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荒野

增加 34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荒野''',是[[地球]]上尚未受到大规模[[人类]]活动改造的自然地带。它也可以被定义为:“最完好也最未受干扰,不受人类的控制、道路或管线的开发,与[[工业]]设施入侵的自然地带。” 原野地带往往受到人类保护,因其往往是珍贵[[物种]]的栖地,或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而这些都是难以在都市、[[实验室]]或动物园内重现的。原野也常保存人类最初始的[[文化]][[遗迹]]、精神与审美观。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分类中,原野被分成两种,即受严格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与未受严格保护的荒野 <ref>[https://www.sohu.com/a/297558951_383718 关于荒野保护],搜狐,2019-02-25 </ref> 。而在先进国家中,则往往会透过[[法律]]来保障原野的不受破坏,如[[美国]]、[[澳洲]]、[[加拿大]]、[[新西兰]]或[[南非]]都为原野设有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来保护它们免受人类[[文明]]的影响。
==历史==
早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孔子]]就有“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想法,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更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ref>[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0625/t20190625_524662400.shtml 【每日一习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央广网,2019-06-25</ref> 的概念,藉以限制对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在[[秦朝]]则颁布《[[田律]]》,以公权力保障原野的适度开发。[[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则在1543年颁布西方世界第一个环境保护[[法令]],规定不可以砍伐太小的[[橡树]]。尽管当时亨利八世并非只因保护原野而颁布这条法令,然而这条法律依然成为后世环境保护理论的起源。
到了19世纪[[,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与其他[[浪漫主义]]者开始关注起“过度的[[工业化]]与[[都市化]]发展”并呼吁大众应保留下美好的自然环境。他们的呼声取得了一些回响,例如[[德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有了保护环境的措施。而在美国,许多[[政治家]]与[[作家]]也开始注目起原野的减少,著名的包括有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博物学家]]约翰·巴勒斯与[[约翰·缪尔]]等。
58,4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