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陳義芝

增加 5,98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陳義芝'''(1953年11月4日-)籍貫四川忠縣,生於台灣花蓮。曾使用筆名陳辛、陳棄疾、異植。台灣詩人、散文家及文學評…”
'''陳義芝'''(1953年11月4日-)籍貫四川忠縣,生於台灣花蓮。曾使用筆名陳辛、陳棄疾、異植。台灣詩人、散文家及文學評論家。成長於彰化。<ref>[http://faculty.ndhu.edu.tw/~e-poem/poemroad/chen-yijr/category/introduction   東華大學 - 簡介 彙整關於 陳義芝]</ref>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曾任中學教師,先後於輔大、世新、東吳、清華、台藝大、台大等校兼任教職。

1997-2007年,主編《聯合報》副刊十年、高級資深績優記者及聯合副刊主任。

2007年,受聘台灣師大國文學系,主授現代詩、文學批評、文藝美學、台灣文學等課程。<ref>[http://ch.ntnu.edu.tw/people/bio.php?PID=463   國立師範大學-陳義芝教授]</ref>

曾擔任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研究計畫研究員、考試院典試委員、高中國文課本編輯委員。

==「詩中的現代人生」==
197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陳義芝接受過完整而嚴格的文學院訓練,國學造詣深厚。

他對現實社會的關懷,使得他的作品充分融入生活。他的詩藝兼具古典與鄉土兩大特色。

他在一場演講中引言「人生萬象,深深淺淺、清晰模糊,無法歸類。新詩表意,曲曲折折,或掩或映,無法說明」。

他說「詩」可以讓人瞭解及反省人生事,因為它需要醞釀和傳達,所以也是一種思想和藝術。

新詩可從「主題意涵」與「審美表現」兩個層面去欣賞。當天詩人的演講就以「主題意涵」為主,從「身體政治學」、「愛與渴望」、「欲望」、「失去」、「與自然為一」、「冥想與體悟」等六個主題去品詩、悟人生。<ref>[https://www.ym.edu.tw/ymnews/261/a1_3.html   國立陽明大學 -陽明電子報 - 【校級演講】陳義芝教授主講「詩中的現代人生」]</ref>

==「誰人不似一筏,流浪生死」==
陳義芝是位佛教徒。佛教常將人比喻成一艘小筏,從此岸到彼岸。當兒子在加拿大發生車禍,在異鄉意外身亡後,這位傷心的父親寫下了〈一筏過渡〉的詩。「一筏過渡似紅蓮,消失在霧中…」,陳義芝說「紅蓮」就是火葬場的那顆啟動按鈕,他親手按下它,將兒子這艘筏送到彼岸去。兒女情,原來就像泡影一樣。

當夕陽將近時,他發現時間不可停留,記憶無法永久保存,於是他用文字記下這個他最親愛的人。他感慨「誰人不似一筏,流浪生死」,最後他告訴自己「斷橋斷水斷爐煙」。切斷與愛子之間情感的橋樑、切斷這失去的生命及對他飄渺的思念。

==詩作36==
【聯副 ‧ 為你朗讀36】陳義芝/一筏過渡  <ref>[https://udn.com/news/story/12687/4118280   【聯副 ‧ 為你朗讀36】陳義芝/一筏過渡 ]</ref>
===一筏過渡===
一筏過渡似紅蓮

消失在霧中

「兒女情,原泡影也」

此話遽爾成真



看西天海域夕光搖顫

時間無所住

記憶無所藏

情識如露亦如電



誰人不似一筏

流浪生死

忍聽愛慾沉沉的經懺

斷橋斷水斷爐煙


●說詩

2003年,在異鄉。我親手摁下火葬爐的按鈕,眼前轟的一聲響,送走世間結緣二十一年的兒子。隔著厚重的牆,從小窗口望進爐內,是我50歲才修習的功課──炙痛與冰涼。

那年我初解人生像一艘竹筏,有人流浪得久一點,有人很短暫,從生的此岸一眨眼已在死的彼岸。那時,我還未識〈楊枝淨水讚〉「火焰化紅蓮」的真義,而只以紅蓮作火焰的意象,默想諸法空相、夢幻泡影,實則貪歡貪愛,身受斷滅之苦。十六年過去了,此身仍在流浪。

==詩作37==
【聯副 ‧ 為你朗讀37】陳義芝/傾斜  <ref>[https://udn.com/news/story/12687/4130895   【聯副 ‧ 為你朗讀37】陳義芝/傾斜 ]</ref>
===傾斜===
有沒有

上鎖不該開啟的院落

任性不該開啟的信

縱是茨維塔耶娃

也不該開啟的里爾克



但今夜

不該不屬於我

今夜敢教我的筆顛覆火狐的床

令花托傾斜

達達是

永遠的主義

●說詩

1926年四月至十二月,也許是俄羅斯天才女詩人[[茨維塔耶娃]]最幸福的時光,雖然她帶著女兒流亡巴黎貧困無依。但經由寫信,在精神上擁有了[[里爾克]],一位超越肉體情感的情人。

茨維塔耶娃渴望將全身心獻給她傾慕的大詩人里爾克,擁抱他、熱吻他……。這是文學史上最令人揪心的愛情,因為里爾克沒過完那一年就辭世了,兩個人始終未見面。

千載難逢的愛有什麼不該嗎?熱戀的人說「不該不屬於我」。達達主義,是訴諸機遇的一種寫作手法;達達,在中國章回小說中,則是床笫間親暱神迷的稱呼。

==獲獎==
獲復興文藝營第二名詩獎。

青年學藝新詩首獎。

空軍文藝散文銀鷹獎。

教育部散文獎。

國軍文藝長詩銅像獎。

中華文學獎。

曾獲中山文藝獎。

圖書金鼎獎。

出版資訊金鼎獎。

時報文學推薦獎。

中興文藝獎章獎。

榮後基金會台灣詩人獎等。

2008年,獲台師大研究績優獎。

==著作==
詩作有英譯、日譯及韓譯本。
===文學評論===
《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

《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

《文字結巢》

《現代詩人結構》

《風格的誕生:現代詩人專題論稿》

《所有動人的故事:文學閱讀與批評》

《傾心:人生七卷詩》

===詩集===
《落日長煙》

《青衫》

《新婚別》

《不能遺忘的遠方》

《不安的居住》

《我年輕的戀人》

《邊界》

《掩映》

===散文集===
《在溫暖的土地上》

《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歌聲越過山丘》

==參考資料==
72,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