職於漢文版,一時漢文人才濟濟。兒玉源太郎總督在任中,曾於別莊「南菜園」招待全島漢詩人,而當時在「南菜園」與後藤新平書齋「鳥松閣」,也經常有漢詩人出入。尾崎古邨除了與眾人同樣應景唱和外,由於奉命管理總督的「南菜園」,而後藤新平因練習腳踏車也經常造訪該處,因此,尾崎與當局之關係遠非一般文人所能及。

1922 年 4 月,尾崎受聘「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之編纂工作。1924年底,編纂事業雖尚未完成,仍然依照最初規劃的 3 年期滿而解散。1929 年,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再起,尾崎秀真再次被命為編纂員,與[[豬口安喜]]、[[鹽見平之助]]等,依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陸軍幕僚歷史草案、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等資料,編纂了 1895 年至 1919 年之日誌長編,是為《臺灣史料稿本》。在史學方面,尾崎還編著有《義人吳鳳》、《鄭成功—閩海の王者》、《臺灣史料集成》等著作。

任職報社期間,1911 年起尾崎秀真於總督官房文書課兼任臺灣總督府通信事務囑;1925年改任內務局囑託,被委以調查「將來仍須要設施或者有改善必要」之社會事業。1932 年被命為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委員,實地調查全臺史蹟,1935年出版《臺灣文化史說》。此外,1935 年被委編纂酒專賣史,年津貼 600 圓。

1930 年為紀念荷蘭建城以來 300 年而舉辦的「臺灣文化三百年」大展,已經成為臺灣史專家的尾崎秀真當然也是籌辦人之一。此展示觀賞者近萬人,影響頗深。尾崎也曾任私立臺北中學校長,該校前身是 1916 年佛教曹洞宗所設立的「私立臺灣佛教中學林」,幾度更名後,1935 年從佛教學林轉為普通中學,即今臺北泰北中學之前身。

除了擅長漢詩漢文、書畫金石等傳統文人藝能外,尾崎秀真在運動休閒方面也展現出興趣,曾與臺灣總督府官員[[大津麟平]]、[[藤井乾助]]組成登山隊,於 1905 年成功的登上[[玉山]](新高山)。之後,尾崎在報上連載 66 期的「新高山紀行」,文中除了風景描述外,也提供了行李裝備、食宿費用等相關訊息,對於登山健行運動之鼓吹,具有宣傳與示範作用。

儘管尾崎對於臺灣歷史文化涉獵極深,長年活躍於文人書畫界,對臺灣的傳統書畫、東洋畫創作推廣都極為盡力,然而,這並不影響其同時具有身為殖民者的優越感。尾崎秀真之子中,[[尾崎秀實]](1901-1944)與[[尾崎秀樹]](1928-1999)都是著名的文字工作者。秀實至 1919 年進入東京的第一高等學校止,生活於[[臺灣]],[[東京帝國大學|東京帝大]]法科畢業後,進入[[朝日新聞社]],1928 年被派往[[上海]],與各國文人記者等廣泛接觸,也在上海認識了共產國際的德國人[[佐爾格]](Richart Sorge)。1932 年秀實返日,一連串精闢的報導使他成為中國通,特別是 1936 年分析[[西安事變]]、登載於《中央公論》上的〈張學良政變之意義〉一文,更受到當局注目,1938 年成為近衛文麿內閣的智囊,聲望隆極一時。

然而,1941 年因德國人記者佐爾格所牽涉的國際間諜事件被檢舉,1944 年秀實被處以絞首刑。在獄中書信中,秀實回憶其在南國臺灣生活的種種,也回想到父親秀真對於臺灣人車伕凶暴的模樣,在臺灣經歷差別待遇之殖民體驗,成為其日後參加社會主義運動的原因。弟弟尾崎秀樹中學時代,卻因受到兄長間諜事件所累,被周遭視為「非國民」。秀樹在文壇的活動以大眾文學評論為主,在歷史評論、漫畫論方面也極為活躍,歷任日本筆會會長、日本文藝家協會理事等。而其對於殖民地文學與大東亞文學者大會之研究成果《近代文學的傷痕》,則成為早期殖民地文學研究的重要參考。

總之,自 1901 年來臺,直到 1946 年才隨著日本戰敗而返日的尾崎秀真,居臺40 餘年,在文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皆受到當局倚重,是日治時期代表性的文化人之一。<ref>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ref>


