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867
次編輯
變更
货币主义
,無編輯摘要
[[File:货币主义.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a3.att.hudong.com/54/86/01300000098342123643863581073_s.jpg 原图链接][http://www.1828.com/wiki/doc-view-67756.html 来自 智盛 的图片]]]
'''货币主义'''(英语:Monetarism),又称重货币学派、货币学派,是1960年代形成的[[经济学]]流派,以挑战凯恩斯主义的面貌出现。其领袖人物为米尔顿·傅利曼,他在1976年10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ref>[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11-10/10/content_23586317.htm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网,2011-10-10</ref> 。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的供应量在短期内对国家的产出、在较长期上的物价水准有巨大的影响。这种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透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来实行。
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在经济活动中,[[货币]]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发行过多货币。政府的角色是通过[[中央银行]],调控在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数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预经济活动。
货币主义源起于米尔顿·傅利曼与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并指出“[[通货膨胀]]永远是无处不在的货币现象。”他批评美国政府当时采用的凯因斯主义和约翰·梅纳德·凯因斯基于政府干预的理论。他长期批评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在货币政策,认为美联储的货币紧缩政策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而发行过多货币造成了70年代的通货膨胀。[[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赞成中央银行透过统计国家生产力的状况和需求,来订定让货币供需平衡的货币政策。
米尔顿·傅利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因为发行过多货币。”所谓“结构性通胀”、“输入型通胀”都是无稽之谈。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过多则造成通货膨胀,过少则造成通货紧缩。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货币供给的变动虽然能够影响实际经济状况,例如就业;但在长期,它能影响到的只有通货膨胀。主张货币发行量的成长率要保持一个固定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完全的预期能力,这种货币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 <ref>[https://it.sohu.com/20061122/n246547646.shtml 虚拟货币考验弗里德曼规则],搜狐,2006-11-22</ref> 。
==历史==
<center>{{#iDisplay:r0153xrejff|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50 經濟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