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攸县

增加 23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攸县 ''' [[湖南| 湖南省 ]][[株洲| 株洲市 ]] 辖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 [[ 罗霄山脉 ]] 中段 [[ 武功山 ]] 西端。东邻 [[ 江西 ]][[萍乡| 萍乡市 ]] [[ 莲花县 ]] ,西连株洲市渌口区、 [[ 衡东县 ]] ;南达 [[ 茶陵县 ]] [[ 安仁县 ]] ,北接 [[ 醴陵市 ]] 。攸县交通便利,境内主要 [[ 铁路 ]] [[ 吉衡铁路 ]] 、醴茶铁路等,素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之称。攸县跻身2013年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500强县市,在榜单中位列第217位。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 [[ 国家园林 ]] 县城。
2019年3月6日, [[ 中央宣传部 ]] [[ 财政部 ]] [[ 文化 ]] 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攸县名列其中。
==梅城来历==
攸县县城古称“梅城”。攸县自 [[ 五代 ]][[ 后梁 ]] 时期县治就迁至今址。据传,当时有一名秀才赴考,由于他很喜欢梅花,便叫书僮带上一钵梅花,在县城过渡口时不慎将花钵打破,秀才心痛地将 [[ 梅花 ]] 栽种在江边。若干年后,秀才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视察州县来到了攸县,他不忘去看这株梅花树。这个故事感动了知县,他倡导县城居民栽种梅花树,在他主政期间,县城的梅花树渐渐多起来了。据 [[ 史料 ]] 记载, [[ 朝|元]][[ 朝|明]] 时期县城就遍植梅花树,县治别称“梅城”。清 [[ 乾隆 ]] 二年(1737年),县城就直称之为“梅城镇”。 [[清朝| 清末 ]] 虽然有更动,至 [[ 民国 ]] (1938——1947年)又改称为“梅城镇”。
“梅城”栽种梅花悠久的 [[ 历史 ]] 产生出厚重的 [[ 文化 ]][[ 氛围 ]] ,宋末元初攸县人冯子振,他对梅花不仅有长时间的观察,而且有深沉而炽热的爱好。他写的《梅花百咏》,为元明清三代许多文化名流称道。清乾隆37年,其《梅花百咏》被收入《 [[ 四库全书 ]] 》。
==历史文化==
===攸县话===
属于 [[ 赣语 ]] 中的吉茶片区,也就是 [[ 吉安市 ]] 属下的县和湖南的攸县、茶陵县。攸县话与普通话唱反调,普通话说那里很热闹,攸县人说,那里很闹热; [[ 普通话 ]] 说,我心里喜欢,攸县人说,我心里欢喜;普通话说,天下毛雨,攸县人说,天下雨毛;普通话说,衣衫,攸县人说,衫衣。
攸县话表达的意思准确,细腻。例如:说某个地方不卫生。普通话通常是用脏,不卫生,不干净这类干巴巴的词汇。攸县话就不同。如果对小孩说,往往用“耳稀个”,如果不卫生的地方不大,用“夹无个”,大面积地方不卫生,用“奥驺个”,“死邋遢个”,如果脏得让人心里难受,攸县话用“生孽个”来形容。当然,这些 [[ 语言 ]] ,只有攸县人能听懂。攸县人还喜欢在有的词前面再加一个字,使它更富有表现力。比如:“焦干个”,“稀瘦个”,“来胖个”,“蛇苦个”等等。前面这个字,更强调后面这个字,使其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攸县话的词汇相当丰富,而有些词只有攸县人用。
===客家语===
在湘赣边界的攸县东乡山区分布有客家人。内部交流用 [[ 客家语 ]] ,对外则操攸县方言。攸县是湖南省七个客家人较多的县份之一。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攸县鸾山镇、柏市镇、黄丰桥镇等三个乡镇,人数逾万。鸾山的南源、 [[ 桃源 县|桃源]] 、殷家坊、东冲、漕联、七里、三联等8个村20个组,就有曾、吴、梁、邱、张、李、翁、温、程、赖、高、刘、胡、钟、黄等 [[ 姓氏 ]][[ 客家人 ]] ,人数在2000~3000人左右。 ==参考文献==
40,931
次編輯