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国植物志

增加 2,91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div>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分册,5000多万字。由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32d5cd8c172ded630b1cb67f.html 中国植物志最全版]</ref>
《中 2009年获得 植物志》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的 家自然 科学 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 ,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是由300多位作者共同完成的巨著,编著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
此作是 该书基于 国植物分类 国80余家科研教 单位的312位作 通力协 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 积累、45年少眠少休加班加点 勤工作,楔而不舍,克服了文献、资料、标本甚至经费的不足等所造成的困难 辛苦苦编撰 才得以 最终 完成 《中国 植物志 》为合理开发利用 于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 植物 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科研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 志中种类数量最多 价值 一部
== 基本简介 ==
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地跨热带、亚热带至寒温带,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早在18世纪,许多外国人不断地来中国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把所采集的标本全部保存在他们各自国家的标本馆中,并根据对这些标本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新科、新属、新种。作为我国植物的户口册和信息库,功载千秋的科学巨著――《中国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国家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和发展有关学科的必须基础,它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记载了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
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准备编写《中国植物志》,最早始于 [[ 北京大学 ]] [[ 钟观光 ]] 教授,他到全国十几个省区采集了十几万号标本。继后, [[ 秦仁昌 ]] [[ 王启 ]] [[ 蔡希陶 ]] [[ 俞德俊 ]] 以及其他老一辈植物学家也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其中, [[ 秦仁昌 ]] 在欧洲拍摄的近二万张中国植物标本照片,对编写该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植物分类学研究取得进展和植物标本的大量采集,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渴望编写《中国植物志》,胡先骕的论文《中国种子植物科属志》,是当时研究中国植物的最基本的参考资料。1934年,胡先骕在当年的中国植物学会第二届会议上首先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他是第一位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植物学家。但当时由于资金、标本、文献等方面的许多困难,他们编写《中国植物志》的理想未能实现,而这一愿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
《中国植物志》自1959-1963出版了三卷册以后, 停顿了10年,直到1973年才逐步恢复编研,1978年,《中国植物志》在国家科委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中被作为重大项目列入规划,成为国家的重大项目之一,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部给予专项经费的支持,达446万元,人力、财力得到充分的保证,编研和出版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终于在2004年10月全部完成了《中国植物志》这一巨著的出版。从1959年首卷出版,到2004年全部完成,历时45年。统计表明,一半的书籍在1991至2004年出版。因此,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要完成《中国植物志》是不可能的。
[[File:4610b912c8fcc3ce0f5c0bd09545d688d53f20b1.jpg|thumb|400px|right|[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610b912c8fcc3ce0f5c0bd09545d688d53f20b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600,h_800,limit_1 原图连接][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55970852001514092 图片来自百度知道]]]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编研工作基于大规模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基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包含了许多新信息、新内容,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在国际上是空前的。 该书的作者们,还参加了植物科属的分类、系统、进化等有关研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著,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和中科院或省部委奖多项。这些成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植物志》的学术水平。
Flora of China历时25年,对80卷125册的中文版《中国植物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订,并用英文成稿。该书由吴征镒院士和Raven院士主编,2003年编委会调整,增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院士为副主编。项目采用中外作者合作的形式,由中方作者完成初稿,并赴美国和欧洲一些大标本馆查阅模式标本,鉴定存于国外的大量中国标本,并查阅植物分类学经典文献,结合新采集的国内标本,对物种名称和分布区状况进行修订,并邀请美、英、法、日俄等相关类群的权威学者作为合作者,通过广泛的交流、讨论,共同修改文稿,最终由双方作者协商定稿。该书包括文字25卷、图版24卷,记录了我国维管束植物312科3328属31362种,是世界上最大和高水平的英文版植物志。这也是自2004年《中国植物志》出版完成并于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后,中国植物学界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
[[File:Cd33a42825a070db 1453121227.jpg|thumb|400px|right|[http://www.kun.ac.cn/home/uploads/15/cd33a42825a070db__1453121227.jpg 原图连接][http://www.kun.ac.cn/plant/view/index/id/2898 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18和19世纪以及20世纪前半叶,大量欧美日植物学家和探险者在中国采集了数十万份标本,几乎全都存于国外,其中许多后来成为模式标本。通过《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开展的国际合作,使我国学者有机会研究这些标本,利用国外的大量经典文献,解决《中国植物志》中文版由于历史条件、经费等局限而未能解决的大量名称和鉴定等问题。 此次编撰工作中完成的工作还包括:鉴定中国采集的标本;野外考察,对疑难类群的形态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分析;对类群进行分类修订,着重物种的划分和归并、学名的考订和规范等。
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于才得以2004年10月全部出齐,实现了中国几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
 
