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
次編輯
變更
动力地貌学
,無編輯摘要
动力地貌学萌芽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是将[[水力学]][[知识]]用于[[河床]]发育过程的研究。随后,运用[[波浪]]、[[潮汐]]等海岸动力因素研究[[海岸地貌]]的形成与演变。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较快,戴莱克于1957年对动力地貌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作了探讨。
60年代起,对地貌过程的研究发展到地貌演变的[[数学分析]],代表性著作有沙伊德格尔《理论地貌学》,多恩坎普的《地貌学数值分析导论》,恩布尔顿和索恩斯的《地貌过程》等 <ref>[http://www.docin.com/p-655786686.html 地貌過程的研究進展],豆丁网,2013-05-21</ref> 。
在中国自60年代以来动力地貌学的研究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海岸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坡地地貌]]及[[泥石流]]研究等方面,陆续建立了河流地貌实验室、波浪水槽及海岸河口整体模型实验装置、[[风洞实验]]装置等,还建立了各种定位、半定位野外实验站,取得了一批成果。
==基本内容==
动力地貌学主要研究形成构造地貌的[[构造应力场]] <ref>[https://www.doc88.com/p-9522843698203.html 构造应力场研究综述-云南大学],道客巴巴,2017-10-03</ref> ,分析各种[[岩层]]、[[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各种构造地貌的影响,并应用[[地球动力学]]知识分析[[新构造]]时期,地貌在[[内动力作用]]下的表现:
研究[[河流动力]]与[[地貌形态]]的关系,包括研究在一定的[[水力]]与[[边界条件]]下,[[河床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影响河流地貌过程的流域[[盆地]]、[[地质]]、[[气候]]、[[水文]]、[[水系]][[密度]]、发育阶段等因素,与河流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野外观测、[[模拟试验]]等方法研究岸坡形态、河流纵剖面、河床地貌、河型及其转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