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743
次編輯
變更
宏观经济
,無編輯摘要
==历史简介==
亚当·史密斯于其著作《 [[ 国富论 ]] 》中即已讨论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原因与条件。而一直到20世纪初期的主流 [[ 经济学家 ]] ,对于的讨论多着重于经济成长的方面。
在1929年至1939年间,欧美自由经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这现象被称为经济大恐慌或大萧条,这 [[ 大萧条 ]] 期间,失业严重,产量又下降。
在大萧条之前,当时主流学者不认为经济衰退是一个严重且长久的现象。这些所谓的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延续著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认为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使经济自动充分就业。否定了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严重同时存在的可能,其看法以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赛伊为代表,他认为供给可以创造出同额的需求,而此看法被后人称为赛伊定律。
但上述的看法却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状况不符合。大萧条持续了十年,严重的失业现象未曾消失,是故在此背景之下,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或简称为《通论》,而这也代表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始。凯恩斯认为政府应在经济衰退时提出各种政策以刺激需求,进而达到减缓失业与恢复经济繁荣的目的。
到了1970年代,新的总体经济问题又产生了。在1974年至1975年及1980年至1982年期间,欧美各国陷入二次大战之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因石油危机、高 [[ 通货膨胀 ]] 及高失业率产生的问题。逐渐地,凯恩斯的理论受到其他理论的挑战。
这些理论包含了以 [[ 米尔顿·弗里德曼 ]] 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和以小罗伯特·卢卡斯与 [[ 托马斯·萨金特 ]] 为代表的新兴古典学派的理论。而米尔顿·弗里德曼与小罗伯特·卢卡斯分别于1976年和1995年因此理论而获得了 [[ 诺贝尔经济学奖 ]] 。
==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既有的各种生产资源(如劳动力,土地, [[ 自然资源 ]] 以及资本)实际上会有多少被投入于各生产部门,并且研究投入后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具体来讲,有以下三大研究问题。 [[Category:550 經濟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