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植物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家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必须弄清植物的种类和组成,这就需要编研、出版国家或地区的植物志。
=== 参编单位 ===
[[File:中国植物志001.jpg|thumb|400px|right|[https://pic.wenwen.soso.com/pqpic/wenwenpic/0/20190801162934-1487091533_jpeg_556_800_72871/0 原图连接][http://edu.yunnan.cn/system/2019/10/30/030506913.shtml 图片来自云南网]]]
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八一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北京自然博物馆、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福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复旦大学生物系、甘肃民勤治沙研究所、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广西植物研究所、贵州生物研究所、贵州省林科所、杭州大学生物系、杭州师范学院生物系、杭州植物园、河南农业大学园林系、河南生物所、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西大学生物系、江西教育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兰州大学生物系、庐山植物园、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大学生物系、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南开大学生物系、山东临沂科委、上海教育学院生物系、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上海自然博物馆、深圳仙湖植物园、四川大学生物系、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四川省林业学校、四川省绵阳市药品检验所、四川省雅安中学、四川师范大学生物系、苏州师专生物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西安植物园、西北大学生物系、西北师范大学植物所、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南林业院林学系、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厦门大学生物系、新疆生物土壤研究所、云南大学生物系生态地植物所、浙江林学院树木标本室、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医学科学院、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中国林业科学院林研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所、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华南植物所、中科院昆明生态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科院兰州沙漠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山大学 。
秦仁昌在英国Kew园工作时,曾到英国、瑞典、奥地利拍摄约2万多张的中国标本(包括相当数量的模式标本)照片;吴韫珍和吴征镒又根据当时世界上研究中国植物的权威H.Handel—Mazzetti的中国植物名录精心整理和考证,做成一套科学卡片;由蒋英、傅书遐收集的台湾植物资料与图片等,对于编研《中国植物志》都是极其珍贵的科学资料。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的辛勤努力,为《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File:中国植物志.jpg|thumb|400px|right|[https://pic.wenwen.soso.com/pqpic/wenwenpic/0/20190801162934-1487091533_jpeg_556_800_72871/0 原图连接][https://wenwen.sogou.com/z/q903599559.htm 图片来自搜狗问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植物分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国家的重视下,中国科学院先后成立数个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的植物研究所,并由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负责组织全国的植被和植物资源考察,例如历时20余年的多次西藏综合考察、黄河水土保持考察、海南橡胶宜林地为主兼及南方和西南植物资源考察、中苏联合考察、南水北调考察、多人多次新疆考察等,在考察中也同时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此外大专院校、有关部门还组织了形式多种多样的考察与采集,如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及中草药多次普查等,又增添了数量巨大的植物标本。
1950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植物分类学工作会议,会上正式提出了编著《中国植物志》的任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先开始组织全国分类学家编写《 [[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检索表 ]] 》、《 [[ 中国种子植物名称 ]] 》、《 [[ 种子植物形态学名词 ]] 》、《 [[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 》(豆科、禾本科、蕨类)和《 [[ 北京植物志 ]] 》等;华南植物研究所组织编著《 [[ 广州植物志 ]] 》和《 [[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 》;东北林业土壤研究所编写《 [[ 东北植物检索表 ]] 》;南京植物研究所(现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编写《江苏南部植物手册》等。这些都属于编研《中国植物志》的前期工作,既整理和鉴定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又培养训练了年轻科研人员。到了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会议中,正式将《中国植物志》列入生物系统分类和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项目之中。
'''2.初创阶段'''
== 所获荣誉 ==
{|class=wikitable width=80%
|-style="background:#009966; color:#fff;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获 奖 项 目 || 获 奖 种 类 || 级 || 年
|-
| 《中国植物志》18册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1978
|-
| 《中国植物志》55(1-3): 伞形科 || 江苏省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 || 1979
|-
| 《中国植物志》7: 裸子植物|| 国家自然科学奖 <br>农业部科技成果奖<br> 林业部科技成果奖 || 2<br>1<br>1 || 1982<br>1980<br>1981
|-
| 《中国植物志》63: 萝摩科 夹竹桃科 || 国家自然科学奖<br>广东省农业科研奖 || 3 || 1982
|-
| 《中国植物志》30(2): 蕃荔枝科 || 广东省高教优秀成果奖 || 2 || 1982
|-
| 《中国植物志》31樟科 || 优秀科技图书奖<br>林业部科技成果<br>黑龙江科技成果奖 || 1<br>2<br>2 || 1983<br>1980
|-
| 《中国植物志》27-28: 毛茛科 || 中科院科技成果奖<br>中科院科学进步奖 || 1<br>3 || 1986
|-
| 《中国植物志》46, 52(2): 槭树科 胡颓子科等15科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1 || 1988
|-
| 《中国植物志》天南星科 || 中科院科学进步 || 3 || 1982
|-
| 《中国植物志》67(2), 68: 玄参科 || 中科院科学进步奖<br>国家自然科学奖 || 2<br>3 || 1988<br>1991
|-
| 《中国植物志》14-15: 百合科 || 国家自然科学奖<br>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 2<br>1 || 1989<br>1986
|-
| 《中国植物志》36-38: 蔷薇科 || 国家自然科学奖<br>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 2<br>1 || 1991<br>1987
|-
| 《中国植物志》65(2), 66: 唇形科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2 || 1993
|-
| 《中国植物志》59 (1-2): 报春花科 || 国家自然科学奖<br>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2<br>1 || 1995<br>1993
|-
| 《中国植物志》20: 杨柳科|| 中科院科技成果奖 || 3 || 1981
|-
| 《中国植物志》紫草科 || 甘肃科技进步奖<br>高校科技进步奖 || 2<br>1 || 1993<br>1992
|-
| 《中国植物志》73(2):桔梗科等 || 甘肃高校科技成果奖 || 2 || 1985
|}
 
== 参考文献 ==
{{riflist}}
waters
26,1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