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地貌学

增加 34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地貌学.jpg|260px|缩略图|右|<big>地貌学</big>[https://images-cn.ssl-images-amazon.com/images/I/51UGk7wsAvL._SX347_BO1,204,203,200_.jpg 原图链接][https://www.amazon.cn/%E5%9C%B0%E8%B2%8C%E5%AD%A6-%E4%B8%A5%E9%92%A6%E5%B0%9A/dp/B001173GDO 来自 亚马逊 的图片]]]
''' 地貌学 ''' (geomorphology),是研究 [[ 地球表面 ]] 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 [[ 地形学 ]] 。地貌学是 [[ 地理学 ]] 的分支,亦是 [[ 地质学 ]] 的一部分。地貌学的 [[英语| 文Geomorphology 文]]Geomorphology 源自 [[ 希腊语 ]] ,由Geo( [[ 地球 ]] )、Morphe(外表形态)和Logos(论述)三词组成,即关于地球外表面貌的论述。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 [[ 农业生产 ]] [[ 矿产勘查 ]] [[ 自然灾害 ]] 防治和 [[ 环境保护 ]] 等均有实际意义。
==发展历史==
===萌芽阶段===
[[ 中国 ]][[ 西周 ]] 的《诗经·大雅·笃公刘》中,就有“岗”( [[ 丘陵 ]] )、“塬”( [[ 平原 ]] )和“隰”(低湿地)的描述。在成书于11世纪末( [[ 北宋 ]] 时期)的《 [[ 梦溪笔谈 ]] 》中, [[ 沈括 ]] 对流水的 [[ 侵独 ]] 、搬运与 [[ 堆积作用 ]] 三者的关系有清晰的概念,并提出 [[ 华北平原 ]] 是河流堆积作用的结果。 [[ 朝|清]] 初孙兰的《柳庭舆地偶说》中提出,地貌作用“因时而变,因变而变,因人而变”,已涉及 [[ 地貌 ]] 的演变,并注意到人的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 英国 ]] 的J.赫顿在《地球的学说》(1788年)中已将 [[ 地形 ]] 的变化看作是 [[ 地球 ]][[ 地质 ]] 发展的组成部分。 [1]
===形成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地貌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 国W国]]W.M.戴维斯和 [[ 国W国]]W.彭克对此起了重要作用。戴维斯在1899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环学说,认为地貌是构造、营力和 [[ 时间 ]] (侵蚀阶段)的函数。 [[ 构造运动 ]] 造成的上升山地在 [[ 外力作用 ]] 下,主要是流水侵蚀下,经历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3个阶段。在老年期,地面被夷平为“准平原”。 彭克的《地貌分析》(1924年)提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 [[ 产物 ]] ,注意到剥蚀过程与 [[ 地壳垂直运动 ]] 的关系,认为山坡形态(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取决于构造(上升)运动与剥蚀作用之间的 [[ 数量 ]] 对比关系。以上观点曾长期作为地貌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叶以来, [[ 板块构造 ]] 理论的兴起,推动了全球地貌、包括 [[ 海洋地貌 ]] 的研究。 [[ 河流动力学 ]] [[ 海洋动力学 ]] [[ 冰川 ]][[ 动力学 ]] 的引用,加强了对地貌作用的定量研究。 [[ 物理 ]] 探测和 [[ 遥感技术 ]] 为地貌研究提供了纵深的宏观资料。各类地貌观测站的建立,有助于认识现代地貌作用的 [[ 动力 ]] 和趋势。地貌学理论也有新的进展。 前苏联的К。К.马尔科夫(1948年)提出地貌水准面的概念。 [[ 法国 ]] 的J.-L.-F.特里卡尔提出 [[ 冰缘区 ]] 的融冻交替作用及高夷平作用。在这一阶段构造地貌学、 [[ 动力地貌学 ]] [[ 气候地貌学 ]] [[ 应用地貌学 ]] 等分支学科相继形成。 中国在1949年以后,地貌学得到较快发展。系统研究了 [[ 长江 ]] [[ 黄河 ]] [[ 河流 ]][[ 地貌 ]] [[ 青藏高原 ]] 地貌,为 [[ 水利 ]] 和道路建设提供了 [[ 科学 ]] 资料,还对中国独具特色的 [[ 西北 ]][[ 黄土 ]] [[ 西南 ]][[ 喀斯特 ]] 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关的成因理论。
==分类==
根据形成地表起伏形态的主导营力,地貌学可以划分为气候地貌学、 [[ 构造地貌学 ]] 两大分支。 气候地貌学主要包括 [[ 冰川地貌学 ]] [[ 冰缘地貌学 ]] 、风沙地貌学等分支学科,这些 [[ 地貌类型 ]] 的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 [[ 纬度 ]] 地带性,并有伴随 [[ 纬度地带性 ]] 分异规律的 [[ 垂直地带性 ]]。 构造地貌学包括静态构造地貌和活动构造地貌两大类,其中静态构造地貌包括[[褶曲]]构造地貌、[[断裂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等,活动构造地貌包括褶曲活动、断裂活动产生的各种次生地貌形态。根据地貌形态、[[物质]]成分和地貌过程的差异,还可以划分[[岩溶地貌]]、[[黄土地貌]]、[[花岗岩地貌]]等
构造地貌学包括静态构造地貌和活动构造地貌 根据研究对象及其应用范围,有下列 大类 个分支 其中静态构造地貌包括褶曲构造地貌、断裂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等,活 即[[ 构造 地貌 包括褶曲活动、断裂活动产生的各种次生地貌形态。根据地貌形态、物质成分 学]] [[应用 地貌 过程的差异,还可以划分岩溶地貌、黄土地貌、花岗岩地貌等 学]]
根据研究对象及其应用范围,有下列两个分支,即动力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参考文献==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