==[[七言律詩]]==
花蓮港抵蘇澳渤海舟中望蓬萊有作 <br>
神鰲屹立海之隈<ref>神鰲屹立海之隈:神鼇,傳說中的海上有神力的大鼇,頭頂大山。隈,山水等彎曲的地方。此謂東海沿岸巍峨高聳的奇峰,有如神鰲屹立於山水彎曲險要的地方。</ref>,萬仞翠屏<ref>翠屏:翠綠色的屏風,此形容翠綠色的高山。 </ref>天半開。

水底玲瓏<ref>玲瓏:形容物體的精巧細緻。 </ref>生玉樹<ref>玉樹:槐樹,此謂如玉般美好的樹。 </ref>,眼前縹緲<ref>縹緲:形容隱隱約約,似有若無。 </ref>現瓊臺<ref>瓊臺:瓊,美玉。謂月宮中的亭臺樓閣。</ref>。

雲傾星漢月輪<ref>月輪:形容圓如車輪之明月。</ref>動,濤捲雪山坤軸摧<ref>濤捲雪山坤軸摧:坤軸,古人想像中的地軸。此謂捲起有如雪山般的海濤,彷彿要摧毀地軸。</ref>。

我欲御風長嘯<ref>御風長嘯:此用列子「御風而行」、「長嘯空碧」的典故,藉以形容遊賞之樂。 </ref>去,恍然飛過古蓬萊<ref> 古蓬萊:即傳說中海外蓬萊仙山。</ref>。<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林欽賜]]《瀛洲詩集》,亦載於《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2月19日8版,題為:「舟中望臺灣東海岸絕壁有作」。作者曾受聘為「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委員,實地考察調查全臺。本詩當為詩人遊賞東海岸,從花蓮港出發,在抵蘇澳途中,船上望見東部海岸山脈美景――絕壁奇峰、青翠如屏、皓月如輪、波濤似雪,興起列子御風長嘯的襟懷。詩人以詩筆彩繪美景雅趣,並見證臺灣東海岸之壯麗。<br><br>

【延伸閱讀】<br>
1. 黃紹安〈臺東觀海〉,黃洪炎編《瀛海詩集》。

2. 王養源〈綠島飛帆〉,《夢寄樓詩集》。 <br><br>

==[[七言絕句]]==
自臺東到基隆舟中得二絕句二首之二 <br>
船自三仙臺畔<ref>三仙臺畔:三仙臺,即臺東成功鎮北方的三仙臺嶼,因島上有三座巨岩聳立而得名。三仙臺畔指的是「成廣澳灣」,即今日成功鎮小港,日治時為臺東主要港口。</ref>回。

蓬萊<ref>蓬萊:即蓬萊山,為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名,此借指臺灣而言。 </ref>曉色<ref>曉色:拂曉時的天色。 </ref>眼前開。

拍舷波浪亂如雪。

笑見巨鼇<ref>巨鼇:鼇,音ㄠˊ,神話中,背能負山的海中大鱉或大龜。此處以巨鼇借指龜山島。 </ref>橫海來。<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絕句,載於《臺灣日日新報》,[[昭和]]4年(1929)3月28日。本作寫於臺東前往基隆的航程中,詩中記錄船隻的出航地,以及沿途所見海上景致,如海上晨曦、浪拍船舷與眺望龜山島等。[[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臺灣東岸的交通網絡,尚未建設完成,人員與物資的進出,大多仰賴船運,詩中提到船隻由三仙臺畔出航,指的是「成廣澳灣」,即今日成功鎮小港,該港在日治時期,為臺東地區極為重要的聯外港口,戰後則由鄰近的成功港所替代。因此,本詩可謂是東海岸航運與「成廣澳灣」繁華年代的見證。<br><br>

【延伸閱讀】<br>
1. 尾崎秀真〈自臺東到基隆舟中得二絕句•其一〉,《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3月28日,4版。

2. 尾崎秀真〈海岸蕃社往往見金髮碧眼女兒蓋紅毛混血種也〉,《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3月28日,4版。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1068 愛詩網]
*[https://www.ntmofa.gov.tw/ntmofapublish_1047_2242.html 日治時期推動臺灣篆刻的領軍人物:尾崎秀真(1874-1949)]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371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512910131463.pdf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主任 尾崎秀真]
*[https://www.nippon.com/hk/column/g00643/?pnum=3 臺灣日治時期的文人交流方式——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主筆・尾崎秀真為例]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102NCHU5625018%22.&searchmode=basic 尾崎秀真在臺文化活動及漢詩文研究(1901-1946)]
*[https://www.facebook.com/idocare.taiwan/photos/a.1640449572653441/1640449695986762/?type=3&theater 尾崎秀真,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編纂]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